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我的爷爷奶奶)

个人日记

图片 

二、我的爷爷奶奶
 
爷爷不是我的亲爷爷,奶奶也不是我的亲奶奶(这句台词很像是“红灯记”里面李奶奶的台词)。

 (一)

    从小在阿勒泰长大的我,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爷爷,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奶奶。记忆里的爷爷就是我父亲的二伯父。爷爷解放前闯关东到了东北,没多久东北沦陷,又去了苏联。去苏联是被日本人赶去的,还是自己逃去的,还是被苏军捉去的就不得而知了。或许饱受战乱的历史不堪回首,我们也很少听他提起。
   奶奶,金发碧眼,或者说银发里面掺着金发,裹着头巾忙里忙外。很少看到她笑,所以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是开心的,什么时候是不开心的。她身上有奶酪和啤酒的香味,她的手能做出好吃的列巴,会烤出那种在现在市面上怎么也买不到的面包。吃饭时,她会挑大块的肉放到我碗里,说是我要长个子。她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记性不好的我,脑海里却有他们清晰的模样。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那该是四十年代的事了。我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爷爷在苏俄的监狱里,险些被虱子吃掉。饿的皮包骨头被奶奶接回了家,然后回了新疆,迁居到了当时的迪化(也有可能是被遣送回来的),奶奶则跟着一文不名的爷爷一起回来了。然后,然后又辗转到现在的阿勒泰,爷爷还曾做过国民党驻阿山区的税务局长。于是,三区革命时期就还有那样一幕,被达列里汗追杀的爷爷躲在门内,而奶奶则举着砍刀堵在门口扬言:“你们谁敢进来我就砍谁!”就这样一次次保住了爷爷的性命。解放后,因为这个污点,爷爷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做为一名历史反革命分子,他每天都会和牛鬼蛇神们一起,排着长队,在大太阳底下认真朗读主席语录。顶着烈日给他送饭送水的,是我不离不弃的俄罗斯奶奶。她称呼爷爷安德里。

    我的爷爷,之所以能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活下来,毋庸置疑,一定是源于奶奶的缘故。

 (二)

    四十年前的阿勒泰县城,很小很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从头走到尾。县城北面一条东西贯穿的马路被划成了十个巷子,奶奶的家就在十道巷。从我记事开始,十道巷就住着我的爷爷奶奶。而全县城的人也都知道十道巷住着一个俄罗斯老太太。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奶奶的家让我们很是留恋。奶奶将揉好的馍馍放在圆形带盖子的铁皮烤盘里,再放到刚燃过的牛粪上,上面再覆盖上厚厚的一层半燃尽的草木灰,慢慢烘烤,等到估计大约熟了的时候,剥去牛粪灰,打开盖子,里面烤馍馍的香味能飘出好几道巷子。自制的酥油、列巴、蛋糕、面包,加上喷香的奶茶,对于吃的,奶奶从来不吝啬,即使是邻居家的孩子也不例外。于是奶奶家的院子便成了周围孩子们向往的天堂。

 
  
奶奶家的院子很大,大约有四五亩地的样子,夯土的围墙,北面是一排屋子,包括牛圈。南面种满了各种蔬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本水果,被我们叫做花菇子的。有一棵火红的月季种在东面的地头上,可惜在某日的午后被可恨的盗花贼挖了去!

   奶奶家的房子最外间是没有窗户的,我一直怀疑它是生产队的大仓库改建的。陈旧的双扇门板很大,而这两扇门也很少同时关闭,即使在夜里也会半开半掩。进门处有一个大锅台,上面支着一口做饭的大锅。第二间屋子光线也很幽暗,有一扇朝南的小窗子,窗子底下是一排旧式的矮木柜,上面放着瓶瓶罐罐,大多都是那种医院里装500克葡萄糖或盐水的瓶子,瓶子会反复使用,里面灌满了等待发酵的格瓦斯。再往里才是正屋。
   正屋里有两扇窗户,一扇朝南,一扇朝东。屋里光线很好。进门右手是一张俄式的钢丝床,人躺到上面会软软的陷在里面,很舒服,却不解乏。睡一觉起来感觉更累了!左边有一道土坯的火墙,将屋子隔成了里外两部分,里面是一个土盘的大火炕,外面的炉子旁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木桶,是用来酿造格瓦斯的。木桶的颜色在格瓦斯的浸泡下早已变成了深咖色。当年被我们叫做啤酒的其实就是俄罗斯人的格瓦斯。当时的阿勒泰,俄罗斯人不算少,会做格瓦斯的人也不少,但是只有奶奶的格瓦斯做得最好喝。也是奶奶第一个开始在阿勒泰县做格瓦斯出售的。奇怪的是,没有人举报她,也没有人给她安什么“投机倒把”之类的罪名。而县政府大院里的那些啤酒肚,我敢断言,也都是奶奶的格瓦斯的功劳。

(三)
 

    爷爷和奶奶,他们有时说汉语,有时说俄语,有时又说哈语,我是听不懂哈语更听不懂俄语的,我只能通过他们的表情和眼神判断他们说的话是否跟我有关,判断他们是否又发现了我藏在火墙后面的,那一摞打碎了的碗,然后做好逃跑的准备。而每次在我做错了事逃回妈妈家后,哥哥一定会被遣送到奶奶家住。同样,等到哥哥惹了事逃回去,又该换我去奶奶家了。妈妈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边不能没有人。而我和哥哥,能做的也只有扫扫院子,洗洗碗,再就是负责帮忙装啤酒,或者是用漏斗往瓶子里灌,或者是用榔头敲击塞子,使它更紧的塞进瓶子里去,以便发酵。最烦人的工作就是洗瓶子,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会偷偷将瓶子从院墙上扔出去一些,后来发现哥哥也是这么干的!
    奶奶的家教很严,她不容许剩饭,不容许挑食,不容许睡懒觉,不容许不洗脚上床,不容许爬墙上树,不容许干活偷懒,不容许往袖子上抹鼻涕,更不容许将今天要做的事拖到明天。在奶奶家做错了事是一定要受罚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即使奶奶家的食物再丰盛,我还是会常常逃回自己家里。而多年以后才发现,那些节俭、勤劳、能吃苦的好习惯都是在那里养成的。

(四)
    在奶奶家里,最开心的事就是听磁带,那台索尼单卡录音机只有奶奶家有。记得当时,同学爸爸当县长,家里也只有一台唱片机。而我的奶奶家里却有苏小明的磁带可以听。那些老歌,“军港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灯光”……以及到后来听到的成方圆,那些美妙的旋律,一直一直都回荡在我童年的岁月里!
   
    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把挂在墙上的西班牙吉他。每次想要摸一摸,都会挨顿揍。那是奶奶的俄罗斯儿子维基克的。我没见过他,只见过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是一张英俊逼人的脸。他是在我们还没到新疆的时候就回了俄罗斯的,跟我的爷爷没有血缘关系,是奶奶与前夫的儿子。最可气的是,那把不让我动的吉他,最后奶奶竟然送给了她的哈萨克儿子舒勒克了!
    听说,舒勒克小的时候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听说是拉的奄奄一息了。他的妈妈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就送给了当时做护士的奶奶,死马当活马医。谁知道奶奶竟然给喂活了,就这样认奶奶做了阿帕。舒勒克听话懂事,从来不惹爷爷奶奶生气。早知道这样就可以拿到吉他,那我也会装出听话的样子。可是,我要吉他做什么呢?我又不会弹。
    叫奶奶阿帕的年轻人不止舒勒克一个,几乎每个来喝啤酒的年轻人都会亲切的叫她妈妈。院子里
木头搭建的棚子上爬满了啤酒花,棚子下摆放着喝啤酒的桌子,被我们叫做啤酒的格瓦斯五角钱一瓶。棚子里常常是座无虚席,哈族、维族、汉族、蒙族,各个民族的人都曾在这里汇聚,饮酒、畅谈、欢歌笑语、饮到兴头上就会有人拉起手风琴,有人起身跳舞,这样的时候就是爷爷奶奶最开心的时候,连我也跟着莫名的兴奋起来。
(五)  

    奶奶家的牛圈里,有牛、有狗、有猫。奇怪的是它们都能和谐相处。午后的阳光折射在牛圈里,牛圈里的小黄牛吃饱了伏在麦草上午睡,花狗蜷着身子跟小牛头对头。在小牛和花狗之间的空隙间,肥嘟嘟的大狸猫安逸的打着呼;母鸡正窝在边上的草垛里认真生蛋;鸭子则在牛圈外蹒跚的走过来,又蹒跚的走过去,一派太平景象! 

图片 


 

文章评论

苍茫世界

呵呵,有俄罗斯血统,考大学可以加分的啊?[em]e189[/em]

苍茫世界

娓娓道来,挺好,很多真情,值得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