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命运的六大品质

手机日志

   前段时间,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成功学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来到哈尔滨,做了关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报告。董进宇博士说,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即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家长不用怎么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遥遥领先。反之,如果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打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互相敌视,互相不信任的,那么家长越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孩子是基础,是孩子生存的无形的生命空间。而这个空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真正难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行为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是98%的家长没有理解这种无形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在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了”之后,还在抱怨说他们怎么成了这样的人。假如从北大、清华找100位优秀学生,然后问这些家长怎样把孩子教育得那么优秀,答案会很失望。十有八九会说,其实也没怎么教育。而在我们身边随便找几十个学习一塌糊涂的学生,再去找他们的家长,这些家长会说,这缺德的孩子,让他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进最好的班级……结果却学成这个样子!这两种现象背后的教育学原理就是亲子关系。凡是孩子出问题的家庭,亲子关系一定有问题。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

     董博士说,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树,树冠代表着人的知识和技能,树根代表着人的心灵。现在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忙活着树冠。实际上,树冠不是家长主要的工作领域,那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要完成的工作,树根才是家长要工作的领域。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家长的任务是塑造孩子的心灵。如果把心灵的品质培养好了,那么20年后孩子一定会是个杰出的人。那么哪些心灵的品质是最根本的呢?­

    第一,自尊心。自尊是一个人精神的脊梁骨。有了自尊,人才能像人一样的活着。自尊心是人的生命之树的大树根。帮孩子建立自尊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家长如果怎么跟领导说话,就怎么跟孩子说话,孩子绝对不会觉得不被尊重。其次是无条件地爱孩子。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他们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而我们的很多家长在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后,还期望孩子上清华北大,那是做梦。­

    第二,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奋学习。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在家里天天盯着孩子学习,逼着孩子写作业。这种做法正是让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宁静的心灵,在家里不能恢复体能,反倒让孩子在家里压力过大。我们在面对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只有三种心态。一是我能,二是我不能,三是让我试试。敢说我能的孩子,会用创造性的方法把事情做好,最后证明他真能,这个过程中他的知识迅速增加,能力迅速增长。而说我不能的孩子,大脑一定是处于抑制状态,他一直在找理由解释我为什么不能。结果是他真的不能。而说让我试试的孩子的心理是,我用我现有的知识去做,做不出来也不怪我,他事先就找了个开脱的理由,他知识和能力的增加是极其缓慢的。因此,家长要想孩子学习发奋,必须在家里把孩子推到第一种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秘诀就是两个字:鼓励。­

    第三,责任心。责任心就是让孩子从小有一个稳定的心态,从小就做到自己说过的话要能兑现。责任心怎样培养,那就是从小该他自己做的事情,你不能代替他去做。他做错了我们可以帮助他但不能代替他。责任心是一个人产生自律的内在条件。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能成长。­

     第四,主动进取精神。培养主动进取精神就是培养孩子靠自我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状态。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及时地表扬孩子,让他感受到自己做对事情的快乐。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稳定的追求成功的快乐习惯。再有就是切断孩子的后路,千万不能说,爸爸妈妈的奋斗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孩子肯定不会有进取心。­

      第五,学习兴趣。家长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有的人都知道孩子自己主动学习才能学好,这就需要家长要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要用诱导、劝导、鼓励和表扬这些手段把他内在的动力鼓动出来。董老师说,现在的教育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有些过分了。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找到的是痛苦的感觉还是快乐的感觉,完全取决于他童年的生命体验。孩子在童年时,通过玩耍和游戏的方式接触到学习,这就告诉孩子学习是快乐的,是好玩儿的,是有意思的事情。孩子慢慢就会把学习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同时孩子学习到一点东西后还能得到表扬,在两份快乐的作用下,孩子只能是越学越快乐,越快乐越学习。这就是学习的一个最大的规律,要首先找到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成天学习也不觉得累,有的孩子学一会儿就很痛苦的原因。学习最大的规律,不是靠毅力刻苦学习,而是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进入乐此不疲的状态。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家长的教育引导。­

     第六,制定规则。中国传统的教育,是让孩子绝对听爸爸、妈妈的话,我们用高压的方式把孩子捆住了,这是以牺牲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代价的。要和孩子有个约定,对孩子有个标准,这既约束了孩子同时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从小不会按规则做事,长大了就不会按法律做。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你千万不要放过,防止一次偶然性错误发展成习惯。­

     董博士说,亲子关系中还有几条高压线是坚决碰不得的。第一根就是忽略孩子的存在,不关心孩子提的问题,不听孩子的解释,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第二根高压线是破坏性的批评。这样做的结果是本来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却反而把孩子的缺点给固定下来了。第三根高压线是强迫孩子。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不仅会扼杀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学习兴趣,还会形成被动的习惯。我们的家长总是习惯于不停的数落孩子的不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孩子今天的所有表现,正是家长的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非常忙,很多教育理念都懂,就是没有时间落实。对此,董博士说,其实每天和孩子沟通的时间并不需要多,他每天问孩子四个问题,一是学校有什么好事情发生?这个问题是引导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想问题多往积极方面想。二是在学校有什么好的表现?这是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三是你这一天有什么收获?这是让孩子对自己一天的总结,并自己得出结论,我今天究竟收获了什么。四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这是要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同是要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哪些,真的有困难的,父母是可以伸出手帮助你的。父母时刻在你身边,时刻关爱着你。每天这个问题问下来,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家长罗嗦,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同时,也能让孩子充分的将一天想说的,所想的都跟家长愉快地交流出来。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要想孩子改变,先要把亲子关系调正,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学习的状态一定会是积极的。­

     任何一个人都是“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的组合,教育孩子主要是塑造他的“精神的人”。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无条件的爱,要对他进行表扬、鼓励、赞美,这些精神营养流入孩子的心灵,他才能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本文为董进宇博士在哈专访时的摘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