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饽饽熬鱼”
个人日记
每年的清明节,回老家给父母上完坟以后。回到我侄子家,侄媳都会特意地给我们做上一顿,香喷喷的农家饭,其中,我最想吃的是那垂涎已久的“贴饽饽熬鱼”。
侄媳,是一个热情、麻利、特别能干的人。她择菜、拾掇鱼,和面。忙上忙下,快而不乱,前后有序,井井有条,从不让别人插手。我们围座在桌子前等候着,不大“会儿”的功夫,饭做好了。侄媳一手端着一盘鱼,一手端着一篮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过来,放在桌子上。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饽饽,就咬了一口嚼起来,随后夹上一块滋味鲜美的鱼,紧跟着又喝一口香甜的玉米粥,哇!真香!咽进肚里,登时褶皱的胃口一下子舒展开了。
“贴饽饽熬鱼”,是天津一道传统风味的地方美食,并驰名全国各地。
小时候经常会听到父辈们,在打头碰脸时问对方,今天吃的“嘛饭”,答:“贴饽饽熬鱼”,好家伙,那个神气劲就别提了,好大的嗓门,声音洪亮,说完贴饽饽三个字,还故意停顿了一下,熬鱼两字的后尾,拖了一个长音儿,是这样:“贴饽饽、熬鱼”——!那时生活条件很差,粮食很紧张,玉米面几乎是很难见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吃一次美味的贴饽饽熬鱼,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令人羡慕不已。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每天吃的是精米、白面,几乎不吃玉米面了,时间一长,人吃胖了,吃出病来了,像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呀,全来了。这时饮食结构又发生变化了,又开始吃起粗粮了,但有一点不同的是,以前的玉米面在人们的眼里是次等品,而今天的地位一跃成为上等品。新鲜的玉米面,还会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贴饽饽熬鱼”又成为人们的新宠,市场上,卖玉米面的悄悄的多起来,而且价格不低。
同时大小饭馆,也应运而生,与时俱进,增添了传统美食贴饽饽熬鱼,来吸引顾客。还有的饭馆,把贴饽饽熬鱼打成特色招牌,每天顾客爆满,许多顾客不顾路途遥远驱车前来,品尝天津传统美食,换换口味,一饱口福。但制作上有很大区别,只是在一个小锅的四周贴上饼子中间是熬的鱼,也叫“一锅出”。与传统的大铁锅相比,还是有些不同。现今的饭馆几乎都有这道菜,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另外,旅游风景区的许多农家院“贴饽饽熬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有许多游客为了品尝贴饽饽熬鱼,而到此一游的不在少数。与传统不同的是,烧火不用柴火而是用煤气,锅盖也不是高粱杆窜成的,其味道会稍有逊色。
我觉得在哪吃的“贴饽饽熬鱼”,也比不了在老家吃的贴饽饽熬鱼,味道正宗独特,许多地方贴饽饽熬鱼,都是两次起锅分制而成,我们老家是一次而成。我侄媳贴的饽饽是独具一格,一锅成熟。用的是当年的新玉米面,掺了一定比例的黄豆面(也有掺黑豆的)用柴火慢烧,蒸熟后,热气腾腾,香味扑鼻,饽饽上面暄软香甜,底部黄灿灿的一层厚嘎,嚼之脆香。因鱼粮同锅,香味混合,饽饽渗有鱼香味,鱼又透着玉米的清香,是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饭,是名副其实的“一锅出”。
食欲旺盛,饭量有限。虽说已吃饱,但意犹未尽,可又眼馋肚子饱,肚子里实实在在是没有地儿了。当时埋怨自己,为什么胃口就那么小呢,要是在大些多好。我的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竹篮里面的饽饽,久久不舍离开,侄子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没吃够没关系,这些饽饽是特意多做的,为的是让你们带走,此话正说到我们的心里,我刻不容缓,毫不迟疑的把剩下的饽饽,全部收入囊中。我之所以这么没“出息”,因为回到城市以后,恐怕很难再吃到正宗的贴饽饽熬鱼了。
文章评论
文舒
现在玉米面可是好东西,我家常吃,可没吃过大哥描述的饽饽鱼吃。[em]e124[/em]
善心
贴饽饽熬鱼是天津的传统美食主要体現农村自垒炉灶上面一口六印的大锅,锅盖是用高粱杆窜成的,有热气时会蒸发一种清香气味,把和好的玉米面放在两掌间拍成饼子贴在锅边上,锅中伺放鱼放好各种调料,底下烧柴火棒子秸蒸熟,相当好吃的。在城市沒有炉灶用锅蒸成金字塔形的窝窝头,或是用饼铛贴成饼子,其味道弘口感差多了。所以我在城市不吃饽饽熬鱼,还是喜欢米饭熬鱼。
文刀
好吃[em]e124[/em] 馋人
小曼
贴饽饽熬小鱼,温馨的回忆![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青~
[em]e124[/em][em]e102[/em]看过后,真的很想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