默石
你是从哪找到这篇文章的?前些年去云南和项雅琴相聚的时候还曾当面和她谈起这篇文章。记得最早她给我看手稿的时候标题有“论豪放派的婉约和婉约派的豪放”的字样。读过就不曾忘记。佩服之至。所以后来见面时谈起此文,想向她索要重温,发至网上保留,她却很自谦,我最后也没有拿到这篇文章。不料她后来不久竟罹患重病,终早早离世。我再也没有机会拿到此文。为此心中一直戚戚。见你这里刊出,非常高兴,这也是对她的最好纪念。谢谢!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美文转载
此作为我的老同事、好朋友项雅琴在云南省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的毕业论文,初刊于
今年二月中旬,是她冥诞六十岁的日子,谨以转载此作部分内容以表我对她的哀思。
摧刚为柔潜气内转
一一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色
项雅琴
辛弃疾的词, 向来以慷慨悲歌、豪迈激越著称, 自唐五代以来的词林中,“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 .. 。
历代词家词论都将辛词推为豪放派之首, 多论其词中的英雄气慨,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 《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词作, 仅用“ 豪放”二字概括却未免失之偏颇了。辛弃疾是一个在词的领域中纵横驰骋的全才, 除了以“ 豪放”为主要基调以外, 他还有相当一部分婉约词。
这些婉约词, 不仅与传统的正宗婉约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难分高下, 而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是应诊引起充分注意的。
这一点, 古人与今人都有所揭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 “ 公所作大声撞锵, 小声铿铭,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 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榷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范开还从比较的角度指出.. “ 其间固有清而丽, 婉而妩媚, 此又坡词之所无, 而公词之所独也” 。.
这里说“ 坡词之所无” 未必确切, 但指出辛词中有“清而丽,婉而妩媚” 这一点则是可取的。冯熙着重从个别作品提醒人们注意.. “ ‘摸鱼儿.. 西河、祝英台近, 诸作, 摧刚为柔, 缠绵徘侧, 尤与粗犷一派判若泰越”。今人邓广铭先生对辛词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笺注和研究, 因而他的看法更值得我们重视。
他在《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论及辛词风格时, 曾有这样一段话:“ 在稼轩词中, 还有很多首是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
历来谈及此事的, 多举‘咏春’的《祝英台近》一首为证, 以为‘此曲呢押温柔, 魂销意尽, 才人伎俩, 真不可测’ 。实则属于这一类的单纯抒情作品, 在稼轩词中是还可以举出许多首的。
这部分只足说明“所谓正宗词人的长技者, 在以豪放雄浑著名的辛稼轩的笔下, 不但并不短缺, 较之别人竞是更能优为之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辛弃疾的婉约词与其豪放词一样, 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形成了辛词的整体。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 他的婉约词与正宗的传统婉约词相比, 既有继承的一面, 又有发展的一面, 二者都不可偏废。
传统的婉约词多表现离别之恨、羁旅之愁、身世之感、相思之苦, 环境物象往往以愁兰、衰柳、云屏、绣帘、弯镜之类为主, 粉白黛绿的莲娃歌女、香草美人充斥其中。表达感情委婉曲折、缠绵徘侧, 以.. ’清景” 为词料, 具有“ 多情”的特点。手法多用比兴寄托, 篇幅多为长调。音节参差错落、舒缓动听、从容不迫。
对于婉约词的这种传统写法, 辛弃疾是十分娴熟的, 其中不乏佳作, 与所谓“正宗” 的婉约词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举《祝英台近》为例:
宝钗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 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 都无人管, 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 便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 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历来以此词作为辛词中缠绵徘侧的代表。词中通篇都是在伤春借春, 表达柔靡的闺情闺怨。分别时,一个“暗”字, 包含了无限的感伤凄楚, 继而又是风雨层楼、落红片片、啼莺哀哀、罗帐昏昏, 这一幅暗淡哀冷的画面已经够令人凄楚了, 何况更有闺中人“才簪又重数” 。说她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似乎二者兼而有之, 又似乎二者皆无, 不是孤独之极、相思之切, 安能有此举..
包括最后将情人不归的怨恨也发泄到大自然头上, 痴绝地发问:“ 是他春带愁来, 春归何处.. 却不解, 带将愁去.. ” 看似无理, 实则有情。缠绵之情通过凄凉的画面、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选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正如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 “稼轩词以激扬奋历为工, 至‘宝钗分, 桃叶谭, 一曲, 昵押温柔, 魂销意尽。才人伎俩, 真不可侧。”
象婉约词人秦观、晏几道写过的那些婉约绮丽的词, 在辛词中也可以找出许多例子。如《临江仙》.. 春色饶君白发了.., 写偎绿倚红, 写垂肩金镂、酷甲宝杯,缠绵柔丽之。“舞低花外月, 唱彻柳边风” 二句, 显然是有意学晏几道的“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但“ 花外月” 与“楼心月” , “ 柳边风” 与“扇底风” 又各有异趣。《临江仙》写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一自酒情诗兴懒, 舞裙歌扇阑珊。
好天良夜月团团。
杜陵真好事, 留得一钱看。
岁晚人欺程不识, 怎教阿堵留连。
杨花榆英雪漫天。从今花影下, 只看绿苔圆。
据《书史会要》.. 卷六.. 记载.. “田田、钱钱夕辛弃疾二妾也。皆因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 常代辛弃疾答尺犊。” 邓广铭笺注云.. “ 阿钱当即钱钱也” , 此词即钱钱要离开他时所作。一旦朝夕相伴的钱钱即将离开自己时, 内心的复杂感情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佳人远去后又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从今花影下, 只看绿苔圆” , 一派孤独凄凉的景象。意中人的离去, 带走了往日的一切欢快情趣和爱恋。柔笔抒情, 和婉平易, “语尽而意不尽, 意尽而情不尽” 。
辛弃疾的婉约词, 不仅有“ 浓艳” 的作品, 更有清丽、明朗、自然、活泼的佳作,
较典型的有他自注学“ 花间” 体的《唐河传》
春水, 千里, 孤舟浪起, 萝携西子。
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小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女。
太狂颠。那边, 柳绵, 被风吹上天。
此词专学《花间》派作家写情柔婉细腻的长处, 语言含蓄浅近, 意境既亲切明朗又幽雅深远, 墨不浓, 彩不重, 折花的少女们三三两两, 追逐嬉笑, 狂风卷起, 柳绵漫天, 这情调、这笔触, 清新、秀丽、自然、活泼。象这样风格的作品在辛弃疾的婉约词中还有很多, 如《丑奴儿近》.. 千峰云起.. , 作者注明是“效李易安体” , 风格平易淡雅, 抒情舒缓细腻, 在婉约词中也可称为佳作。
自柳永以后, 传统的婉约词多用长调。辛弃疾也是喜欢用长调写婉约词的, 这样更便于铺洒, 尽情地抒发感情。如《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 、《满江红》点火樱桃、《贺新郎》.. 绿树听鹑鹅.. 、《念奴娇》.. 野棠花落.. 等词, 手法的运用十分纯熟出色。
总之, 作为豪放词人的辛弃疾并不是与婉约风韵绝缘的, 相反较之传统的“正宗” 婉约词人“ 竞是更能优为之的”。
正如辛弃疾豪放词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词风一样, 辛弃疾婉约词的价值也正是具备了他自己特有的风姿神韵, 在继承传统正宗婉约词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发展, 独树一帜, 独具一格。辛弃疾虽然是个声誉卓著的词人, 但他首先是个抗金报国、具有凛然正气的民族英雄。由于社会生活、个人遭遇及词坛当时的状况等等原因, 他的豪放词固然是直抒胸臆, 具有铁马金戈的铿锵之声,同时, 他的婉约词也是在委婉曲折之中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是同一案头上的多副笔墨。辛疾疾作为英雄笔下的婉约词的总的特色是“ 摧刚为柔” .. , “ 潜气内转” 。.. .. “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提英雄泪盈” .. 《水龙吟》..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 ..
寄托比兴, 别具情调。
辛词中虽不乏婉约柔丽的作品, 但是, 在本质上, 与所谓“ 香而软” 的花间体词却终究不是一回事。《花间集》词绝大部分是士大夫文人逃避现实茶余酒后的消遣之作, 多以“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 为对象, 题材狭隘, 内容贫乏。
如陆游说.. “ 方斯时, 天下岌岌, 生民救死不暇, 士大夫乃流宕如此, 可叹也哉.. ” .. 而辛弃疾一生忧国忧民, 以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为己任,一腔热血, 凛然正气。他既然不能献身国事, 便只有著书作词, 以发泄自己的忧愤。所以, 他的婉约司虽然也缠绵徘恻, 伤春悲秋, 但却都是感时之作, 有着鲜时的时代感, 情调自成一格。另外, 辛弃疾的婉约词又特别注重寄托比兴, 运用传统的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传统的“ 咏春” 词为例, 这类题材在辛以前的名家笔下已经朱紫纷呈, 风来分别了。
无论是晏几道的“ 手捻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 伤春事” .. ,还是秦观的“ 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 虽然都写得清丽委婉、凄艳动人, 但总不离伤春悲秋, 发泄“感士不遇” 的牢骚。
然而, “ 咏春” 词在辛弃疾的笔下, 却另有一种情调风姿, 大异于传统的“正宗” 婉约词。
不妨举人们熟悉的《摸鱼儿》为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姑。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
堆诉.. 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宫怨词, 题材手法多见于传统的婉约词。通篇都是在哀春恋春, 满纸优愁哀怨。既写“ 落红无数” , 又写把新春怨恨, 甚至要阻挡春的归路。情意缠绵,很使人体会出其中的意味。然而, 爱极盼极痛极才会产生恨极, 因为热爱春天, 才更希望春光常在, 才有力挽“ 春光” 的赤忱之心。以春晚花残的景象烘托作者的美人迟暮之感, 以陈皇后遭谗被疏寄托忧谗畏讥、怀才不遇的心情, 以暮烟凄迷中的夕阳残照象征南宋政权的暗淡前景。表现的题材手法虽与传统婉约词无异, 但词中寄托比兴, 情调另是一格, 非一般传统的“ 咏春” 词能比。前人评述中已认定此词乃抒写对国家日危的忧伤及对投降苟安的讽刺。
关于寄托比兴, 清末词家沈祥龙认为.. “ 咏物之作, 在借物以寓性情, 凡身世之感, 君国之忧, 隐然蕴于其内, 斯寄托遥深, 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
清常州派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说.. “夫词, 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出。” 近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 也主张“词贵有寄托。” 辛弃疾的婉约词正是在运用传统手法的同时自成格调, 这恰恰是传统的婉约词人所不具备的。
以“美人”的命运来象征自己政治上的命运, 如《青玉案· 元夕》, 以离合来叹息人世沧桑的如“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浪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 《鹤..鸡天》.. , 以儿女之情来寄托自己热切希望的如“ 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鹭益, .. 《水调歌头》.. 等等。又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上片写景, “ 绿树听鹑鹉, 更那堪, 娜鸽声住, 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 连写几种鸟的不祥叫声, 加上残春的调零、兄弟的离别,愁惨的气氛充塞天地, 令人不堪目睹, 可谓哀婉之极。下片连用王昭君出塞等历史上四、五个悲剧性典故, 竭力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显然,这不是一般地写别情, 而是倾吐一种普遍的时代怨愤。哀婉沉郁, 独具风韵。
辛弃疾不但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 而且文才武略也出时人之右。这样一个满腔忠愤之气, 立志为保卫祖国而竭尽其智勇的人, 最后竟为投降派所不容,弃置江湖, 郁郁终生。
很难设想, 对于这样的一种遭遇, 辛弃疾会坦然地接受下来,而不在胸中激起更大的愤慈和不平。于是, 在他沉郁的婉约词中, 或花晨月夕, 或嬉笑怒骂, 或醉墨淋漓, 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化作一股“ 潜流” , 随时都以舒缓的笔调、细腻的柔情、委婉曲折地出之, 沉郁悲概, 哀婉幽曲。仍以写离情别绪的“正宗” 婉约词题材为例:
野菜花落, 又匆匆过了, 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筋, 垂杨系马, 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 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 行人曾见, 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 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 尊前重见, 镜里花难折。一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作者就任临安.. 杭州.. 大理寺少卿之职时, 船经过长江边上的东流县, 回忆起自己在这里的一段恋爱故事, 在村壁上写了此词。词中充满了幽曲伤感、婉约缠绵、英雄迟暮的感叹, 十分真切感人。清明巳过, 棠梨花纷纷凋谢, 阵阵东风无缘无故地惊醒了远客的好梦, 使人不觉“ 寒怯”。与佳人别离, 又是在幽曲岸边, 垂柳依依, 这是一幅多么悲凉凄楚的画面呵.. 相见无望, 便“日恨春江流不尽, 新恨云山千叠” , 凄风苦雨, 离人悲戚。这首词在题材、表现手法、环境气氛的渲染上, 与正宗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即, “执手相看泪眼
你是从哪找到这篇文章的?前些年去云南和项雅琴相聚的时候还曾当面和她谈起这篇文章。记得最早她给我看手稿的时候标题有“论豪放派的婉约和婉约派的豪放”的字样。读过就不曾忘记。佩服之至。所以后来见面时谈起此文,想向她索要重温,发至网上保留,她却很自谦,我最后也没有拿到这篇文章。不料她后来不久竟罹患重病,终早早离世。我再也没有机会拿到此文。为此心中一直戚戚。见你这里刊出,非常高兴,这也是对她的最好纪念。谢谢!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西南望。 还未读完,会仔细用心读几次。感谢老师分享于此, 啊,文章写的极好,鞭辟入里,层次分明,佩服![em]e183[/em] 一个有思想的女才子!
诗兄贴出她的论文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了解了稼轩翁的另一面,受益!转去细读,谢谢![em]e181[/em] 文章评论
默石
清水
风笛向晚
一无所有
旷朗无尘
平地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