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2)青春烈火

个人日记






十年动乱(2)青春烈火
 

1,美丽的鞍山

49年前,一个面目清秀,身材单薄,尖下巴的少年。他有些迷茫的单独坐在北行的列车中,那就是我。

我第一次远离父母,远行时还不满16岁,本来初中毕业的我,是铁定了心考高中,然后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一个新闻记者。也就是因为我在语文考卷中,由于作文发挥过度,高中落榜。于是,进入第2志愿,被鞍山钢铁学校录取。不过事后,那帮考上高中的却全部赶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我们这帮考上中专的,有不少参加工作后被选调到大学。现在想起来,当时是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真是命运造化人啊。

鞍山钢铁学校是日本人伪满时期的工科高专,当时就在鞍山市胜利广场(也叫市府广场)西侧,与鞍钢科技馆,鞍山市鞍山市政府、鞍山市委、冶金焦耐研究院、鞍山工商银行、鞍钢图书馆、鞍山市公安局、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分行等相邻。这个学校前几年和鞍山钢院合为辽宁科技大学,搬迁到半岛千山脚下。2009年我回去看了一下,环境很美幽静。

60年代的鞍山很美,很古老,有轨电机车环绕鞍山,鞍钢。铁东区就像一个大花园。那时鞍山没有太高的楼,铁东区的楼房被参天大树所掩盖。那树很美,很老,很高,多少年后还出现在我梦的记忆里。

过了鞍山火车站的虹桥,就是铁西区。那是鞍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集团)的厂区,其范围号称四十里,你如果坐火车,从汤岗子开始,旧铺,鞍山,立山,灵山,首山等站都可以看到她的雄姿。

欣赏鞍钢还是晚上最好,当出钢铁,焦炭,精矿石等,映红了鞍山西边半个天,当你望着那火红的夜霞时,你会感到一股青春力量,浪漫和遐想,你会感觉你就是时代的英雄,迫不及待地融入到这个火红的熔炉中。

我被分到采矿专业,采矿专业没有女生。要是演文艺节目我就惨了,就得男扮女装。不过也有好处,每回体育会我们班都能拿到前几名。平时学习生活很紧张,但很快活。那时的大中专学校是国家全免费的,食宿包括学杂费都由国家承担。日子在青春的年代里过得很快。那么,顺理成章就是毕业拿到文凭,就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年,一九六五年的冬季,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大事。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2,《文化大革命的号角》

公元一九六五年这一年,中国的大地使人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热量。那一年,在鞍山发生了,四清四不请,教改反修,学孟泰,除草抢种,挖战备煤,吃爱国猪等各式各样的运动。搅得大家眼花缭乱。把我们这些嘴上没毛的半大孩子,也变成了运动的生力军和野战军。

那些各式各样的运动的内容我都记不清了。但吃爱国猪这一项我记的很清楚,那一年猪肉过剩,国家折价配额下到各单位,学校。领导动员大家爱国吃猪肉,我记得我五块钱买了近五十斤扛家去,那时没有冰箱,到家后,全家炼猪大油,腌制腊肉。忙碌了好几天。

到了十月份,鞍山天开始泠了起来,但是,反修防修的政治热度不变。为了响应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反修大计,学校提前开始了实习。我们班被分在东鞍山铁矿实习劳动。

东鞍山铁矿,当时是一个海拔238米的露天赤铁矿,站在山顶往北眺望,整个鞍山尽受眼底。每天,我们顶着严寒爬到山顶工作面时,汗水早已将内衣湿透,但是,穿孔机,电铲都是单机野外做业,根本没有取暖的地方。于是,那西北风吹得全身上下刺骨寒透。特别是夜晚,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去几百米外挑水供穿孔机灌浆。那冷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它使我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艰难。

 这一年的冬天,按毛泽东的旨意,19651110日姚文元(以下简称姚四)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转过年来。姚四在19665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又发表了《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紧接着中共中央发布了516日通知,525日下午两点北大聂元梓等七人贴出了后来被毛泽东称为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6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

于是,姚文元吹出的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变成了隆隆炮声。

于是,中国人疯了。

于是,全世界目瞪口呆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