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西兰麻雀想到的
个人日记
去年去了趟新西兰,一个香港的朋友提醒我在早餐的时候不妨带上两片面包。乍闻有些不解,带两片面包?路上吃?当然不是,他的意思是,你们可以拿去喂鸟。
在这个岛国走了一遭,发现这里的鸟果然跟人走得很近。陶波湖边的黑天鹅、蒂阿瑙湖边的新西兰鸊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对人都没有什么戒心,只要花一点面包屑,都能顺利地和它们交流。至于海鸥,更是频繁地照面,这是一些胆大妄为的家伙,见到人之后会不怀好意地围上来,流里流气地鸣叫着,迹近劫匪。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风景如画的瓦卡蒂普湖边散步时,邂逅的一群熟悉的身影——麻雀。麻雀就是麻雀,澳洲的麻雀和中国的麻雀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身形瘦小其貌不扬,并且总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然而,这里的麻雀对我的靠近似乎并未抱有戒心,它们反而是对附近一大群吵吵嚷嚷的海鸥更加警惕一些。这让我来了兴致,在长椅上坐下来,决定将我的两片面包慷慨地施予这群小朋友。我将面包扯成一粒一粒不断地抛出,并且由远及近,我的友好轻易地打动了它们,尽管或多或少有一些顾虑,但它们还是越靠越近,对我的信任慢慢加深,最终,它们战胜了自己警觉的天性,一只麻雀坚定地落在了我的腿上。要是这时候,我来个眼疾手快,它们应该逃不出我的魔掌。想想小时候,哪个男孩子没想过抓两只麻雀来玩弄一番。但无论多少次蹑手蹑脚地接近,它们永远在几步开外,偷袭过多少回都连根毛都碰不到。可是在瓦卡蒂普湖边的那一刻,我在那群麻雀眼里,终于成了一个好人。我真不好意思下手。我的结论是,虽说都是麻雀,但新西兰的麻雀偏傻,缺乏社会经验,愿意相信人。
麻雀在我们这儿,惯常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三只宰杀干净的麻雀串在一根竹签上,油里一炸,就是一种草根小吃,许多地方都能尝到。江浙一带有酱麻雀,可作为一种年货的补充。广东菜里有五香麻雀酱,四子麻雀粥。东北菜里有一道雀渣,是要把麻雀肉剁成丁的。京菜里有一首软硬铁雀,只用麻雀的胸脯肉。
在中国人看来,麻雀的缺点十分明显,就是肉少,除此之外,中国人对麻雀也谈不上特别反感。直到有一天,领袖突然指头麻雀向中国人宣布,这东西是害虫,中国人民必须消灭它们。领袖这么说了,没办法,麻雀只有死路一条,无论它们有多少。据说光1958年那一年,我们中国人就消灭了两亿只麻雀。对人民战争这个概念不甚了解的人,是很难想象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样一口气干掉那么多只小鸟的。
后来,田里的虫子多起来了。有一天,领袖的态度变了,说麻雀虽然是个害虫,但也吃虫子,就饶它一命吧。问题是,死了不少了,怎么办呢,我们中国人也很够意思,十分慷慨地给了它个国家二级保护,也算对得起它们了。今天我们偶尔还能在树上见到这些幸运的小家伙。只是,我们这儿的麻雀,不太相信人。
我们看国外电影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场景,老外的城市广场上经常会栖息着许多鸽子。那些鸽子看起来很不正常,非但不惧怕人类,甚至很乐意和人们玩到一块。中国人看着既觉得新奇又有点眼热,也想体验一下那种人和鸟亲密无间的感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开始从国外引进广场鸽,在许多城市的广场上把这些鸽子放了出来。当鸽子真切地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挨得很近的时候,我们又突然觉得别扭起来。在中国,鸽子这种东西,毕竟是种不错的食材。放着一种食材在广场上随便走来走去,不去吃它们,总归有点可惜。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鸽子广场上,鸽子总是会慢慢少下去,当然,这些东西是不会被我们浪费掉,神秘消失的鸽子最后都会被端上餐桌,吮指品尝。至于鸽子的烹饪方法,实在太多了,无法详述。
2011年10月,奥地利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弗里茨与其团队驾驶滑翔机,带领16只欧洲秃鹃,跋涉1353公里,从奥地利飞到意大利。这是人类在挽救濒危鸟类行动中的又一项新的尝试,除了用人工繁衍恢复鸟类种群数量之外,还设法以人力帮助候鸟学习迁徙。这项科学实践甚至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拨冗襄助。为了号召民众保护野生动物,普京总统参与了一项名为“希望飞行“的科学项目。2012年9月5日,在俄罗斯萨列哈尔德鸟类研究站,普京总统驾驶着一架悬挂式动力滑翔机,引领五只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展开一次长达五千公里的迁徙之旅,去往它们传统的冬季栖息地。虽然总统的这一作法多少带有一点领袖人物作秀的成分,但这种具有很高风险性的展示,并非每个公众人物都吃得消模仿的。为了接受这项任务,普京总统接受了大量的训练。此外,考虑到幼鸟“印随”的习性(刚孵化的幼鸟会跟随它所见到的第一个目标行动),普京穿上了特制的白色服装,他要扮演一只小鸟的妈妈。至少这一切看起来还是相当专业。
中国人大多是通过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得以一窥神奇的自然界及野生动物世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纪录片,过去,我们甚至连“野生动物”这个词都没有。在我们的字典里,狼的毛皮可制衣褥,虎的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熊掌及背上的脂肪是珍贵食品,熊的胆,可入药,甚至一个靠活熊取胆的企业在我们国家可以申请上市。
今天我们勉强学会了说“野生动物”这个词,原先我们一律叫“野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诸如《迁徙的鸟》《鸟瞰地球》之类的纪录片不会热播,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遭国人热捧的原因吧。
在作家王朔看来,中国人信奉的是猪的生活原则,“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
虽然信仰不能当饭吃,但吃却成了中国人不折不扣的信仰。我们这副肚肠是天下最大的一座庙,叫做“五脏庙”,每填饱一次肚皮就算是祭过一次“五脏庙”。
过去,老百姓常常食不果腹,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有人饿死,饿死的人叫殍,很多人饿死叫作饿殍遍野。这个词在历史书上经常能见到。那时候,老百姓将主要精力用来找吃的,无暇他顾,老百姓素质普遍低一点,也是情有可原。古人分析过,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等大家肚子都饱了,就不会尽想着吃了,就知道礼节了。这话看来还是过于乐观。如今,仓廪算是塞得结结实实了,天价的吃,天价地喝,燕鲍翅参硬是吃到反胃,花十几万人民币吃顿螃蟹也不算个啥。自己仓廪里的东西吃腻味了,直接奔老外的仓廪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瓶拉斐几万块,我们经常是一口闷的。
虽然大多数人掌握不到天价吃喝的权力,但民众对于吃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与执着。除了少数以美食家自居外,余者今天都自封为吃货。
贪吃也就罢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他们神气什么。既然贪吃者可以如此高调标榜自己为吃货,那么照这个逻辑,贪杯者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喝货吧,喜欢花点钱找女孩子戏耍的男士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嫖货吧,整日消磨于牌桌麻将桌上的人们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赌货吧。这些货色应该算是一路货吧。
每天在食堂排队打饭的,肯定不能叫吃货。以吃货自居者,在选择食物方面必然是愿意多花一些心思的,总想着别出心裁,吃人所未吃,并以此为建树。无论是多么冷门的食物,只要餐馆敢端上来,他们就敢吃。很难说天鹅肉的滋味一定比土鸡肉鲜美,吃那些无非是吃个稀罕,越是稀罕,吃货们越来劲,越是濒危,吃完更添成就感。
中国人身上仅有的那点探索精神,全用在了吃上面。
在许多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不难找到一些体贴的餐馆,为了招徕吃货的光临,迎合吃货们的冒险精神与不知厌足的食欲,菜单里时常会增添一些珍稀鸟兽,只要吃货们敢点,他们就敢上。
然而,在吃货与无良餐馆幸福相遇的那一刻,他们不应该忘记在他们的背后,那些偷猎者们的辛勤付出。这是一些外表人不人鬼不鬼的家伙,行踪鬼祟,早出晚归,跋涉于山林湿地间。他们有着一颗勇敢的心,他们立志将天下的飞禽走兽宰尽杀绝。他们有些肩上会扛着猎枪或是五花八门的土制捕猎工具,但他们最爱的工具要数野猪夹和捕鸟网了。首先,这些工具价钱便宜。几付野猪夹,山上随便一扔,任何走过路过的活物,只要踩上就再没有机会脱身了。哪怕是个活人,踩上野猪夹,也别想回家,除非运气好有人搭救。至于一张捕鸟的大网,更是物美低廉,经济耐用,地摊上花几块钱就能买到。僻静处找两棵树,把网一张,就可以回家吃午饭了。网线很细,飞经的鸟儿是看不见躲不了,只要沾到大网,小鸟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然,这些偷猎者,只是些散兵游勇,流窜作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要大规模的捕杀野生动物,首先需要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出现。这样的地方已经很少,比方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每年秋天有大批迁徙的候鸟群会飞经此地。鸟类不知人类险恶,更不清楚我们中国人的厉害。
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虽然拍得相当粗糙,但看过之后,能大致了解当地人民是怎样对付这些迁徙的鸟类的。当地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守在每一个山头,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们高举LED灯,灯光照亮了整个夜空。
纪录片的拍摄者李锋介绍向记者介绍,“鸟群飞过时,在LED强光下就成了一个个白色亮点。接着此起彼伏的枪声响起,很多鸟都掉了下来。枪声之后就有人喊‘打到了、打到了’。然后就是笑声。他们是有专业分工的,有人专门打灯,有人专门打枪,还有人拿着手电筒去找击落的鸟。这些鸟飞得过这个山头,也飞不过那个山头,不在这个山谷打下来,就会在那个山谷打下来。”
据当地村民们介绍,如果天气好,一个晚上能打下来2、3吨鸟。用他们的话说,“鸟多的时候,打下来的鸟像下雪一样”。鸟儿飞到了我们这儿,单位就变成了吨。
当然,我国的法律明令禁止捕杀候鸟,当然,我们各地都有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当然,我们有很多专项整治行动。纪录片也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林业部门的一次执法行动,一个充斥着被捕杀的鸟类和叫卖的小贩的农贸市场,等执法人员赶到的时候,小贩和鸟儿都神奇地消失了。而餐馆里,吃货们满嘴油光,快乐地大啖着天鹅。
这支雄壮的捕鸟大军中,一部分是业余的,一部分是职业的,还有一部分,是来娱乐的。“我们拍摄时经常见到挂着广东、江西等地牌照的豪车,他们带着美女和啤酒,提起鸟枪,撑个雨伞来体验打猎的‘贵族’生活”。这是我们本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贵族,豪车美女,打鸟取乐。试想一下,正当这些贵族在打鸟的兴头上,刚好遇到那位央视女记者,正满世界地缠着人问“你幸福吗?”,那结果会是多么和谐,相信那些贵族们一定能把那位女记者逗得女花怒放。
五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茹毛饮血,将鸟类当作自己的食物。但他们将鸟的图案画在了岩壁上、陶罐上,刻在了玉器上,他们将鸟的羽毛插在身上作为装饰,跳着模仿鸟类的舞蹈,他们以鸟为图腾加以崇拜,他们对鸟有一种敬畏。五千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人,没有加入进化的过程,相反,比起五千年的祖先,他们一直在退化,他们更野蛮,这是一个奇迹。
呵呵,舌尖上的中国!
在这个岛国走了一遭,发现这里的鸟果然跟人走得很近。陶波湖边的黑天鹅、蒂阿瑙湖边的新西兰鸊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对人都没有什么戒心,只要花一点面包屑,都能顺利地和它们交流。至于海鸥,更是频繁地照面,这是一些胆大妄为的家伙,见到人之后会不怀好意地围上来,流里流气地鸣叫着,迹近劫匪。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风景如画的瓦卡蒂普湖边散步时,邂逅的一群熟悉的身影——麻雀。麻雀就是麻雀,澳洲的麻雀和中国的麻雀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身形瘦小其貌不扬,并且总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然而,这里的麻雀对我的靠近似乎并未抱有戒心,它们反而是对附近一大群吵吵嚷嚷的海鸥更加警惕一些。这让我来了兴致,在长椅上坐下来,决定将我的两片面包慷慨地施予这群小朋友。我将面包扯成一粒一粒不断地抛出,并且由远及近,我的友好轻易地打动了它们,尽管或多或少有一些顾虑,但它们还是越靠越近,对我的信任慢慢加深,最终,它们战胜了自己警觉的天性,一只麻雀坚定地落在了我的腿上。要是这时候,我来个眼疾手快,它们应该逃不出我的魔掌。想想小时候,哪个男孩子没想过抓两只麻雀来玩弄一番。但无论多少次蹑手蹑脚地接近,它们永远在几步开外,偷袭过多少回都连根毛都碰不到。可是在瓦卡蒂普湖边的那一刻,我在那群麻雀眼里,终于成了一个好人。我真不好意思下手。我的结论是,虽说都是麻雀,但新西兰的麻雀偏傻,缺乏社会经验,愿意相信人。
麻雀在我们这儿,惯常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三只宰杀干净的麻雀串在一根竹签上,油里一炸,就是一种草根小吃,许多地方都能尝到。江浙一带有酱麻雀,可作为一种年货的补充。广东菜里有五香麻雀酱,四子麻雀粥。东北菜里有一道雀渣,是要把麻雀肉剁成丁的。京菜里有一首软硬铁雀,只用麻雀的胸脯肉。
在中国人看来,麻雀的缺点十分明显,就是肉少,除此之外,中国人对麻雀也谈不上特别反感。直到有一天,领袖突然指头麻雀向中国人宣布,这东西是害虫,中国人民必须消灭它们。领袖这么说了,没办法,麻雀只有死路一条,无论它们有多少。据说光1958年那一年,我们中国人就消灭了两亿只麻雀。对人民战争这个概念不甚了解的人,是很难想象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样一口气干掉那么多只小鸟的。
后来,田里的虫子多起来了。有一天,领袖的态度变了,说麻雀虽然是个害虫,但也吃虫子,就饶它一命吧。问题是,死了不少了,怎么办呢,我们中国人也很够意思,十分慷慨地给了它个国家二级保护,也算对得起它们了。今天我们偶尔还能在树上见到这些幸运的小家伙。只是,我们这儿的麻雀,不太相信人。
我们看国外电影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场景,老外的城市广场上经常会栖息着许多鸽子。那些鸽子看起来很不正常,非但不惧怕人类,甚至很乐意和人们玩到一块。中国人看着既觉得新奇又有点眼热,也想体验一下那种人和鸟亲密无间的感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开始从国外引进广场鸽,在许多城市的广场上把这些鸽子放了出来。当鸽子真切地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挨得很近的时候,我们又突然觉得别扭起来。在中国,鸽子这种东西,毕竟是种不错的食材。放着一种食材在广场上随便走来走去,不去吃它们,总归有点可惜。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鸽子广场上,鸽子总是会慢慢少下去,当然,这些东西是不会被我们浪费掉,神秘消失的鸽子最后都会被端上餐桌,吮指品尝。至于鸽子的烹饪方法,实在太多了,无法详述。
2011年10月,奥地利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弗里茨与其团队驾驶滑翔机,带领16只欧洲秃鹃,跋涉1353公里,从奥地利飞到意大利。这是人类在挽救濒危鸟类行动中的又一项新的尝试,除了用人工繁衍恢复鸟类种群数量之外,还设法以人力帮助候鸟学习迁徙。这项科学实践甚至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拨冗襄助。为了号召民众保护野生动物,普京总统参与了一项名为“希望飞行“的科学项目。2012年9月5日,在俄罗斯萨列哈尔德鸟类研究站,普京总统驾驶着一架悬挂式动力滑翔机,引领五只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展开一次长达五千公里的迁徙之旅,去往它们传统的冬季栖息地。虽然总统的这一作法多少带有一点领袖人物作秀的成分,但这种具有很高风险性的展示,并非每个公众人物都吃得消模仿的。为了接受这项任务,普京总统接受了大量的训练。此外,考虑到幼鸟“印随”的习性(刚孵化的幼鸟会跟随它所见到的第一个目标行动),普京穿上了特制的白色服装,他要扮演一只小鸟的妈妈。至少这一切看起来还是相当专业。
中国人大多是通过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得以一窥神奇的自然界及野生动物世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纪录片,过去,我们甚至连“野生动物”这个词都没有。在我们的字典里,狼的毛皮可制衣褥,虎的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熊掌及背上的脂肪是珍贵食品,熊的胆,可入药,甚至一个靠活熊取胆的企业在我们国家可以申请上市。
今天我们勉强学会了说“野生动物”这个词,原先我们一律叫“野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诸如《迁徙的鸟》《鸟瞰地球》之类的纪录片不会热播,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遭国人热捧的原因吧。
在作家王朔看来,中国人信奉的是猪的生活原则,“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
虽然信仰不能当饭吃,但吃却成了中国人不折不扣的信仰。我们这副肚肠是天下最大的一座庙,叫做“五脏庙”,每填饱一次肚皮就算是祭过一次“五脏庙”。
过去,老百姓常常食不果腹,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有人饿死,饿死的人叫殍,很多人饿死叫作饿殍遍野。这个词在历史书上经常能见到。那时候,老百姓将主要精力用来找吃的,无暇他顾,老百姓素质普遍低一点,也是情有可原。古人分析过,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等大家肚子都饱了,就不会尽想着吃了,就知道礼节了。这话看来还是过于乐观。如今,仓廪算是塞得结结实实了,天价的吃,天价地喝,燕鲍翅参硬是吃到反胃,花十几万人民币吃顿螃蟹也不算个啥。自己仓廪里的东西吃腻味了,直接奔老外的仓廪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瓶拉斐几万块,我们经常是一口闷的。
虽然大多数人掌握不到天价吃喝的权力,但民众对于吃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与执着。除了少数以美食家自居外,余者今天都自封为吃货。
贪吃也就罢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他们神气什么。既然贪吃者可以如此高调标榜自己为吃货,那么照这个逻辑,贪杯者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喝货吧,喜欢花点钱找女孩子戏耍的男士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嫖货吧,整日消磨于牌桌麻将桌上的人们应该可以标榜自己为赌货吧。这些货色应该算是一路货吧。
每天在食堂排队打饭的,肯定不能叫吃货。以吃货自居者,在选择食物方面必然是愿意多花一些心思的,总想着别出心裁,吃人所未吃,并以此为建树。无论是多么冷门的食物,只要餐馆敢端上来,他们就敢吃。很难说天鹅肉的滋味一定比土鸡肉鲜美,吃那些无非是吃个稀罕,越是稀罕,吃货们越来劲,越是濒危,吃完更添成就感。
中国人身上仅有的那点探索精神,全用在了吃上面。
在许多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不难找到一些体贴的餐馆,为了招徕吃货的光临,迎合吃货们的冒险精神与不知厌足的食欲,菜单里时常会增添一些珍稀鸟兽,只要吃货们敢点,他们就敢上。
然而,在吃货与无良餐馆幸福相遇的那一刻,他们不应该忘记在他们的背后,那些偷猎者们的辛勤付出。这是一些外表人不人鬼不鬼的家伙,行踪鬼祟,早出晚归,跋涉于山林湿地间。他们有着一颗勇敢的心,他们立志将天下的飞禽走兽宰尽杀绝。他们有些肩上会扛着猎枪或是五花八门的土制捕猎工具,但他们最爱的工具要数野猪夹和捕鸟网了。首先,这些工具价钱便宜。几付野猪夹,山上随便一扔,任何走过路过的活物,只要踩上就再没有机会脱身了。哪怕是个活人,踩上野猪夹,也别想回家,除非运气好有人搭救。至于一张捕鸟的大网,更是物美低廉,经济耐用,地摊上花几块钱就能买到。僻静处找两棵树,把网一张,就可以回家吃午饭了。网线很细,飞经的鸟儿是看不见躲不了,只要沾到大网,小鸟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然,这些偷猎者,只是些散兵游勇,流窜作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要大规模的捕杀野生动物,首先需要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出现。这样的地方已经很少,比方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每年秋天有大批迁徙的候鸟群会飞经此地。鸟类不知人类险恶,更不清楚我们中国人的厉害。
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虽然拍得相当粗糙,但看过之后,能大致了解当地人民是怎样对付这些迁徙的鸟类的。当地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守在每一个山头,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们高举LED灯,灯光照亮了整个夜空。
纪录片的拍摄者李锋介绍向记者介绍,“鸟群飞过时,在LED强光下就成了一个个白色亮点。接着此起彼伏的枪声响起,很多鸟都掉了下来。枪声之后就有人喊‘打到了、打到了’。然后就是笑声。他们是有专业分工的,有人专门打灯,有人专门打枪,还有人拿着手电筒去找击落的鸟。这些鸟飞得过这个山头,也飞不过那个山头,不在这个山谷打下来,就会在那个山谷打下来。”
据当地村民们介绍,如果天气好,一个晚上能打下来2、3吨鸟。用他们的话说,“鸟多的时候,打下来的鸟像下雪一样”。鸟儿飞到了我们这儿,单位就变成了吨。
当然,我国的法律明令禁止捕杀候鸟,当然,我们各地都有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当然,我们有很多专项整治行动。纪录片也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林业部门的一次执法行动,一个充斥着被捕杀的鸟类和叫卖的小贩的农贸市场,等执法人员赶到的时候,小贩和鸟儿都神奇地消失了。而餐馆里,吃货们满嘴油光,快乐地大啖着天鹅。
这支雄壮的捕鸟大军中,一部分是业余的,一部分是职业的,还有一部分,是来娱乐的。“我们拍摄时经常见到挂着广东、江西等地牌照的豪车,他们带着美女和啤酒,提起鸟枪,撑个雨伞来体验打猎的‘贵族’生活”。这是我们本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贵族,豪车美女,打鸟取乐。试想一下,正当这些贵族在打鸟的兴头上,刚好遇到那位央视女记者,正满世界地缠着人问“你幸福吗?”,那结果会是多么和谐,相信那些贵族们一定能把那位女记者逗得女花怒放。
五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茹毛饮血,将鸟类当作自己的食物。但他们将鸟的图案画在了岩壁上、陶罐上,刻在了玉器上,他们将鸟的羽毛插在身上作为装饰,跳着模仿鸟类的舞蹈,他们以鸟为图腾加以崇拜,他们对鸟有一种敬畏。五千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人,没有加入进化的过程,相反,比起五千年的祖先,他们一直在退化,他们更野蛮,这是一个奇迹。
呵呵,舌尖上的中国!
文章评论
蓝色的爱
孩子们看了这篇文章会更有感触,会激发他们保护小动物的愿望,因为他们是天使。[em]e100[/em]
蓝色的爱
春天来了,愿春雨滋润着您的心情,愿春风捎去美好的祝愿,祝朋友新的一年里开心幸福。
雨荷
拜读!
今生缘
增长知识![em]e163[/em]
如水
那些国人吃货除了带腿的桌子不吃 , 凡是带腿的活物他们都不放过。
雾海云山
相信随着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终有一天会觉醒。应该不会忘记03年SARD病毒的疯狂肆虐……
烟云过客
从卫生学、营养学甚至烹饪的角度,吃野味无多大好处,为什么还要吃?据说,是体现权贵豪富的一种方式,保护位置越靠前的越要吃,越难搞到的越要吃,方显款官尊贵。
Lily
要保护它们!
萍水相逢
读了,想了。希望能引发更多的共鸣并付之行动,期待 人与自然那最美好的 境界!可那又是多少年后的事呢??
红梅
[em]e179[/em]让人深思的好文!欣赏佳作![em]e160[/em]
玫瑰灿烂
懂得品尝,善于品味,是中国人的一大嗜好。可是对生命应充满敬畏,也是一种美德。当嗜好与美德不能共存时 ,人呐,你真该冷静地思考 一下,到底这个世界在你的眼里,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是文明上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