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之“晴为黛影” 【米朵】

手机日志

 

 《看红楼之“晴为黛影”》


    “晴为黛影”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人们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大多都是从“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说起,进而比较两人的外貌、性格、才能,以及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晴为黛影”的依据。然而细读文本,无论在价值观念,行为标准还是心胸性格上,晴雯和黛玉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她们眉眼有些相似,也都是老太太喜欢的那种口角爽利的人,但以此就说“晴为黛影”让很多对黛玉有爱,而对晴雯无感的人颇感牵强。那么,所谓“晴为黛影”,究竟影在哪里呢?


    我以为,理解“晴为黛影”之先,不妨考虑一个问题:这两人一个小姐,一个丫鬟;一个为潇湘馆之主,一个在怡红院为奴,原是天差地别没得比的,究竟是什么将她二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比较的可能了呢?答案是宝玉。既然如此,“晴为黛影”就应该着落在宝玉身上。换这个角度一看,晴雯为什么可以当之无愧被称为“黛影”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晴雯和黛玉最相似的方面在哪儿呢?笔者以为是对待宝玉的态度:她们两个都是接受“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宝玉”,并愿意和他在一起的人。通观文本(前八十回),此二人从未有要去改变宝玉个性的想法,也没有把宝玉“不走正统仕途之路并且性格与众不同”当作缺憾,以此嘲笑、批评或埋怨他。说实在的,这一点连现代人恐怕都难以做到。


 

图片
 



    宝玉做《芙蓉诔》,所谓名诔晴雯,实诔黛玉,我一直是很认同这种说法的。宝玉在诔中表现的对被谤的同情和诽谤者的厌恶虽然是给晴雯的,但其中包涵的如海深情,则断断不是对着晴雯,实际上是给黛玉的。纵观通篇只有一诔,不过是曹公移花接木的小把戏而已。因为只要细读文本就能体会出来,宝玉对晴雯的感情并非爱情。他和晴雯更像投和的玩伴,是心性一致的朋友,彼此知道对方的喜好。宝玉在诔晴雯时曾想“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这“于世无涉”四个字,正是黛宝晴这三人的共通之处。


    不过,虽然“晴为黛影”,黛晴都是“于世无涉”之人,但其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黛玉的“于世无涉”是主动的,成熟的。黛玉出身于几代世家,自己的父亲不仅是进士及第,更有探花之殊荣,可谓真正显赫的书香门第。别忘了,黛玉还曾经当过雨村的学生。那个时代,就算教女孩子读书识字,往往也不过是开蒙,读些 《列女传》之类教女德的书,顶多加点《诗经》之类,还都是道学的。可是雨村教了什么,黛玉又学了什么呢?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虽然才刚读了一年书,可她《四书》已经读完了。那时候所谓读书,不是像现在这样看一遍,讲一遍,分分段,再理解一下中心思想就行了,那时候是全文背诵的!这是什么概念?对比宝玉就知道了。


 

 图片
 
 


    宝玉和秦钟上学的时候,读的才是《诗经》,“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呵呵,还没读完。贾政很不满意,带话给贾代儒让他开始讲《四书》。但是直到后来晴雯帮他装病的时候,宝玉仍然连《孟子》也还背不下来,这期间就算忽略日期上出现的混乱,怎么也应该过去两三年了。而黛玉在六岁的时候,《四书》已经背完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黛玉作为女子,不需要关心举业,她也会十分清楚科举,仕途经济有什么份量。但是因为幼年失怙,又寄人篱下,心性聪颖的黛玉早就认识到了“富贵浮云,白云苍狗”的意义。她最喜欢的诗人是谁?陶渊明,王维,杜甫,李白。看看这几个人,黛玉的心志和情趣之高便不言自明。她“喜散不喜聚”,也正是因为深知“盛宴必散”的道理。

    所以,她所追求的是与宝玉的精神上的相知,并非宝玉现在或者将来的身份可能给她带来的荣耀。她是惟一“因为宝玉是这样一个宝玉,因为宝玉于世无涉”而爱他的人。她从没有说过“混帐话”,不是因为她知道宝玉不喜欢听或者怕惹他生气所以才不说。她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她从未把“富贵浮名”“仕途经济”放在心上。惟其如此,也只有她才会将宝玉认作自己的“知己”。


    与之相比,晴雯的“于世无涉”便没有这么深的精神层次了。晴雯性格非常单纯,文本有云,她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环境的优渥甚至使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能会出现变故。所以,她的“于世无涉”更加有些“赤子之心”的味道。也就是说,她的不关心名利,和一个孩子的不关心名利是一样的。她不关心外界,不想关心外界,思想也没有成熟到懂得自己该如何去关心外界。


 

图片


 
 
     所以宝玉逃避正统,她就接受宝玉这样,而不像袭人那样非要依正统去改变宝玉。她不是“因为宝玉于世无涉”而喜欢宝玉,她对宝玉不是了解,而是无条件接受,即宝玉怎样我就怎样。宝玉不读书,她“痴心傻意”想和宝玉在一处;如果有一天,宝玉关心起了仕途经济,开始走正统之路,晴雯会觉得宝玉讨厌吗?她依然还是会“痴心傻意”想和宝玉在一处的。也就是说,宝玉不问学业,她固然不会责备宝玉,但宝玉要是变成雨村一流,她也不会不情愿作“娇杏”。所以她的“于世无涉”是一种天然的状态,并不像黛玉那样,是自我精神成熟后的主动选择。


    同样,假设有一天,宝玉开始变得争名逐利,成为贾赦雨村之辈,黛玉会怎样呢?她精神上必然会非常痛苦,因为“知己”已经变得利欲熏心,黛玉将情何以堪!黛玉的“于世无涉”恰恰是从世俗的经历中升华而来,她是有“林下风”的女子,故而堪称真正的“世外仙姝”。在这一点上,连宝玉都有所不及。所以宝玉“方不负我二人为人”这样的话虽表面是对晴雯,实则是对黛玉。恐怕惟黛玉一人,才能真正配得上在宝玉心里有“我二人”这一想法吧!



图文:网络    整理:解语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