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镇之唐 模· 棠 樾

来自网络

        唐 模 村距呈坎约5公里,以古建筑和田园风光见长。它是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无923年,江华的后裔汪思立迁回故乡在太社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率领儿孙迁到些,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江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唐 模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本段文字来自网络
    徽州有个古谚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养到十三四岁,便要到外面去做学徒帮工谋生。经过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这帮人中有的成了徽商,有的成了大老板,加上徽州土特产等资源丰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从晋代开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谋生,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据说那时期徽商掌握的财富占了整个中国的三成,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穷苦出身的徽州商人发达后,更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设。唐 模的繁荣亦是如此。这几日行走在徽州的土地上,对这种注重诗书传承的徽商人家更是有着深刻的认识。
    唐 模还有个美好的故事:据说许氏兄弟因父母早亡,投靠唐模姑父家,后兄弟俩都高中了,又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许姓成了唐模的望族,依然不忘唐模姑父的恩情,一直沿用“唐 模”这个村名。
   走进唐 模,迎接我们的依然是青青的草地,依依的垂柳和婷婷的荷花。这依然是个美丽而安静的村落。
    最与别地不同的是,村头依然有着各色的作坊,但凡在徽州土地上出现的物品这里都能找到。许是下雨的缘故吧,空气中依然飘散着毛豆腐特有的味道 ,但老作坊街很是安静,陈旧的木板房在雨中静默着,我们也只是看着,惊叹着。
     细雨微风中我们依然不变初衷,踏过老作坊青青的石板路,我们来到“眠琴别圃”,也就是许承尧纪念馆。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位翰林,但他不沉浸在故纸堆中,相反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办了紫阳书院,敬宗小学,端则女校等,值得一提的是,女校的创立,开启了安徽女子入学之先河。后在家乡著学终老。我想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一直记住的,不仅为今天,也为以后的每一天。
    离开眠琴别圃,你会发现溪流潺潺,贯穿着村子的中间,溪水上无数的简易石桥横贯,方便村民来往交流,当然建筑最气派也最有特色的当属“高阳桥”了。
高阳桥伫立在水街的中部位置,连接着溪水两岸。在水街的右岸边,一座沿街走廊颇为让我喜欢,三三两两的村民自在悠闲地坐在廊边的长条靠椅上(也叫美人靠)休憩,闲聊。我觉得,如果生活可以每天继续,这样的时光也是很好的。
   清清的溪水上无数的石板桥横亘其中,右岸就是供人休闲的长廊,村民和游人都喜欢在那靠一靠,休息一番再前进。
    许氏有三个宗祠,含两个支祠,分别是属于富贵人家和平民人家的祠堂,尚义堂是官家祠堂也就是有钱人家的祠堂,所以大门很是气派非凡。穷人家的祠堂据说在老作坊内,因为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分法,所以没注意到。还有个祠堂就是整个许氏宗族的祠堂,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唯有斑驳的木门和空旷的前庭依稀着往日的辉煌。
       许氏宗祠前庭地上滋生的地衣,看一群上海人在捡拾地衣,一问才知,这可是菌类,有益的食物。
   “檀干园”,据说这名字源起于《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建于清初,里面的亭台、水榭均根据杭州西湖的构造而建,所以又称“小西湖”。相传清初,唐模村有个有个叫许以诚的人,在全国拥有36家典当铺,非常富裕。他的70多岁老母亲一心向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但苦于山水阻隔、路途遥远,加上年老体衰,不能前往。许以诚便不惜出巨资,在这里挖塘筑坝、修亭造桥,模拟杭州西湖景致造出了小西湖,供母亲养老,遂了老母心愿,真是孝心可鉴,故而小西湖又有“孝子湖”的美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棠樾 :一直觉得,来到徽州,要是不看看牌坊是不算到得这片土地的。于是,棠樾牌坊群就成了我一定要去的地方。记得刘雪华曾主演过琼瑶剧《烟锁重楼》,剧中的她跪着从重重的牌坊下被村中人推着、赶着,要赶她离开村子。那时候,背景中的牌坊就已经让我很是困惑,奈何当时不求甚解,以为那一定是困住女子的枷锁。如今想来,我真是浅薄的很。但,那时就有个心愿,一定要去看看,看看那恢弘的牌坊里究竟有着什么。
      棠樾为古代的一个小村。隋唐时,其周边地区均称“唐越”,后融入歌功颂德之意,改称为“棠樾”。
据史书佐证,棠樾鲍家为春秋鲍叔牙后裔――世代官商,藏镪百万,富比王侯,慷慨义举,上交天子。

     进入棠樾村,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一位自称是鲍家第32代后人的女子自豪地为我解说着关于这牌坊的古往今来的故事。
     她说:鲍家是明清时富可敌国的盐商。她说,牌坊其实就如同今天政府发放的奖牌,只是一个表彰的见证而已。如今想来很多牌坊上都有两个字“旌表”。这两字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加以表彰。这样想来,如今很流行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什么的和这也就差不多了。
     她很能说,一个一个的牌坊故事在她带着浓重皖南方言的解说下也同样充满着美好和感动。在她的解说下,关于“贞节牌坊”忽然又有了新的定义,(或许是我去除了固有的观念吧)。特别是“节劲三冬”牌坊,说的是鲍文渊继妻吴氏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她的儿子为此深深感动,把她的事迹上报朝廷,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我想,这个故事就和传统的贞节有些不一样了。她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感动。
    每一个牌坊都有个动人的故事,雨中漫步在这条充满故事的古道上,古道两边依旧青葱的庄稼也告诉我们鲍家后代并没有因祖上的荣光而懈怠。而这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集中的牌坊群,不但和鲍家人忠孝节义有关,还和他们雄厚的家产和朝廷的厚待有关吧。一个家族可以历百代而不衰,这只能说明他们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注重诗书传承,技艺传承
       乾隆曾多次下江南,当他看到这些牌坊时,赞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图片

图片


  后记:
     历史的烟云总会埋藏在厚厚的故纸堆中,但真实的人生和故事又会以重楼石坊、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和无数的黛瓦灰墙相互印证着,那些不能埋没的,无法忘却的人和事也就一一在你我眼前,依旧诉说着千百年来那些细节和情感。走在徽州古镇的每一条街巷中,聆听着徽州人自豪而神奇的故事传承,这个夏天,我不寂寞! 

   另:可能牌坊图片涉 嫌 网 络 安 全 撒,俺一上传牌坊图就被TX封了,所以,你想看牌坊图片请看空间相册《徽州古镇·徽商文化》。为了这篇日志俺已经奋斗了好几天了,真是辛苦撒。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文章评论

欣雨

看来小筑是位大才女,能认识她是你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