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刻……(一)

个人日记

   九七年二月十九日晚,我在北京前门饭店请香港中天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朋友吃饭。他是经另一位朋友介绍认识的,前一年去香港时得到他的照顾,从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所以这次尽地主之谊设宴回请他。

   那一年的九月刚过,在港台和海外有关邓 公病危和去世的小道已漫天飞。港台各个新闻报社、电视台都派出了强有力的新闻采集班子云集北京,以便追踪、核实、发送确切的有关邓 公最后弥留时刻的消息。朋友梁冬就是香港全天候(二十小时播放)中天电视台派出的第一梯队的记者,中天在这消息开始流传伊始已做了大量先发报道的大量准备工作。第一梯队是事先派出的记者;第二梯队是驾崩之后一小时派往北京报道工作小组必须上路;第三梯队是坚守在电视台的制作广播人员。小梁作为中天年轻有为、实干的记者被委以重任派往北京,他在十八日一到北京就给我打了电话。由于我当日公事繁忙,抽不出时间与他会面,所以第二天一结束工作就相约和他相聚。我们二人都不太会喝酒,但在依然寒冬未消的春日喝了一点红酒。席间我和他各自畅谈彼此的生活、工作简情和人生的苦乐。

   十点多,我们步出饭店门外,我握着他的手说:

  “早点休息,有事找我,我的手机一直为你开着……”,当时由于一些原因,我使用二部手机。

   我送他上计程,直到看到计程车消失才离去。

   小梁一上车,就感到昏沉沉的,喝的不多,但是这两天旅途和工作的劳累使身体有点超支了,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瞌睡……。一阵冷风从车窗外吹来,他一看窗外已经快到了中南海西门了。怎么回事?怎么晚了还有这么多高级桥车进去呢??他完全惊醒了!一定有重大事情发生了,此时计程已到了天安门广场了,广场上已有不少分不清是武警公安,还是军人三三二二地站着。小梁开始紧张和激动起来,肯定有特别事发生了,他即刻用手机向总部用事先说好的暗语回报:

  “货可能已发出?!”,但当晚值班的副总编的回复,令他有点失望:

  “请确切证实,仅凭这点还不够,保持联系……”,

   副总编的做法是对的,在这之前已经有港台宣传媒体在未确定之前报道过邓 已离世的新闻。在邓公患病期间,港台宣传媒体就以
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或许等待的时间太过漫长,而过多的风吹草动假消息又影响了判断,因此,当这天真的到来时,许多媒体反而犹豫了起来。自二月始,有关邓 公病危的消息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但没有一家媒体敢于做出论断。

   但此副总编作出一个正确的决定,马上通知执行总编和行政总裁。已经回家准备就寝的总裁和总编听到这样一个与前几次不同的情况,即刻就返回了电台,他们坐镇指挥全球所有分布的记者收集这方面的消息,特别要小梁设法继续取得、查证更为确切的详情。并指示小梁立即赶往三零五医院和邓家附近有无异常动向,小梁一上计程车就甩出几张大钞,要司机以高速去了三零五医院和邓家。他马上把这二处频繁有高级小车出现的情况告知了总部。几个老总虽然兴奋异常,但协商之后还是不敢轻易率先播送这一消息,世界上严肃、著名的媒体在没有完全证实的情况下,是不会播送任何不负责任的消息的。

   
小梁没有放弃任何求证的机会,他在临近子夜的北京城坐在计程车内心急如焚,当他看到此时的中央电视台一片灯火通明,断定肯定发生了特大事情了,而这个特大事情,在当前情况下只有是邓的离世,才会有这么反常的异情,他把这一情况又汇报到了总部。

   与此同时,总裁在北京的内线(深喉)也来点告知他:

  “货物在九点多已发……”,

   总裁亲自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小梁。

   内线?深喉?小梁一听到这二个词,就想到了我,邓 公身边工作人员,不就是最深藏的他的“内线”吗?!小梁为自己浪费十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后悔不已。他马上挂通了我的手机,我一听到他的声音,就知道他来电的目的,他急促地问我:

  “我已经得到消息,邓已经离世了吗?”,

   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敢,我官方媒体还在一片沉默中,

  “是晚上九点多?”,

   我还是没出声,在我与他在前门饭店分手后在车上就接到了办公室主任的电话,告知了这一噩讯。

   我断然按下了关闭键。

  “喂喂……”,他歇斯底里地吼道,他知道我不能明确回答和沉默的原因,这一时刻和话题实在太敏感了,所以我关机了。

   他马上打电话给总部,确信无疑地告知邓肯定已经离世,执行总编和当班的编辑主任早就做好了播送的准备,只差行政总裁点头了。办公室里一片寂静,连心跳的声音都几乎听得见,总裁双眉紧锁把烟捻灭在已是满烟头的大烟缸里坚定地说:

  “作最后一次查证和辨伪,确保万无一失……”,他这一谨慎的决定是对的,任何有失真实的报道,都会给一个严肃的宣传媒体带来致命的信誉危机。总编和编辑主任各自最后一次和北京的线人通了电话,线人没有像前几次那样给以明确的否定,没有否定就等于承认和确定,所有的暗示和沉默都是确定了“确有其事”。

  “中天”中断了正在播送的新闻节目,画面上换了邓 公的照片,主播抑制着紧张、激动起伏的心绪,用有点颤抖的声调向全世界播出了—

  “中 共最高领 导人邓,已于十九日晚上九时许在北京医院去世……”。

   此时,是北京时间二十日凌晨一点十八分,距邓离世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又十分钟。

   新闻是播出了,但他们依然全体都呆在总部焦急不安地在等待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等待国内媒体确切的宣布,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一点四十三分美国的CNN用不太确定的语气引用了香港媒体的这一“传闻”;

   二点十分英国的路透社也转播了中天的报道;

   二点十四分香港无线电视自北京发来消息,邓在十九日晚九时零八分离世,这是外电第一次播出邓离世的确切时间。

   最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传出,二点四十五分新华社正式公布邓 公去世的消息,中天当晚值班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听到此消息,互相击掌一片欢呼声,为自己的辛勤和付出所得到的回报而高兴万分。

   围绕邓 公去世前后的新闻采访和播送,各国和港台传媒所投入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其竞争和争先恐后程度,是中国历来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

   邓 公在他离世前几年,已经完全隐退幕后,但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一个伟人的特质,在全国人民心里依旧具有崇高的、无人替代的威望。虽然国外媒体质疑,我国仍然保留着人治色彩,他的生死仍对中国的稳定和政局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象征意义,实事求是的就如赵 前书 记所说过的那样,我们仍然需要的他的掌舵和他的智慧,来引导中国的继续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邓 公的二位继任者,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二十年里没有使中国崩溃和解体,而且稳步向前发展了。虽然整个国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不是;虽然我同许多人一样在心里不是完全拥戴他们,其实他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具备有伟人智慧、特质的领袖,是这个制度、体制造就和把他们推到了这个位置和地位。

   今天我是在讲一个过去的人,或许有些人会质疑重提一个和自己现在生活丝毫没有关系的人,是多余的。有这一想法的人,并不全对。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简单的讲过去三十年前我们工作生活的重心尽够温饱而已。三十年来物质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的飞跃发展和变化,是邓 公带给我们的。就如他的第一位继任者曾说的那样:

  “没有邓,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生活……”。

   邓 公在一个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刻登上了中 国政治的最高舞台,除了他本人的政治智慧和革命经历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在生命垂危之际经过多次与坐椅子的人斗智斗勇后,也就是说这个关键的人为自己的身后,也是为坐椅子的人的身后,暗中安排好了一切,才把邓 公推到了这个前台。

   这个关键的人,是一个有特别忍耐心的人,他在坐椅子的人身边忍耐了几十年,就是说,伴君亦伴虎。在他自知,将会比坐椅子的人先行离开这个还依然是千疮百孔的国家时,他打定了主意,就是豁出去了。在表面上他对坐椅子的人的指示唯命是从,在心里和背暗面他已经和坐椅子的人逐渐远行和完全决裂了。

   他在生命弥留的最后二年中,以超人的顽强斗志、细密的布局步骤和罕见的智谋勇气,伴随着他全部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完成了毕生中最后一个杰作,就是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和定位。

   四 届人大在表面上是在坐椅子的人光环下的胜利,而实质上是以周为代表的稳健派的胜利,也是后周时代的序曲。
围绕着前后人事安排的确定所进行的极为复杂的拉锯和艰苦的搏战无不都是首相周的杰作和心血。他把邓 公推向前台,这一高瞻远瞩的英明举动,奠定了邓以后的政治地位,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最终走向。

   我们都忽视了中国当代史上这段最为精彩和悲壮的历史,因为是首相周以自己生命和政治生涯为赌注,与坐椅子人的所作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搏击。他自己未能看到胜利的硕果,他在新年爆竹声还未完全消失前,在坐椅子人的咒骂、指责声中,黯淡、含愤离世,那年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


                                                           (一)

根据实史编写。


   



文章评论

幸运草

先坐下一会慢慢的看![em]e113[/em] [em]e160[/em]

依然

着忙上班,没看完,回来再看,问候君冬安![em]e160[/em][em]e183[/em]

夏雪

[em]e160[/em][em]e181[/em]

夏日米兰

[B][ft=#0c0c0c,,楷体_gb2312]谢谢君的文字[/ft][/B] [B][ft=#0c0c0c,,楷体_gb2312]让我又知道了一些[/ft][/B] [B][ft=#0c0c0c,,楷体_gb2312]那个关键时刻的激动与纠结[/ft][/B]

夏日米兰

[B][ft=#0c0c0c,,楷体_gb2312]初冬里[/ft][/B] [B][ft=#0c0c0c,,楷体_gb2312]一切安好[/ft][/B]

水墨忆

君的这篇日志将以前不曾了解过的内容掀开了一角,仔细读了,那时的片段对6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些内容还是第一次看见,感兴趣,期待下篇[em]e100[/em]

听风

不能回答,只有沉默,以至关机…… 君带我们追忆了那个场景,那个时代,那位伟人,在今天,我们依然会怀念他,爱戴他,追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