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忆录之一)

个人日记





 

  
 
                             
围子怀旧,把以前初上网的老日记翻出来看看,虽写的不太好,也颇有一番情趣 )
 
      1958年父亲转业到哈尔滨三铁工程局机关,家安居在南岗区学府路三铁大院,父亲因为有我们五个女儿,于是就有了后来美丽的绰号—五朵金花。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只是依稀记得从腊八开始,家里就有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母亲的腊八蒜腌的最地道,泡制 的蒜瓣绿绿的、脆脆的、酸酸的别提多开胃了。哎呀,再提我就倒牙了。吃饺子的时候,沾着酸酸的、辣辣的带着蒜香的醋,别有风味。因为家里姊妹多,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因此逢年过节或有重大事情都要开个家庭会议,首先,当然是我们的首席长官—父亲,开始讲一番国家大事,然后总结家里一年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学习的进步与否,最后郑重宣布:“孩子们听好了,三十晚上吃过年饭开家庭晚会,每个人都要出一个节目,有奖品哦!”,“乌拉…”我们欢呼雀跃的开始酝酿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家里歌声、手风琴、笛子、口琴声不断,那时候没有扰民的说法,楼道里的邻居们相处和睦,还都好奇的来看我们排练。母亲最辛苦,她下班回来除了日常的家务,还要给我们每人做套新衣服,只听见缝纫机的脚踏声直至深夜。 50年代至70年代可是计划经济时代,肉啊、粮食啊、鸡蛋啊等食品和布都是凭票供应。当时国家很穷,百姓的生活也是紧巴巴的,即使条件好点的也要凭票供应,所以平时母亲尽量的节省几个票,加上父亲享受的特供,过年时物质上还算充足些,能让我们过过馋瘾。 
      小年那天吃灶糖(那时也叫麦芽糖),那时能吃到灶糖的家不多,所以觉得生活那么甜蜜、幸福。在扫尘后,母亲总是把一大堆嘱咐的话不厌其烦的重复了又重复,无非是从今以后,吃了灶糖就粘住了嘴,不许再说不吉利的话等等。我们这耳听,那耳冒,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冒犯了祖规,得来一顿训斥。呵呵,到了年根底下,浪漫、贤惠的母亲总是把生活点缀的五颜六色,除蒸了好多杠头、粘豆包、枣糕及各种姿态的小动物馒头,她还找来了花花绿绿的皱纹纸,做了许多拉花、纸灯笼张灯结彩,让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有这样一个过年的氛围真的好兴奋,好喜欢心灵手巧的妈妈,后来这些传统到了我这里又得以继承。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大年三十,我们五朵金花早早就起来了准备梳妆打扮,那时候没有啫哩水、头油之类的化妆品,奶奶最有办法,她老人家是满族,平时家规可严了,教育我们女孩坐要有坐像,站要有站像,走路脚要直,手要自然往前摆,吓得我们都乖乖的,大气不敢出。可是一到年三十,她立刻脸上有了笑容,大声喊着:“丫头们过来,我打扮打扮你们。”于是我们姐妹几个争先恐后的跑过去,依偎在奶奶的身旁,任凭她的摆弄。只见她拿过一个小铁盒子,里面是事先用榆树皮泡好的黏糊糊的水儿,拿着梳子沾着水往头上梳,这天然的榆树皮水抹到头上,不一会我们的头发就乌黑锃亮的,我们穿上妈妈做的花衣服,脸蛋的红是抹的胭脂,妈妈把火柴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碳用来做眉笔。当黑黑的、弯弯的柳叶眉出现在我们稚嫩的脸蛋上时,好漂亮哦!记得母亲还为我们用火钳子烫过头,然后用绸子拢在头上,在头顶扎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我的同学和邻居都无比的羡慕,说我们像画上的洋娃娃。我的哥哥、弟弟一个个则打扮的像个小绅士。 
    三十晚上包饺子时,奶奶、母亲放了好多钢蹦、糖,说吃到者为“终岁大吉”,记得爸爸吃的最多,当然他最有福哦。年夜饭前,开始张贴对联、福字,贴窗花、挂簽(相当挂旗)。丰盛的年夜饭结束后,紧接着家庭晚会开始了,“主席台”上坐着的是父亲、母亲、奶奶。乐队则是哥哥拉手风琴,大弟、小弟吹笛子,我吹口琴,大姐唱歌,双胞胎的妹妹和最小的妹妹跳舞。我们十一口的家庭晚会是别开生面的、祥和温馨的。主席台上不时的听到父亲母亲、奶奶的掌声和欢笑声。表演结束后自然奖品谁都不会少。
     初一凌晨子时放鞭炮,辞旧迎新,吃饺子时奶奶喊:“揣元宝罗!”。天蒙蒙亮,我们着装整齐的给奶奶、父母亲磕头,拜年,最高兴是拿压岁钱、吃母亲做的点心萨其马(后来知道是满族人的习惯),这天母亲把刀、剪子、扫帚都藏起来,据说初五前不能动这些东西。还不能扫地倒垃圾,不然把福气倒出去了,接着桌上摆满了糖果、瓜子、好烟,冻梨、冻柿子。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桌子上的东西越来越丰盛。楼里的邻居也都起的很早,争先恐后的到各家拜年,越早越好,最得意的是堵了你的被窝,一阵戏弄,臊的你不好意思。哈哈!后来兆麟公园有了冰灯,大人们
也会带我们去看。当然,那时的冰灯和现代是比不了的,在我们看来却是难忘的艺术品,并且回来自己还模仿做过简单的冰灯呢。从初一至十五,大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叙旧迎新,我们这些女孩子玩耍噶啦哈,男孩子玩爬犁、滑冰、抽冰嘎、放鞭炮。
    因为父亲从军多年,母亲带着我们又是随军家属,所以,好多习俗都从减了不少呢。满、汉的春节习俗都交织在一起,随乡如入俗了。不管年代的怎样变故,家庭怎样的变迁,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怎样受到历史变幻的冲击,有母亲经营着这个温馨的港湾,随时都在感召着我们姊妹八个从不同方向聚会在母亲的身旁,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春节。感谢父亲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成为了我们永久的回忆。那时的过年比不上现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高楼大厦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也取代了旧时的人情世故。生活在富裕了却时常感到在亲朋好友之间,邻里之间好像缺少了什麽·····
      值得留恋的往事“过年”留给了我现在最美好的回忆,因为那是个古老文明的春节。是在亲人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恋人之间的纯情之中得以沟通,延伸······





文章评论

Jessica

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感觉,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有没有觉得过年的快乐!

毛婆

哈哈好久没来了今天总算有时间阅读了你的杰作,哈尔滨的事已经不记得了那时我太小了,朦朦胧胧的记得一些,那时我们最盼望的是过年既有新衣服穿又能吃好吃的,那时我们国家物资太贫乏小孩子又贪吃想想也够可怜的虽说我们家的条件还可以但有钱都买不到好吃的,不过还是很留恋童年的时光,真的要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有和孩时得伙伴在一起回忆才会更加有趣,看你的文章会浮想联翩········总之写的不错我喜欢看很有亲情味,努力吧!那天有时间再和你聊。

淡粉奇华

[ft=#ff66cc,2,]真是羡慕你们那辈人呢,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觉得过年就那么回事也没什么意思[/ft]

额日洪呼

[B][I][ft=#00cc33,5,宋体] [ft=,4,]消失了的幸福,那个年代再也不会有了.很高兴又在你这里感受一次幸福.谢谢.[/ft][/ft][/I][/B]

牦牛

[ft=,4,]哈,过年,现在自然不稀奇了,可转回去三十年,过年那就是中国人的大堂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幸福天堂的大吉日。很开心见到沈家五朵金花的童年趣事,母亲,奶奶为五朵金花的绽放洒下过多少汗水和辛劳,为长辈们曾经的含辛茹苦鞠一躬吧。祝福朋友。[em]e163[/em][/ft]

尘飞扬

您的文字冒出过年的香味,有种感觉是亲情温馨,有种温馨是历久弥香。

十八浪子

[ft=,2,]喜欢那时的过年[/ft] [ft=,2,]有乡土味儿[/ft] [ft=,2,]有文化内涵[em]e157[/em][/ft] [ft=,2,]伴着回忆[/ft] [ft=,2,]沉思[em]e129[/em][/ft]

蓝鸟

[ft=#ff0033,5,楷体_gb2312][B]儿时过年的感觉真好,团团围住坑上坐,新衣光鲜,饭菜飘香,其乐融融......在你家五朵金花中,你是二当家?嘻嘻......[/B][/ft]

空山灵雨

[ft=,,]很有意思啊,体会到了你的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年已激不起内心里丝毫的涟漪,许是老了吧。[/ft]

花枝俏

真的谢谢你,又帮我们找回了逝去童年的春节。你的记忆力真好,那时虽然物质匮乏,可是人们的感情真挚;现在物质丰富了,可人们的感情却淡漠了,很怀念那个时代。

小洁

姐姐好! 我又来你家了,我家姊妹少,我只有一个妹妹,今天才知道你家姊妹8个,真是个好温暖幸福的大家庭啊! 我父亲支边的,妈妈从事商业工作,每到节假日反倒更忙,所以,在你的文字里感受着过年的喜庆和热闹,好让人羡慕哟……[em]e163[/em]

犇犇壮

看了你的童年的回忆!很感人!同时也勾起我的童年——在齐齐哈尔市的回忆……是的:我的奶奶当年也是用,榆树皮水——给我们和她自己抹头发!哈哈!真巧,我们家也是5个女孩![em]e128[/em][em]e181[/em][em]e163[/em]

赽泺哋牧咩亾

围子似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为生动的民风民俗的历史画卷哦!尽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但这个三代十一口人的家庭带着一些满族习俗的关于过年的记忆,[ft=,,times]祥和温馨、[/ft]年味十足,让人浮想联翩,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特别是年三十的晚会,[ft=,,times]手风琴、笛子、口琴,妹妹们唱歌、跳舞,其乐融融,[/ft]幸福溢于言表,让人羡慕。而今物质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精神呢?

王老大

新年马上来到了,回顾过去,快乐现在,祝福你新的一年更美满幸福![em]e163[/em][em]e177[/em][em]e183[/em]

LD53

祝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