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知识 一
个人日记
中国元素知识
艺术知识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相声八德】李德钖、玉德隆、焦德海、张德全、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治、李德祥
【昭陵六骏】什伐赤、青骓、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世界八大奇迹】[1]、吉札金字塔〖埃及〗、[2]、宙斯神像〖希腊〗、[3]、法洛斯灯塔〖埃及〗、[4]、巴比伦空中花园〖伊拉克〗、[5]、阿提密斯神殿〖土耳其〗、[6]、万里长城〖中国〗、[7]、毛索洛斯墓庙〖土耳其〗、[8]、罗得斯岛巨像〖希腊〗
【十大经典雕像】[1]、掷铁饼者〖米隆·152cm·青铜〗、[2]、大卫〖米开朗基罗·550㎝·云石〗、[3]、米洛斯的维纳斯〖亚力山德罗斯·204㎝·大理石〗、[4]、雅典娜神像〖菲狄亚斯·1300㎝·大理石〗、[5]、门考拉夫妇立像〖142㎝·粘板岩〗、[6]、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980㎝·石雕〗、[7]、母狼〖85cm·青铜〗、[8]、斯芬克司像〖200㎝×5700㎝·石雕〗、[9]、汉谟拉比法典〖71㎝×213㎝·石雕〗、[10]、思想者〖罗丹·152cm·青铜〗
【十三辙】言前、人辰、中东、江阳、由求、么条、姑苏、梭波、乜斜、发花、怀来、一七、灰堆
【国画十八描】[1]、高古游丝描〖顾恺之〗、[2]、琴弦描、[3]、铁线描、[4]、行云流水描、[5]、马蝗描〖马和之〗、[6]、钉头鼠尾描、[7]、混描、[8]、撅头丁描〖马远、夏圭〗、[9]、曹衣描〖曹仲达、曹不兴〗、[10]、折芦描〖梁楷〗、[11]、橄榄描〖颜辉〗、[12]、枣核描、[13]、柳叶描〖吴道子〗、[14]、竹叶描、[15]、战笔水纹描、[16]、减笔描〖马远、梁楷〗、[17]、柴笔描、[18]、蚯蚓描
【古代十大曲】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摸鱼儿》、晏几道《鹧鸪天》、柳永《雨霖铃》、吴激《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坚《石洲慢》、张先《天仙子》
【词牌赏析】
〖双字〗竹枝、导引、入塞、品令、木笪、河传、鞋红、别怨、寻梅、三台、解红、塞姑、西施、韵令、侧犯、踏歌、兀令、簇水、露华、尾犯、塞姑、白雪、徵招、天香、步月、暗香、孤鸾、无闷、大有、催雪、国香、芳草、大椿、垂杨、花犯、倒犯、瑶华、眉妩、阳春、索酒、南浦、西河、秋霁、落梅、角招、薄幸、疏影、宣清、、八归、笛家、白柠、六州、大脯、六丑、歌头、多丽、个侬、三台、哨偏、戚氏、薄媚、渔父、望江
〖双字〗竹枝、导引、入塞、品令、木笪、河传、鞋红、别怨、寻梅、三台、解红、塞姑、西施、韵令、侧犯、踏歌、兀令、簇水、露华、尾犯、塞姑、白雪、徵招、天香、步月、暗香、孤鸾、无闷、大有、催雪、国香、芳草、大椿、垂杨、花犯、倒犯、瑶华、眉妩、阳春、索酒、南浦、西河、秋霁、落梅、角招、薄幸、疏影、宣清、、八归、笛家、白柠、六州、大脯、六丑、歌头、多丽、个侬、三台、哨偏、戚氏、薄媚、渔父、望江
〖三字〗渔父引、闲中好、纥那曲、拜新月、梧桐影、罗贡曲、醉妆词、庆先和、南歌子、占春芳、朝天子、忆少年、荷叶杯、回波集、舞马词、柘枝词、晴偏好、凭栏人、花非花、摘得新、梧叶儿、渔歌子、归字谣、唉乃曲、采莲子、浪淘沙、杨柳枝、八拍蛮、字字变、十样花、天净沙、甘州曲、醉吟商、乾荷叶、喜春来、踏歌词、秋风清、抛球乐、一叶秋、忆王孙、金字经、古调笑、遐方怨、如梦令、诉衷情、西溪子、天仙子、风流子、归字谣、饮马歌、相见欢、定西番、江城子、望江怨、长相思、思帝乡、河满子、风光好、误桃园、望梅花、醉太平、上行杯、感恩多、长命女、春光好、酒泉子、怨回纥、生查子、蝴蝶儿、醉公子、昭君怨、玉蝴蝶、归国谣、女冠子、恋情深、赞浦子、浣溪沙、醉垂鞭、中兴乐、醉花间、点绛唇、平湖乐、雪花飞、沙塞子、殿前欢、水仙子、菩萨蛮、采桑子、后庭花、清商怨、伤春曲、卜算子、一落索、发时光、谒金门、柳含烟、可围芳、好事近、花清引、天门谣、忆闷令、散余霞、好女儿、万里春、锦围春、太平年、清平乐、忆秦娥、更漏子、望仙门、西地锦、相思引、落梅风、江亭怨、喜迁莺、乌夜啼、阮郎归、贺圣朝、甘草子、珠帘卷、忆汉月、画堂春、三字令、山花子、忆余杭、喜长新、献天寿、秋蕊香、胡捣练、撼庭秋、庆金枝、朝中措、洞庭春、庆春时、眼儿媚、人月圆、喜团圆、海棠春、武陵春、东坡引、梅弄影、阳台梦、月宫春、河渎神、归去来、惜春郎、极相思、双韵子、凤孤飞、柳梢青、醉乡春、太常引、应天长、满宫花、少年游、滴滴金、惜春令、留春令、梁州令、监田乐、惜分飞、怨三三、使牛子、折丹桂、竹香子、城头月、四犯令、思越人、醉高歌、破字令、花前饮、探春令、越江吟、燕归来、凤来朝、秋夜雨、伊州令、迎春乐、梦仙郎、青门引、菊花新、醉红装、思远人、醉花阴、望江东、引驾行、玉团儿、倾杯令、锯解令、双雁儿、寻芳草、恨来迟、珍珠令、折花令、红罗袄、折桂令、荔子丹、临江仙、金错刀、端正好、杏花天、鹦鹉曲、一七令、望远行、睿恩新、天下乐、恋绣衾、撷芳词、鬓边华、玉楼人、鹦鹉曲、芳草渡、夜行船、金凤钩、鹧鸪天、鼓笛令、虞美人、瑞鹧鸪、玉楼春、凤衔杯、鹊桥仙、玉阑干、思归来、遍地花、翻香令、茶瓶花、柳摇金、卓牌子、清江曲、楼上曲、厅前柳、市桥柳、一斛珠、夜游宫、梅花引、小重山、踏莎行、宜男草、家山好、倚西楼、扫地舞、接贤宾、步蟾宫、恨春迟、冉冉云、蝶恋花、寿山曲、惜琼花、朝玉阶、散天花、荷华媚、少年心、七娘子、一剪梅、锦帐春、唐多令、后庭花、赞成功、定风波、破阵子、贺熙朝、拨棹子、玉堂春、系裙腰、金蕉叶、渔家傲、苏幕遮、甘州偏、献衷心、黄钟乐、醉春风、握金钗、缑山月、喝火令、芭蕉雨、淡黄柳、辊绣球、锦缠道、厌金杯、庆春泽、酷相思、解佩令、垂丝钓、谢池春、胜胜令、行香子、玉梅令、青玉案、感皇恩、梦行云、三奠子、凤凰阁、两心同、拾翠羽、连理枝、惜黄花、看花回、且坐令、佳人醉、千秋岁、惜奴骄、忆帝京、三登乐、檐前铁、甘露歌、师师令、于飞乐、撼庭竹、粉蝶儿、绕池游、碧牡丹、百媚娘、风入松、枕屏儿、忆江南、潇湘神、章台柳、赤枣子、南乡子、月边娇、捣练子、春晓曲、桂殿秋、寿阳曲、剔银灯、隔帘听、越溪春、长生乐、下水船、解蹀躞、扑蝴蝶、千年调、蕊珠闲、瑞云浓、番枪子、荔枝香、御街行、春声碎、凤楼春、四园竹、离亭宴、阳关引、一丛花、甘州令、山亭柳、梦还京、忆黄梅、过涧歇、瑶阶草、安公子、应景乐、柳初新、斗百花、最高树、倒垂柳、彩凤飞、有有令、拂霓裳、柳腰轻、爪茉莉、蓦山溪、早梅芳、新荷叶、长寿乐、迷仙引、黄鹤引、秋夜月、祭天神、鹤冲天、洞仙歌、泛兰舟、踏青游、倾杯近、清波引、受恩淡、松稍月、华胥引、离别难、寰海清、劝金船、醉思仙、玉人歌、惜红衣、八六子、探芳信、雪狮儿、石湖仙、夏湖仙、夏云峰、采莲令、醉翁操、红芍药、塞翁吟、意难忘、远期归、凄凉犯、恋香衾、满江红、玉漏迟、驻马听、雪梅香、六幺令、保寿乐、惜秋华、古香慢、芙蓉月、一枝春、如鱼水、赏松菊、二色莲、扫地游、满庭芳、双瑞莲、玉京秋、小圣乐、金浮图、阳台路、黄莺儿、熙州慢、汉宫春、倦寻芳、剑器近、塞垣春、望云间、秋兰香、庆千秋、早梅香、迷仙引、醉蓬莱、夜合花、采明珠、四栏花、庆清朝、帝台春、梦芙蓉、玉京谣、被花恼、昼来乐、留客住、万年欢、玉簟枕、燕春堂、逍遥乐、忆东坡、双双燕、春草碧、芰荷香、绣停针、扬州慢、舞杨花、云仙引、玲珑玉、陌上花、水晶帘、三步乐、梦扬州、声声慢、紫玉箫、月下笛、丁香结、琐窗寒、燕山亭、聒龙谣、十月桃、蜀溪春、秋宵吟、三姝婿、凤池吟、御带花、月华清、飞龙宴、念奴娇、解语花、绕佛阁、渡江云、腊梅香、八音谐、绛都春、琵琶仙、高阳台、采绿吟、长寿仙、惜寒梅、凤归云、彩云归、满朝歌、桂枝香、喜朝天、剪牡丹、梅香慢、玉烛新、六花飞、真珠帘、曲江秋、翠楼吟、西平乐、山亭宴、月当厅、寿楼春、舜韶新、望春回、水龙吟、关百草、石州慢、宴清都、瑞鹤仙、齐天乐、昼锦堂、庆春宫、忆旧游、曲游春、竹马儿、雨淋铃、还京乐、双头莲、忆瑶姬、情长久、探春慢、湘江静、金盏子、龙山会、春云愁、升平乐、迎新春、归朝歌、双声子、永遇乐、二郎神、倾杯乐、百宜娇、月中桂、澡兰香、宴琼林、惜余庆、绮寮怨、花心动、向湖边、霜花腴、绮罗香、玉连环、西湖月、合欢带、曲玉管、尉迟杯、赏南枝、梦横塘、西吴曲、真珠髻、征部乐、解连环、内家娇、望明河、望海潮、望湘人、青门饮、泛青苕、倚栏人、一雨金、系梧桐、折红梅、一萼红、夺锦标、杜韦娘、过秦楼、八宝妆、大圣乐、慢卷袖、选冠子、霜叶飞、透碧霄、玉山枕、期夜月、轮台子、沁园春、丹凤吟、瑶台月、摸鱼儿、贺新郎、子夜歌、吊严陵、金明池、送征衣、秋思耗、翠羽吟、兰陵王、破阵乐、瑞龙吟、夜半乐、宝鼎现、玉抱肚、解红慢、穆护砂、清平调、水调歌、凉州词、伊州歌、陆州歌、胜州令、莺啼序、调笑令、九张机、梅花曲、苍梧谣、明月斜、望夫歌、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开元乐、翠华引、渔父乐、谢秋娘、江南好、望江梅、望蓬莱、归塞北、深院月、西楼月、落梅风、塞上秋、甘州子、阳春曲、秋风引、江南路、新安路、莫思归、上西楼、乌夜啼、忆真妃、秋夜月、临波曲、南浦月、、沙头雨、小桃红、湿罗衣、十八香、寻瑶草、归平谣、试香罗、清和风、关河令、伤情怨
楹联
浅谈对联格律的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
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
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
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
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
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
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
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 ○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浅谈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此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
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
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
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
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联作四弊
对联创作,看似短小容易,实非如此,亦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也。观近年征联及各论坛联作,常见有隔、重、俗、造四弊。要提高对联质量,此四弊非除不可。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如婚联:“克勤克俭偕白头;晚婚晚育惜青春。”“克勤克俭”与“偕白头”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克勤克俭”与“晚婚晚育”相对,也无浑然一体的结合。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述完整主题,实难称之为联。曾记数年前一次征联,有联上联乃“亚运会……”;下联为“共青团……”(具体记不清了),内容相隔千里,却登榜首之位,当时曾戏称之为“政治对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如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陆游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均属佳制。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此类联例举不胜举。
如“神州大地美如画;祖国河山灿若霞”,
“争做长征突击手;勇当四化带头人”,
“凭汗水兴财家家富;靠劳动致富户户欢”,
“双性有缘方结好;双方如意始联姻”等等,
均属重复之列。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联而不对也。
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从信息论观点看,上下联所提供之信息只有一个,即1+1=1;
从系统论观点看,全联乃内容单薄之单因此而已;从哲学观点看,违反对立统一之规律;
从艺术角度看,内容贫乏、单调、枯燥、呆板。
我国向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
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
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
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
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
使楹联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流水对以自然浑成取胜,反对则以阴阳互补称雄。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纵观今日之联坛,特别是在网络对联创作中,缺乏创新,翻抄旧联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对联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对此有人称之为修辞手法,有的称之为联格。
这些修辞手法,是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结果,自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
但在网络对联创作中,却难以见到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多数联友似乎更喜欢某些联格。
于是乎,我们在许多对联论坛上,看到的都是析字联、双关联、偏旁联之类,最近词牌联又成为一些联友的喜好。
这些表现手法已到了泛滥成俗、惹人生厌的地步,什么“山石岩”、“白水泉”、“女子好”、“江河湖海”、“杨柳松柏”,随处可见。
类似的对联不是不能作,但到了滥的地步,只能说许多联友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看似创新,实则是古人联作的翻版。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其中尤以春联创作为最,俗套的对联比比皆是。
什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福满神州万象更新”呀,
“风调雨顺年年好,国泰民安处处春”呀,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呀,
简直使人望而生厌,俗不可耐。
如果这些对联出现在联书中,出现在一些专题网站的集合中尚属正常,
因为他们兼有保存资料的功能,但在许多征联活动中却屡屡出现类似的问题,
就不正常了。去年某报刊出的近百副马年对联中,有近半数含有“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词语。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更新,如果总是老调重弹,对联创作还谈的上什么发展?
韩愈当年提出的“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主张,对于今天的对联创作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对于这种求量不求质,求快不求新的粗制滥造问题,联友们勿须自警。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
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
在文学创造中,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
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李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谢榛说的更明确:“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但在目前的对联创作中,许多联友却恰恰抛弃了“芙蓉出水”,而过度追求“错采镂金”,结果是“弃玉雕石”。
造之表现有许多,比如无意境,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为联而联,
像“冰比冰水冰,魔更魔鬼魔”之类,读过之后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创作如此,对联创伤亦如此。
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之作也。
再如“造雷”,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似对联的身影:“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且先不说此上联八字中有七字仄声,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明月曾戏称此联易对,当对以“近视尽是今世进士”也。这种对联,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病态,即从所谓的别人“中雷”中追求一种满足。
此乃联之大忌也。
类似的如“皮背心”、“古文故人做”、“李姐理解礼节”、“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等,皆为刻意“造雷”之作也。
“雷”非不能造,妙在“自然天成”也,如“李白居,易安居”,人名镶嵌自然,不失为“雷”中佳品。
更有甚者,是许多大型的征联活动中,亦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像去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佳联妙对贺新春”中,“山大王王山”即是生编硬造之作,而北京世纪坛征联则把这种倾向推向了高峰,不但“造雷”,兼且造词、造句。
事实上,现在许多联友对“造雷”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出现了无雷找雷的倾向。
仍以中央电视台征联为例:“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本来是普通的嵌数联,许多联友却找出了更多的“技巧”:“一+两=三”,后半句的“岁岁”乃上半句“两岁”的分咏等等。
如此大摆地雷阵,不但难得佳句,而且将使对联创作走向歧路。
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古人习惯把对联悬挂在厅堂前部的柱子上,称为楹联。后来就变成了对联的别称,至今沿用。即使不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或柱上的联语,也都可以称为楹联了。
顾名思义,对联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称。
概括而言,对称可分三个方面:一、词性;二、虚实;三、平仄。
即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实相对,合乎平仄规则。
若再加上一条“切合题旨”,那就是评定对联优劣的四项原则了。
但在古今名联中,却往往会发现一些表现看来似乎并不对称的例子,尤其在词性和虚实方面。
例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个相应的对句: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
端方题黄鹤楼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登临”,动词;“日夜”,名词。亦是一虚一实。
更有甚者,有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
在某次的阵亡军士追悼会中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这是曾引起大风波的民初名联(因陈光远不知刘表是何人,
误将汉末“八俊”之一的刘表当作让成都的刘璋,以为杨讥讽他,杨几遭杀身之祸)。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的“公等都游侠儿”与“我也有幽燕气”成对;
下联的“醉后摩挲军长剑”与“闲来收拾残棋”成对。各自为对,不但下联可以完全不管上联的词性,甚至连句子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
如果对于楹联对称的格式只知其一(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不知其二(各自为对)的话,那就难免会引起疑惑,
不解何以“公等”可对“醉后”,而“我也”竟然可对“闲来”了。
由于初学者每多不知楹联的各自为对格式,这就引出一些笑话。
一九九一年初,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我和澳洲著名华裔作家李承基、赵大钝等人担任评判,获得冠军的一联是: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末以“有道”回应“建”字,“无欺”回应“德”字,上下关照,章法严谨。故得标榜首。
公布后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词性不相对称”,何以能获冠军。其实以“楼台”(名词)来对“远近”(形容词),
和大观楼长联中的以“英雄”来对“空阔”相同;
以“经营”(动词)来对“童叟”(名词),和端方题黄鹤楼联中的以“登临”来对“日夜”也是一样。
经过解释,这个茶杯里的小风波也就告平静了。
楹联的对称格式有正格,也有变格,正格是人所共知的上下联的相应词句成对,
变格是上下联“两边各自成对”(或简称“各自为对”)。虽云变格,在古今名联中也是被普遍使用的,例子几乎俯拾即是。
“各自为对”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局部。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这是整体的两边,各自成对。即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的。局部的两边各自成对,那更是不拘一格了。它可以是联中的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当中的一部份。
整个句子的各自为对,除了上面所举的杨云史挽阵亡军士一联外,还可以再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这是运用成语的两边各自成对。
上联的“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的“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
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
“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
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又如广州大同酒家的嵌字联:
大包易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
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
这也是上下联中,各有一个句子是用“两旁各自成对”格的。即上联的“大包易卖”与“大钱难捞”成对,下联的“同父来少”与“同子来多”成对。同时这也是架构相同的宽对。
局部的各自为对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当中的一部分。如龚鼎孳题北京某剧楼联:
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
五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
上联的“翠暖珠香”,下联的“丁歌甲舞”各自为对。即以“翠暖”来对“珠香”,“丁歌”来对“甲舞”。
又如大观楼长联中有一个相应的对句:
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上联的“蘋天”“苇地”、“翠羽”“丹霞”,下联的“断碣”“残碑”、“苍烟”“落照”各自为对。
而句子的其他部分,如“更”“便”,“点缀些”“都付与”则是仍依“正格”成对。
阮元(道光年间曾任云贵总督)曾把大观楼长联中他认为“对仗欠工”者改了十几处之多,
也不知他是否不懂可以各自为对的道理(或虽懂而拘泥于正格),
把上面例句中的“断碣残碑”改为“藓碣苔碑”来与“蘋天苇地”相对,
理由是蘋、苇、苔都是植物,同类词相对,“更加工整”。却不知这么一改,
把原句“断碣残碑”所包含的那种历史苍茫感全都失了。更何况若依各自为对格,
断碣、残碑,本来就是对得十分工整的。阮元的修改大观楼长联,其它地方也大都类是。
局部成对的范围,“最小”可以只有两个字。
这种例子多见于联绵词(注:狭义的联绵词限于双声、叠韵,广义的联绵词则是“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
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许多复合词都包括在内。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国维著的《联绵字谱》及符定一著的《联绵字典》。
尤以后者最为详尽。这里不拟赘述了)。如上述大观楼长联中的例子:“喜茫茫空阔无边;叹滚滚英雄谁在。”
虽然论词性“空阔”与“英雄”,一是形容词,一是名词,前者“虚”,后者“实”,但由于“空”与“阔”是同类词,
“英”与“雄”是同类词,依两边各自成对格,不但可以成立,而且对得非常工整。
阮元把这个对句中的“空阔”改为“波浪”,用以与“英雄”相对,非但失了原作的气势,
而且也不符合实景(滇池并非长江黄河,它的波浪是不大的,更说不上“无边”)。
孙髯翁这个例句就是运用联绵词在两边各自成对的例子。
联绵词必然是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此例亦是“范围”缩小到只有两个字的各自为对的例子。
运用联绵词的各自为对格还可以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如岳坟名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判伪真。
广州越秀山五层楼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栏看剑,泪洒英雄。
章士钊赠陈寅恪诗联:
闲同才女量身世;
懒与时贤论短长。
“冰炭”“伪真”、“今古”“英雄”、“身世”“短长”词性不同,虚实有别。但由于它们都是两个词性相同的字组成的联绵词,故依各自为对格,便可对称。还有只需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是同类词,便可运用各自为对格的例子。如广州陶陶居酒家的嵌字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
“饮烹”,动词;“分寸”,名词。“分寸”是联绵词,饮烹不是。但有一样相同的是,“饮”“烹”词性相同,“分”“寸”词性相同,依各自为对格,饮烹与分寸也是可以成对的。
懂得“各自为对”的格式,有助于我们对楹联艺术的欣赏,
从“懂得”到“善于运用”,那就更有助于楹联制作水平的提高了。
限于篇幅,我在这篇文章中所举的例子有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
何以谓之有意境?
王国维在谈到元剧时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这是他对“意境”的较全面的说明,包括写景、写情、述事,并未强调来个比喻、拟人才算得了意境。
而写景、写情、述事,是用立意来统帅这一切的。
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谈意境:“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固然有利于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但并不是刻意雕刻出一个取巧句子就是佳句。
宋李仲蒙:“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
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
苏东坡的意境观是这样:“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虽然也许颓废了点,他也同样没突出比拟手法的造句才是有意境的句子。
他还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指出:
“李、杜以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所谓“远韵”、“至味”,实即言外之意的象外艺术的效用,是对“意境”说的一种具体说法。
这样的句子今人看来可能很“平淡”,没什么灵巧。
王弼:“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指出“存象者,非得意者”;“忘象者,乃得意者”。
并不是搞出个本体和喻体就是“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 。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比”是“借物以寓其意”的,比兴互陈,方为佳句。
一句那种什么“柳枝、月”的“钩”巧句,出现在整篇诗词里,或属佳句,在古诗词中多以单句的形式出现。
而作为对联,自己想出一个什么“柳枝、月”的“钩”出来,要求对方同样想一个比拟来工对,等于是文字智力竞赛。
谬托“意境”。
重温经典之意境说,岂不发人深醒乎?
对联的构思途径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
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
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
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
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
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点题法
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
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
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 (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 (报社)
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还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
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虚字法
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
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数字法
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
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数字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数列嵌入
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中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
一楼云鹤,双流帆影
三楚精神,四海联情
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平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的“一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
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
1988年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
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
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
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
数不对数
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
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
再如: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数字还有其他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了。
示时法
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
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
三更半夜三更半
八月中秋八月中 (趣联)
定一十二时标准
作三百六旬循环 (钟表店)
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关岳庙)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台北太古巢)
前一联,明确标出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
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
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
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
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
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
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
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 ○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浅谈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此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
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
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
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
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联作四弊
对联创作,看似短小容易,实非如此,亦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也。观近年征联及各论坛联作,常见有隔、重、俗、造四弊。要提高对联质量,此四弊非除不可。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如婚联:“克勤克俭偕白头;晚婚晚育惜青春。”“克勤克俭”与“偕白头”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克勤克俭”与“晚婚晚育”相对,也无浑然一体的结合。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述完整主题,实难称之为联。曾记数年前一次征联,有联上联乃“亚运会……”;下联为“共青团……”(具体记不清了),内容相隔千里,却登榜首之位,当时曾戏称之为“政治对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如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陆游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均属佳制。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此类联例举不胜举。
如“神州大地美如画;祖国河山灿若霞”,
“争做长征突击手;勇当四化带头人”,
“凭汗水兴财家家富;靠劳动致富户户欢”,
“双性有缘方结好;双方如意始联姻”等等,
均属重复之列。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联而不对也。
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从信息论观点看,上下联所提供之信息只有一个,即1+1=1;
从系统论观点看,全联乃内容单薄之单因此而已;从哲学观点看,违反对立统一之规律;
从艺术角度看,内容贫乏、单调、枯燥、呆板。
我国向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
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
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
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
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
使楹联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流水对以自然浑成取胜,反对则以阴阳互补称雄。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纵观今日之联坛,特别是在网络对联创作中,缺乏创新,翻抄旧联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对联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对此有人称之为修辞手法,有的称之为联格。
这些修辞手法,是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结果,自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
但在网络对联创作中,却难以见到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多数联友似乎更喜欢某些联格。
于是乎,我们在许多对联论坛上,看到的都是析字联、双关联、偏旁联之类,最近词牌联又成为一些联友的喜好。
这些表现手法已到了泛滥成俗、惹人生厌的地步,什么“山石岩”、“白水泉”、“女子好”、“江河湖海”、“杨柳松柏”,随处可见。
类似的对联不是不能作,但到了滥的地步,只能说许多联友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看似创新,实则是古人联作的翻版。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其中尤以春联创作为最,俗套的对联比比皆是。
什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福满神州万象更新”呀,
“风调雨顺年年好,国泰民安处处春”呀,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呀,
简直使人望而生厌,俗不可耐。
如果这些对联出现在联书中,出现在一些专题网站的集合中尚属正常,
因为他们兼有保存资料的功能,但在许多征联活动中却屡屡出现类似的问题,
就不正常了。去年某报刊出的近百副马年对联中,有近半数含有“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词语。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更新,如果总是老调重弹,对联创作还谈的上什么发展?
韩愈当年提出的“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主张,对于今天的对联创作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对于这种求量不求质,求快不求新的粗制滥造问题,联友们勿须自警。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
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
在文学创造中,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
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李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谢榛说的更明确:“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但在目前的对联创作中,许多联友却恰恰抛弃了“芙蓉出水”,而过度追求“错采镂金”,结果是“弃玉雕石”。
造之表现有许多,比如无意境,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为联而联,
像“冰比冰水冰,魔更魔鬼魔”之类,读过之后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创作如此,对联创伤亦如此。
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之作也。
再如“造雷”,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似对联的身影:“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且先不说此上联八字中有七字仄声,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明月曾戏称此联易对,当对以“近视尽是今世进士”也。这种对联,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病态,即从所谓的别人“中雷”中追求一种满足。
此乃联之大忌也。
类似的如“皮背心”、“古文故人做”、“李姐理解礼节”、“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等,皆为刻意“造雷”之作也。
“雷”非不能造,妙在“自然天成”也,如“李白居,易安居”,人名镶嵌自然,不失为“雷”中佳品。
更有甚者,是许多大型的征联活动中,亦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像去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佳联妙对贺新春”中,“山大王王山”即是生编硬造之作,而北京世纪坛征联则把这种倾向推向了高峰,不但“造雷”,兼且造词、造句。
事实上,现在许多联友对“造雷”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出现了无雷找雷的倾向。
仍以中央电视台征联为例:“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本来是普通的嵌数联,许多联友却找出了更多的“技巧”:“一+两=三”,后半句的“岁岁”乃上半句“两岁”的分咏等等。
如此大摆地雷阵,不但难得佳句,而且将使对联创作走向歧路。
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古人习惯把对联悬挂在厅堂前部的柱子上,称为楹联。后来就变成了对联的别称,至今沿用。即使不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或柱上的联语,也都可以称为楹联了。
顾名思义,对联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称。
概括而言,对称可分三个方面:一、词性;二、虚实;三、平仄。
即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实相对,合乎平仄规则。
若再加上一条“切合题旨”,那就是评定对联优劣的四项原则了。
但在古今名联中,却往往会发现一些表现看来似乎并不对称的例子,尤其在词性和虚实方面。
例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个相应的对句: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
端方题黄鹤楼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登临”,动词;“日夜”,名词。亦是一虚一实。
更有甚者,有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
在某次的阵亡军士追悼会中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这是曾引起大风波的民初名联(因陈光远不知刘表是何人,
误将汉末“八俊”之一的刘表当作让成都的刘璋,以为杨讥讽他,杨几遭杀身之祸)。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的“公等都游侠儿”与“我也有幽燕气”成对;
下联的“醉后摩挲军长剑”与“闲来收拾残棋”成对。各自为对,不但下联可以完全不管上联的词性,甚至连句子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
如果对于楹联对称的格式只知其一(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不知其二(各自为对)的话,那就难免会引起疑惑,
不解何以“公等”可对“醉后”,而“我也”竟然可对“闲来”了。
由于初学者每多不知楹联的各自为对格式,这就引出一些笑话。
一九九一年初,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我和澳洲著名华裔作家李承基、赵大钝等人担任评判,获得冠军的一联是: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末以“有道”回应“建”字,“无欺”回应“德”字,上下关照,章法严谨。故得标榜首。
公布后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词性不相对称”,何以能获冠军。其实以“楼台”(名词)来对“远近”(形容词),
和大观楼长联中的以“英雄”来对“空阔”相同;
以“经营”(动词)来对“童叟”(名词),和端方题黄鹤楼联中的以“登临”来对“日夜”也是一样。
经过解释,这个茶杯里的小风波也就告平静了。
楹联的对称格式有正格,也有变格,正格是人所共知的上下联的相应词句成对,
变格是上下联“两边各自成对”(或简称“各自为对”)。虽云变格,在古今名联中也是被普遍使用的,例子几乎俯拾即是。
“各自为对”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局部。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这是整体的两边,各自成对。即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的。局部的两边各自成对,那更是不拘一格了。它可以是联中的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当中的一部份。
整个句子的各自为对,除了上面所举的杨云史挽阵亡军士一联外,还可以再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这是运用成语的两边各自成对。
上联的“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的“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
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
“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
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又如广州大同酒家的嵌字联:
大包易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
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
这也是上下联中,各有一个句子是用“两旁各自成对”格的。即上联的“大包易卖”与“大钱难捞”成对,下联的“同父来少”与“同子来多”成对。同时这也是架构相同的宽对。
局部的各自为对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当中的一部分。如龚鼎孳题北京某剧楼联:
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
五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
上联的“翠暖珠香”,下联的“丁歌甲舞”各自为对。即以“翠暖”来对“珠香”,“丁歌”来对“甲舞”。
又如大观楼长联中有一个相应的对句:
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上联的“蘋天”“苇地”、“翠羽”“丹霞”,下联的“断碣”“残碑”、“苍烟”“落照”各自为对。
而句子的其他部分,如“更”“便”,“点缀些”“都付与”则是仍依“正格”成对。
阮元(道光年间曾任云贵总督)曾把大观楼长联中他认为“对仗欠工”者改了十几处之多,
也不知他是否不懂可以各自为对的道理(或虽懂而拘泥于正格),
把上面例句中的“断碣残碑”改为“藓碣苔碑”来与“蘋天苇地”相对,
理由是蘋、苇、苔都是植物,同类词相对,“更加工整”。却不知这么一改,
把原句“断碣残碑”所包含的那种历史苍茫感全都失了。更何况若依各自为对格,
断碣、残碑,本来就是对得十分工整的。阮元的修改大观楼长联,其它地方也大都类是。
局部成对的范围,“最小”可以只有两个字。
这种例子多见于联绵词(注:狭义的联绵词限于双声、叠韵,广义的联绵词则是“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
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许多复合词都包括在内。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国维著的《联绵字谱》及符定一著的《联绵字典》。
尤以后者最为详尽。这里不拟赘述了)。如上述大观楼长联中的例子:“喜茫茫空阔无边;叹滚滚英雄谁在。”
虽然论词性“空阔”与“英雄”,一是形容词,一是名词,前者“虚”,后者“实”,但由于“空”与“阔”是同类词,
“英”与“雄”是同类词,依两边各自成对格,不但可以成立,而且对得非常工整。
阮元把这个对句中的“空阔”改为“波浪”,用以与“英雄”相对,非但失了原作的气势,
而且也不符合实景(滇池并非长江黄河,它的波浪是不大的,更说不上“无边”)。
孙髯翁这个例句就是运用联绵词在两边各自成对的例子。
联绵词必然是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此例亦是“范围”缩小到只有两个字的各自为对的例子。
运用联绵词的各自为对格还可以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如岳坟名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判伪真。
广州越秀山五层楼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栏看剑,泪洒英雄。
章士钊赠陈寅恪诗联:
闲同才女量身世;
懒与时贤论短长。
“冰炭”“伪真”、“今古”“英雄”、“身世”“短长”词性不同,虚实有别。但由于它们都是两个词性相同的字组成的联绵词,故依各自为对格,便可对称。还有只需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是同类词,便可运用各自为对格的例子。如广州陶陶居酒家的嵌字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
“饮烹”,动词;“分寸”,名词。“分寸”是联绵词,饮烹不是。但有一样相同的是,“饮”“烹”词性相同,“分”“寸”词性相同,依各自为对格,饮烹与分寸也是可以成对的。
懂得“各自为对”的格式,有助于我们对楹联艺术的欣赏,
从“懂得”到“善于运用”,那就更有助于楹联制作水平的提高了。
限于篇幅,我在这篇文章中所举的例子有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
何以谓之有意境?
王国维在谈到元剧时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这是他对“意境”的较全面的说明,包括写景、写情、述事,并未强调来个比喻、拟人才算得了意境。
而写景、写情、述事,是用立意来统帅这一切的。
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谈意境:“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固然有利于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但并不是刻意雕刻出一个取巧句子就是佳句。
宋李仲蒙:“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
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
苏东坡的意境观是这样:“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虽然也许颓废了点,他也同样没突出比拟手法的造句才是有意境的句子。
他还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指出:
“李、杜以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所谓“远韵”、“至味”,实即言外之意的象外艺术的效用,是对“意境”说的一种具体说法。
这样的句子今人看来可能很“平淡”,没什么灵巧。
王弼:“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指出“存象者,非得意者”;“忘象者,乃得意者”。
并不是搞出个本体和喻体就是“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 。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比”是“借物以寓其意”的,比兴互陈,方为佳句。
一句那种什么“柳枝、月”的“钩”巧句,出现在整篇诗词里,或属佳句,在古诗词中多以单句的形式出现。
而作为对联,自己想出一个什么“柳枝、月”的“钩”出来,要求对方同样想一个比拟来工对,等于是文字智力竞赛。
谬托“意境”。
重温经典之意境说,岂不发人深醒乎?
对联的构思途径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
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
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
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
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
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点题法
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
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
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 (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 (报社)
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还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
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虚字法
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
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数字法
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
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数字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数列嵌入
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中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
一楼云鹤,双流帆影
三楚精神,四海联情
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平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的“一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
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
1988年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
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
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
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
数不对数
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
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
再如: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数字还有其他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了。
示时法
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
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
三更半夜三更半
八月中秋八月中 (趣联)
定一十二时标准
作三百六旬循环 (钟表店)
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关岳庙)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台北太古巢)
前一联,明确标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