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刘炳凡临床经验
个人日记
刘 氏曾治一例脑肿瘤,
患者肖某某,男性,48岁。头部剧痛,眼复视,且具有顽固性呕吐(历时5 个月)。西医院作头颅侧位X线摄片检查(照片号76307号,编号199)均确诊为颅底蝶鞍区占 位性病变,脑部蝶鞍瘤。认为必须手术治疗,并且告诉患者家属,手术的结果可能是“一死、二 残、三苟延”。患者不愿手术而于1975年5月来所求治,头痛剧烈时,双手抱住后脑,挺向墙 壁,头晕、恶心、呕吐与进食无关,眼睛视向右侧则见物为两,烦躁不眠,大便干结,口干喜饮,舌 质红,苔黄白而干,脉弦劲细数,诊为肝风上冒,肝邪犯胃,治宜平肝降胃,熄风通络:丹参12 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2克、生赭石30克、珍珠母20克(二 味先煎)、广皮5克、竹茹10克、天葵子10克、蜈蚣1条、蛇蜕(焙)3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 黄连3克。另用锈铁、灶心土烧红入黄连淬水兑药服。15剂后,痛缓,呕稀,大便已润。舌质 红,黄苔已退,原方去旋、赭、竹茹、黄连,加龟板24克、鳖甲20克、茺蔚子12克、石决明20克, 服30剂,头痛渐止,呕更轻稀,舌红而干,少津,脉弦带数,原方加减: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 丹参10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炙龟板20 克、生牡蛎20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桑叶15克、蛇蜕(焙)3克,五诊用原方加减共服80 剂,5个月后,头痛复视消失,呕吐已止,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不数,以养肝肾药收功。 1981年复查,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体重增加,疗效巩固。
又治一例潘某,男,45岁。患右侧偏头痛,阵发性加剧,头昏眼胀已一年有余,右眼视物模 糊,因头晕目眩不能行动,夜晚尤甚。扪及右额颞部冠状缝开裂,1?5cm×5cm,凹陷0?8cm,裂 缝中有肿块,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X光检查为:“右额颞冠部裂缝新生物”,1976年8月来我 所就诊。症见头痛剧烈,浅表静脉怒张,眼球突出,视物模糊,头昏失眠,血压偏高,口干、便结, 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弦带数。此属肝阳上亢,络阻血瘀,治宜平肝潜阳,清润通络。方用三 甲复脉汤加减: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参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龟板20克、鳖甲15 克、生牡蛎15克、磁石12克、朱砂0?5克、骨碎补10克、牛膝10克、旋复花10克、红花5克。 服1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头昏缓解,视物较前明晰,但大便仍结。原方加生首乌、草决 明,服20剂而大便通畅,头痛止,视力接近正常,冠状裂缝渐缩小,眠食俱佳,舌质淡红而润,脉 弦小,因夜尿多,原方去磁石、朱砂、旋复花、红花、生地易熟地,加怀山12克、山萸10克。10剂 后,夜尿减少,冠状部裂缝仍明显,再加鹿角霜10克、核桃肉15克继服30剂。3个月后复查, 头部裂缝愈合,新生物消失,返回工作岗位,至今疗效巩固。此二例,“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治 宜上病下取,从阴引阳,通过整体改善局部,从而取得疗效。
刘氏曾治一例肺部肿瘤,
患者易某某,女,55岁,1973年6月因胸胀, 透视发现钙化点,在贵阳职业病防治院照片,右肺门有肿块如核桃大。后去上海肿瘤医院复 查,不排除肺癌,登记住院手术,患者不同意,于1973年10月来所要求中药治疗。症见胸闷气 急,胸骨柄后隐痛,咳嗽间见痰红,面黄倦怠,神色沮丧,眠食俱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无 力。此属脾虚气弱,肺失肃降,治宜健脾固本,兼清肺化痰,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条参15克、怀 山12克、茯苓10克、苡仁20克、炙草5克、冬虫草5克、紫参15克、白芨10克、白英30克、冬 瓜子15克、土贝母10克、蛤粉12克、田三七3克,每日1剂,服20剂后,胸闷气急减轻,痰红 未再出现。病者有治愈的信心,眠食转佳。原方坚持继服20剂,呼吸均匀,胸骨隐痛已止,原 方去白英、冬瓜子,加白术10克、生鸡金5克健脾助化。又30剂,自觉症状全部消失,1977年 10月乃去北京首都医院断层照片复查。右肺门前缘可见一圆形致密影边缘不齐,时期较长无 明显变化,考虑良性肿块(X线号:778927)。继续间服中药观察4年,健康情况无变化。其旅 美女儿惊为神奇,去年12月,一同来所面谢,患者红光满面,疗效巩固。
另治一例杨某某,
男,65岁。患下唇肿核,初起一粒胡椒大,6个月渐如梅核大,质坚硬,发 展迅速,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切片检查为鳞癌。手术后,历时两个月复发,因白细胞在 3500/立方毫米以下,不能进行化疗。1978年6月来所就诊时,唇肿大如覆杯,原切口处翻花如 剥开之石榴状,溃烂流水。诉进饮食困难,疼痛牵引到右侧头面部,右颌下淋巴结肿大如豌豆 大,口干,大便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带数。此属阴伤热炽,毒滞血瘀之候,宜养 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化瘀: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黄精15克、丹皮 10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蒲黄10克、天葵子10克、土茯苓12克、甘草5克、 蛇蜕(炒)5克、皂角刺炭3克煎服,每日服一剂。外用蛞蝓(鼻涕虫)、鼠妇(地虱婆)等分烘干 加冰片少量,共研极细,撒布癌灶溃烂处。初上此药觉痛感加剧,患者坚持,每日涂约4次。内 服外涂,服上方20剂,溃烂面已消平缩小,头痛缓解,进食不感困难,大便通畅,尿转淡黄。坚 持原方继续内服外涂,两个月后复诊,癌灶已全部平复,收口生肌,颌下淋巴结肿大也相继消 失,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而缓,改用六君子汤加沙参、石斛,调理脾胃善 后,3个月复查,疗效巩固。 本例证见阴虚火炽,益肾水以资化源,口渴止,二便通调,改健脾胃以增进营养,结合消肿 软坚,虫类搜剔,仍然是通过整体疗法以改善局部。 此二例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但治脾治肾各有侧重。
辨证论治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恒动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刘氏曾治几例腹主动脉瘤,治法同 中有异。
例一,伏某某,男,54岁,近年来,自觉腹部有一股气向上冲,发作时,心悸头昏,耳鸣, 恶心欲呕,颈动脉搏动明显,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于1979年7月来 所就诊时,脐上二指处扪及肿块约4cm×3cm×1?5cm,搏动应手,身体俯仰受限,纳差,倦怠乏 力,形寒便溏,舌质紫,苔润白,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缓滞涩,此属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治宜温 中助化、活血通络,主以附子理中汤:党参12克、白术10克、炮姜3克、炙草5克、附片3克、加 酒芍10克、肉桂2克、水蛭5克、地鳖虫10克、海藻10克、田三七3克、荜澄茄3克、鸡内金5 克。服14剂,食纳增进,形寒消失,大便成形,冲逆症状减轻,发作已稀,肿块未再增大。原方 去附片、炮姜,加丹参、隔山消、瓦楞子(煅红醋淬)。坚持服3个月,肿块逐渐消失,冲逆止而未 作,眠食俱佳,复诊,舌质淡红,脉已不涩,体重由52千克增至57千克。最近复查疗效巩固。 这种化瘀通络的方法,是通过健脾胃、助消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例二,卿某某,男,45岁,患者近年来自觉腹部有股气向上冲,发作欲死,心忡心烦,头晕眼 花,颈动脉冲动,恶心作呕,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于1980年2月就诊 我所,患者纳差,睡眠不好,口干,便结,舌质暗紫,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带涩,证属阴虚阳亢冲 气上逆,瘀血阻络,治宜镇冲潜阳,活血通络:丹参12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5克、赭 第四卷407 #### 石30克、龙齿12克、珍珠母20克、瓦楞子12克、海藻10克、水蛭3克、肉桂1克、地鳖虫10 克,服15剂。 复诊:气上冲胸次数减少,发作时症状减轻。精神稍好,脉仍弦涩。小腹觉隐痛。原方肉 桂加至2克,又服15剂,患者明显好转,气上冲胸渐止。眠食俱佳,大便带结,舌质稍红,苔薄 白,脉弦不涩。原方去肉桂1克,加地龙10克、草决明12克。服30剂后,患者来信,病愈,已 返工作岗位。 以上二例,都属主动脉瘤。前者偏于脾肾阳虚,形寒消失,即去姜附;后者偏于肝肾阴虚, 出现小腹隐痛,即少加肉桂以化寒凝、降冲逆,此病同证异而治法不同,必须注意个体差异。
例如老红军 王某某,男,61岁。1973年患声音嘶哑,喉部隐痛,吞咽时有异物感,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会 诊为喉癌,曾去广州部队医院放疗。因白细胞降低,体力不支,病情未改变。于1973年4月回 湖南就诊中医。治前检查,披裂水肿,假声带充血,咽后壁滤泡密布,右颈淋巴2cm×2cm,右胸 闷痛,咽干口燥,眠食俱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绛红无苔,脉弦细带数。此属肾阴亏损, 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理肺清咽: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女贞子 15克、旱莲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冬虫草5克、川贝5克、木蝴蝶3克、藏青果(另噙咽), 日夜服一剂,“治上焦如羽”,嘱每隔两小时一次,小量呷服。连服40剂,喉痛减轻,声音渐出,吞咽不困难,情 绪乐观,大便已不结,小便淡黄,舌质转淡红而润,仍无苔,脉弦细不数。原方去生地、丹皮,加 熟地15克、怀山12克、金樱肉12克,又服30剂,病情进一步好转,1974年7月经湖南医科大学 附一院复查,喉部基本良好,声带变白,披裂未见异常。根据下肢冷感,便溏,小便夜多,腰酸、 膝软等症状,为阴损及阳,治宜柔剂养阳,用金匮肾气丸去桂加牛膝、菟丝。共研细炼蜜为丸梧 桐子大。每服30丸,日夜4次,连服3个月后,下肢冷感等症状消失,语言清亮,吞咽无阻。每 年秋冬,仍间服中药,随访8年,疗效巩固。 如刘氏治康 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7剂而病 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尤在泾云:“急者缓之必以甘,不 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 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 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 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 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 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刘氏认为: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 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 也。《别录》云:“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 治“炎”而炎症自愈。
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 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 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此乃肝胆 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方用四逆散 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 (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复诊:服前方30剂,右胁胀痛缓解,停药。3个月后复查,胆囊 缩小,但仍体倦,舌红,脉弦不数。仍用原方15剂,以善其后。过1年反映,愈后未复发。 刘氏认为: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 便黄,脉弦数。方用四逆散、郁金、鸡内金、隔山消疏肝利胆,太子参、沙参、女贞子益气养阴,丹 参、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即《内经》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也。
万某,女,3岁。出生3个月后,夜啼, 烦躁不安,哭无虚夕,服镇静安眠剂,缓解暂时,不能根治。白天精神不振,食纳一般,口干饮 水,大便干结,小便夜多。烦躁啼哭时,手足乱动,汗出气急。经中西医治,已近3岁,无明显疗 效,其父母轮流守护,疲惫不堪。因亲友之荐,自贵阳市远道来长沙就诊。细察体型瘦弱,面白 无华,头毛作穗状,目有浮光,对周围事物敏感,性情乖戾,哭声尖锐。其父母代诉:近因秋燥, 更夜不成眠,口干引饮,尿多便结,舌质红,无苔垢,脉细数,断为脏躁证。拟方:甘草、小麦、大 枣、生地、丹参、龙齿、龟板、白蜜(蒸兑)。察其头热而足冷,嘱每晚用艾叶煎汤洗足,头部枕以 凉席,即“上清下温”。其药甜,儿不拒,以小量多次喂服。服第1剂后,夜间能入睡两小时,在 长沙坚持服10剂,同时使用清上温下的物理疗法,能入睡4~6小时。复诊:头不热,足不冷, 口渴大减而夜尿少,汗出止而大便调。舌质淡红,有薄白苔,脉数稍缓。带药回家,一月后来 信,坚持服用上方20剂(分1个月服完)已眠食正常。1988年元月,邮索一方:陈半六君汤加黄 芪、丹参、炙远志、枣仁、生地、百合、大枣、麦芽、鸡金。健脾助化,益气养心,14剂。1988年4 月来信,服善后方疗效巩固。 刘氏认为:妇女有脏躁证,特别易出现于更年期。此儿出生几个月就患脏躁证,实匪夷所 思。有些医家认为“子脏”发躁,推之于婴儿又如何解释?陈修园说:“五脏属阴,不必拘于何 脏”,此言甚是。观甘麦大枣汤方后注“亦补脾气”,以脾为生化之源,乃五脏之阴根本所在,可 以从中找出答案。
刘 某某,男,64岁,3个月前进食梗阻,厌油,腹部胀痛,逐渐消瘦,只能食少量糖拌稀饭。后经湖 南医科大学附二院作食道镜检,诊断为“食道中下段癌”,患者拒绝手术,遂来我院求治。就诊 时,食之即吐,日进2两流汁,厌油,腹胀,消瘦,口干喜热饮,大便干结,舌淡红,苔润白,脉弦 细。此系阴虚气结,顽痰瘀血阻塞食道,结滞不行,治宜养胃开结,软坚化痰。方拟:太子参、沙 参、丹参、制首乌、法夏、广皮、壁虎、急性子、蜈蚣、瓦楞子、草决明、肉苁蓉、杵头糠、白蜜(饭上 蒸一次)兑服。每服一茶匙,细咽缓吞,1小时进药1次。复诊:服上方10剂,食道梗阻感明显 减轻,大便亦润通,每日能进流汁5~6两,但食道仍有疼痛感,口干,舌脉同前,仍上方,加重丹 参为15克、水蛭10克、海藻10克,继续服14剂。三诊:患者症状继续减轻,胸部痛感缓解,纳 食增进,精神好转,口干减,舌淡白,苔薄白,脉弦缓,以养肝肾之阴之药白芍、女贞子佐之。另 用单方鲜菝葜240克、猪肉60克,炖汤服,始终坚持此方,服菝葜共37斤,食道梗阻感完全消 失,饮食如常,病者1年后反映情况良好。刘氏认为:食道中下段癌系中医的膈食证。《医述》 引《会心录》云:“愚按膈证病在上焦,其源实在下焦……。而膈证之火,其根实发乎肾,右肾中 水亏,不能摄伏阳光。故虚火上浮,火与痰结搏于食道,致使膈塞不通,食不得下。”余按“阴虚 气结”瘀血阻滞论治外,单方菝葜味虽甘温,配伍瘦肉炖汤,能消肿软坚,润肠通便,始终坚持服 药,与所拟复方相辅相成,济上焦之枯,润肠道之燥,因而收效甚良。加水蛭、海藻者,化瘀软坚 以治其局部症结。
清宣温化法 刘氏认为:湿热之气触自口鼻,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 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 其浊,逐其秽。若湿重于热,肺气失宣,热蒸多汗,头昏头重,胸闷不饥,口渴不饮,便尿不爽,午 后发热,状若阴虚。胸闷呕恶,饮食不入者,与三仁汤加减(《温病条辨·上焦篇》)。若热重于 湿,神识迷糊,尿短黄赤者,与甘露消毒丹加减(《温热经纬·方论》)。本法曾治一血栓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症见发热(38?9℃),胸背手足紫癜,新旧相同,散在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其夫 人代诉:头部眩晕重胀,胸闷不饥,恶心作呕,不能进食已一星期,口苦不欲饮水,出汗见于上身 齐颈而还,腹胀肢重,午后发热,傍晚神志昏糊,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舌质淡胖,苔黄白相兼而 腻,脉濡带数。据脉证分析,属湿重于热的湿温证发斑、发黄。治宜清宣温化,渗湿除黄,解毒 化斑。处方:白参须、苍术、土茯苓、法夏、广皮、藿香、薏苡仁、白豆蔻、杏仁、绵茵陈、苏丹参、牛 角片(先煎一小时)、北山楂、鸡内金。服2剂体温下降(37?8℃),呕止进食,服7剂热全退,未 再出现新的紫癜,黄疸下降至10个单位,汗止尿利,腹胀亦消,神志清醒,语言正常。 刘氏认为:本例西医诊断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紫癜”,中医辨证是“湿重于热的湿温 证发斑,发黄。”按《温病条辨》辨证为“湿遏热伏”,用清宣温化法,不斤斤于治病的现象———紫 癜,而是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抓住病的矛盾主要方面———湿温。这就是清代 温热学家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益气宣窍法 陈修园说:“上窍开则下窍泄”。刘氏认为:所谓“导水必自高源”,外窍闭则内窍塞,通便必 注意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与大肠相表里,然而,调节升降又在脾胃中气也。
某女,21 岁,患大小便秘塞不通,胀痛叫号两昼夜,医用硝黄等药,毫不为动,脉右手洪大,左手弦紧,舌 上苔薄白而润,此属气闭,而非形结,故脉洪大而不沉实。仲景云:“洪则为气”,又其人不躁渴, 舌无厚苔,且左脉弦紧,恶寒发热无汗,知病在太阳不在阳明。治宜散太阳之邪以启皮毛,升提 脾肺之气以宣上窍,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之意也。时在夏月,方用香薷10克、荆芥穗5 克、苏叶16克、广皮5克、黄芪15克、桔梗5克、葱白1握,煎汤乘热服之;外用葱白1握捣烂 炒热布包熨脐,按法行之,一剂即愈。此乃仲师所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 散”是也。
调中疏导法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刘氏认为: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开肺 气的治法,朱丹溪谓为“肠痹”。叶天士于《临证指南》中立“肠痹”一门,遵丹溪治肠痹,必开肺 气,谓表里相应治法。亦《内经》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但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又为肺气宣通之必备条件也。
如治一肠梗阻,患者腹胀如鼓,大小便俱 闭,进食则呕逆而吐出。诊为肠痹,阴阳交阻,气机逆乱。肺与大肠相表里,治宜调中疏导,先 启皮气,后通地道。时在夏月,处方:陈香薷10克、苏叶15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5 克、白蔻4克、法夏6克、广皮6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苁蓉5 克、草决明15克。当天下午开始服药,初服呕出腐秽的食物残渣,继服一剂,幸纳而未吐,半夜 后汗出热退大小便俱通,泻满一瓷盆,患者酣然入睡,取消了手术决定。次日于香砂六君方中 用白参10克善后。 刘氏认为:粘连性肠梗阻,食入即吐,小便不通,大便闭结,属中医“关格”范畴。本例患者, 乃阴阳交阻,气机逆乱所致之证,方用陈香薷、苏叶、荆芥、防风开肺气以启皮毛;厚朴、砂仁行 气宽中和胃以宣痹;藿香、白蔻芳香化浊;法夏、广皮理气降逆;肉苁蓉、草决明温润肠道而通 便;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结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所谓“观发知受”, 表出则里和。此方寒温并用,“汗腺开则内窍泻”是也。健脾助化善其后者,以防其复发。
养脾宁肺法 程杏轩《医案初辑》云:“血证愈后,每多反复者,此由胃膜肺络损伤,须用法补之。订方用 白芨、鱼鳔、绵丝、烧炭等分,为丸服之,永不复发。” 刘氏对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人,常用此法治愈多例。并认为:本病常因劳累、受寒、情绪激动 而诱发,久病成损,不易根治。因经常咯血,血管更加脆弱,须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卷 二,补络补营原理,方能收到未雨绸缪之效。方中怀山、地黄,以养脾胃之阴;白芨、三七,止血 化瘀有宁肺之效;鱼鳔甘平,性最胶粘;绵丝血染成炭亦甚凝固,二味补络补营,得生地、三七则 不留瘀。此法具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之义(见唐容川《血证论》)。杨仁斋《直指方》云:“一切 血证,经久不愈,每每以肺胃药收功。”用之得法者,此语屡验不爽。
甘温除热法 刘氏认为:“阴虚则生内热”,“阳气者烦劳则张”,此内伤发热之原理。甘温之剂能益脾胃 之气,使阳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除。少气懒言,神疲体倦,长期低热,劳累 则甚,气虚下陷,倦怠嗜卧者宜补中益气汤;眼睑、唇、舌俱淡,失血后心慌心悸者宜归脾汤;易 感冒经常汗出发热者,宜玉屏风散。
如治刘某某,男,8岁,因饮食不节,屡伤脾胃,忽感外寒遂 发热咳嗽,医者用九味羌活汤,次用柴葛解肌汤,终用钩藤饮之类,其热不但不减,反继而增高, 咳喘愈甚,腹胀便溏,肌热灼手,口渴时时饮水而不能多,脉数无力,舌润无苔,眼珠青色,无闪 灼意。此证系内伤脾虚发热,断非外感。宜用甘温兼助消化之品,东垣曰:“甘温能除大热”,方 用参、芪,于气陷者宜之,此证喘咳气升,黄芪不中与也,尤在泾曰:“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 火自除。”即对此证而言也。宜师之,方用:西党参12克、白术5克、茯苓10克、黑干姜3克、炙 甘草5克、怀山15克、麦芽10克、生北山楂6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日服1剂。服药后,1 剂热定,3剂热退,效不更方,继服10剂,调理脾胃,兼助消化而痊愈。 刘氏认为:外感发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若内伤发热,多属脾胃虚弱,元气受伤,症见 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反复表散,则反而加重病情。东垣有甘温除热法,所谓“劳者温之,损者 益之”是也。至于中虚且寒,“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按法用之,效如桴鼓。
健脾升清法 本法常用于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刘氏认为:气阴两虚者不在少数。健脾以益气,所以 制其消,养阴以升清,所以治其渴。但使方而不使于方,必须因人制宜。
如治陈某某,女,48 岁。患糖尿病3年半,经江西医学院附属一医院住院诊治虽症状改善,但出院后血糖 259mg%,尿糖+++,并有高血压病史,血压22?2~27?8/12?5~16?3kPa。初诊:“三多一少”症 状明显,日渐消瘦,腹胀肠鸣,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属脾失健运,清不升浊不 降,治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予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 克、黄芪20克、粉葛12克、天花粉12克、藿香5克、砂仁3克、怀山18克、芡实12克、生北山楂 10克、麦芽10克、鸡内金3克。另木炭浇红淬水煎药。服药14剂后,血糖156mg%,尿糖微量, 腹胀肠鸣、大便溏稀有所改善。但全身骨节疼痛,手足发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仍弦细,治法 遵上,少佐附片以温经通络: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5克、附片3 克、薏苡仁15克、蚕砂12克、鸡血藤10克、炒桑枝15克、炙远志3克、枣仁5克、麦芽10克、鸡 内金3克。原方不去天花粉者,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此花粉、附片同用, 而并行不悖也。三诊又继进14剂,尿糖消失,血糖正常,血压时有增高,口已不渴。仍形寒,四 肢末梢冷感,眼底出血,呈飞蚊状,视物模糊,皮肤易出现疮疖,舌质淡红而苔润有白沫,脉弦 小,治以健脾、养肝,通络散血之剂:条参12克、白术10克、土茯苓15克、炙甘草5克、苍术5 克、晚蚕砂12克、夜明砂6克、蝉衣5克、白芍12克、附片3克、夜交藤15克、鸡血藤10克、杜 仲12克、五加皮5克、炒桑枝15克,20剂。服后四肢已温,视力恢复、身痛痊愈,予六君子汤加 黄芪、怀山药、生北山楂以善其后。3年复查,疗效巩固。 刘氏云:本例久患糖尿病,中西治疗未获满意疗效,初诊时“三多一少”症状虽然明显,但形 寒肢冷,腹胀肠鸣一派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之象,此所谓“始传热中,末传寒中”,根据机能减退 情况,予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更以木炭烧红淬水煎药,使其肠内增加活性炭吸收作用,促使 药物直达病所。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故善后六君子汤加黄芪、怀山、 生北山楂,仍是健脾胃致津液,以根治其受病之源。
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哮喘,刘氏认为:哮喘为常见病之难治证,前人有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 开,治肾宜纳的经验。哮喘多伴痰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五液之主,痰为病之 因,亦为病之果,识病之机,索其病本而治之,则不中不远矣。
刘氏用此法治易某某,男,49岁。 素无哮喘病史,1991年7月因感冒诱发哮喘,住院治疗4个月,服消炎抗菌药及麻黄素、氨茶 碱及中药苏陈九宝、定喘白果汤,止而复发,上午稍轻,下午加重,晚上更甚。哮喘发作时,语言 不能出声,喉中痰鸣,两肩上抬,汗出形寒。初诊:除上述病症外,食纳甚少,因发作夜剧影响睡 眠,口虽干,喜热饮,大便带结而夜尿多,手有冷感,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而润,脉弦小。此 属肺气不肃,肾气不纳,脾失健运而升降失调,治宜润肺、健脾、温肾,以复其升降之常。方用: 明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法夏5克、广皮5克、炙远志3克、杏仁10 克、冬花6克、怀山15克、白芍12克、附片5克、杜仲12克、补骨脂3克、肉苁蓉12克。连服7 剂,喘平汗减,四肢转温,眠食安而夜尿减。复诊,察其形虽肥而气不足,哮喘虽平而动则有汗, 且易感冒。原方附片减为3克,加北黄芪15克,继服14剂,汗止而语言清亮。再拟参须30 克、蛤蚧(酥炙)1对,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每服1丸,日夜4次,以巩固疗效。 刘氏云:本例形肥气弱,外强中干,因连续感冒诱发哮喘,医见其形盛,屡用宣表治肺之剂, 致汗多肢冷,而病转增。今改用真武合六君温中以暖下,辅以杏仁、冬花、远志润肺以祛痰,怀 山、肉苁蓉、杜仲、补骨脂补肾以纳气,用整体调节以改善局部,不治哮喘而哮喘自平。善后用 参须蛤蚧丸者,肺肾同治以固其本也。
健脾利湿法 刘氏认为:脾主湿而恶湿,脾虚气弱则湿聚,凝于内则为痰为饮,泛于外则为肿为胀。痰与 水同源而异流,其因虽有内外之不同,而其病机则脾肺肾三脏相关最为密切,故张景岳说:“水 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湿是治水的 主要环节,也是开门洁府的关键所在。本法常用于水肿之证,刘氏认为本病与脾肺肾相关,理 脾为正治之法,因脾主运化,重用白术或苍术,“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故先以六君子加北 黄芪、晚蚕砂、苡米、怀山、麦芽、鸡内金健脾益气以安其中土,中土安则水自有出路。而久病伤 阴,终以益气养阴,育阴利尿为治,使湿去而阴不伤,邪去而正气复。
健脾平肝法 刘氏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木郁则达之”。然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气 下陷固病,脾气不运亦病,“当先实脾”,见在机先。肝脾不和,抑郁不舒,郁于上则胸胁隐痛,宜 魏氏一贯煎(治在肝胃),郁于下则小腹坠胀,宜逍遥散(治在肝脾),低热不退者,叶天士加桑 叶、丹皮。中气虚弱,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交阻,引动肝风,则头晕眼 花,房屋旋转等症发作。治以健脾助化,平肝熄风,则眩晕停而呕吐自止,善后以六君健脾,天 麻以熄风,黄芪以舒肝用,白芍以敛肝体而疗效巩固。
健脾化痰法 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刘氏认为:脾失健运,肝风内动,出现头重头晕目眩欲倒,恶心作 呕,类似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又称内耳眩晕症)。东垣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化 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风无湿不恋,痰无湿不生,健脾以治痰湿之源,因而这三味是主药。
如治肖某某,女,17岁,住南县机械厂。1年前开始发作头痛、眩晕,经常昏倒,头晕甚时,伴见 呕吐,病情逐渐加重。后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摄片检查(照片号165890),报告为:“右耳内听 道扩大,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疑脑肿瘤”。经西医降颅压治疗,头痛稍减,呕吐止,但反复发 作,遂来我院。初诊:头晕,行动失去平衡,常欲仆地,晕甚时不能睁眼,躺倒则舒;纳差,精神疲 乏,眼睑浮肿,口不干,小便多,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弦小带滑。此乃脾胃失其健 运,肝风挟痰,上扰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方拟半夏白术天 麻汤加减:明党参12克、丹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天麻10克、法夏6克、 广皮5克、白芍12克、珍珠母20克、钩藤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代赭石15克、天葵 子10克。另以锈铁烧红淬水兑药。复诊:服上方14剂,头痛眩晕减轻,眼睑浮肿已消,步履平 衡。但仍纳差,食后腹胀,大便见溏,舌质淡红,苔润白,脉弦小。上方去代赭石、女贞子、旱莲 草,加麦芽10克、荜澄茄5克、砂仁5克、鸡内金5克,继服14剂,健脾以助化。三诊:眩晕已 止,头痛未发,纳食增进,口不干,二便如常,舌脉正常,仍以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加白芍、珍珠 母,平肝熄风以善其后,1年后反映,疗效巩固。 刘氏认为:本病乃脾虚失其健运,痰浊内生,肝气挟痰上扰清空,致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 出现眩晕,经常跌仆、呕吐。治宜六君子汤健脾化痰,珍珠母、白芍、代赭石、锈铁平肝降逆,女 贞子、旱莲草养肝肾之阴。用药得当,收效甚速,效不更方,故仍用此方加减善后。
健脾利水法 刘氏曾用此法治疗一例“颅咽管瘤”。刘氏认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素问·五脏生成篇》),又“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 论》),“上病下取”已有治则。特别是健脾胃以利转输,边补边脱,此不治之治也。
如治易某某, 女,8岁,住醴陵瓷厂。1981年初,开始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同年8月份突现头痛、剧烈呕吐, 经当地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即止。后经广州医学院神经科检查“心电图异常,T波改变”,又 转上海华山医院CT扫描,诊断为“颅咽管瘤”,建议手术。开颅后,因肿瘤不能摘除,行抽水 术,保留金属管于颅内,建议如发现颅压增高,随时来沪行抽水术。家长负担不起,遂来我院中 医治疗。初诊:偶发头痛,手术部突出坚硬,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叫喊心胸不适,精神疲乏, 偶见神志不清,乱摔东西,甚则打其父母。纳差,大便溏,日1~2次,睡眠不好,口不干,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滑。此系脾失健运,水停心下,水气乘心则见心忡,脑内瘀阻,则神志不 清。治宜健脾利水,养心安神,佐以活血化瘀,方拟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土茯苓15克、白 术6克、党参6克、炙甘草4克、怀山15克、丹参15克、炙远志3克、枣仁10克、琥珀3克(研 冲兑)、白芍12克、灵脂8克、蒲黄8克、建菖蒲3克、鸡内金3克、麦芽8克。复诊:进上方10 剂,头痛缓解,心痛、心忡、心胸不适等症状明显减轻,神志清楚,纳食增进,但仍烦躁,睡眠不 安,脉舌同前,仍以上方加龙齿15克(先煎)、柏子霜5克镇以安神。三诊:上方再进20剂,头 痛减轻,发作间隙延长,每夜能睡10小时。但患儿两腿无力,烦躁,腰酸,不愿活动,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小,仍以健脾利水,养心安神佐以强筋壮骨之品,仍上方去琥珀、蒲黄,加杜仲、巴戟 天、牛膝,坚持服1个月,小儿腿已有力,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给以养心安神,调理脾胃而收 功。迄今已两年,情况良好,服中药后,未行过抽水术,上海复查,原医者叹为奇迹。刘氏认为 本病由脾肾虚弱,水饮内停于心下,则心中抑郁不宁,时而烦躁,时而神志不清,水泛高位,脑内 瘀阻,间歇性头痛头昏,治以健脾利水,养心安神,未斤斤于治颅咽管瘤,通过整体疗法,改善了 局部病变。
健脾解表法 刘氏认为:辨病必须辨证,辨证必须了解其人素质,或云“解表无必要健脾”,此乃就一般而 言。如病久脾虚,非健脾则无以为发表之地,此仲景用桂枝汤啜热粥即其义也。况屡表而寒不 解,屡清而眼尚红,岂不考虑“始传热中,末传寒中”之变乎?
龙某某,男,56岁,住长沙市。据述2个月前往返于滨湖水灾区,患上当时流行的“红眼 病”,经西医院眼科治疗,抗病毒、滴眼药,虽获好转,但未根治,近两周以来因劳累受寒,病复发 而加重,仍用前法治疗效不明显。因请中医面诊,诉头重恶寒,四肢倦困,两眼结膜暗红成片, 翼状胬肉侵及角膜,沙涩难开,无眵泪冷,眼胞不肿不红,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而胖,苔 薄白,脉弦小。据脉证分析,此属“寒沙眼”,所谓“眼疾无表不发”是也。方用明党参12克、苏 叶10克、荆芥穗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藿香6克、晚蚕砂12克、夜明砂6克、白蔻3克、 蒺藜10克、蝉蜕5克,每日1剂连续5剂。 复诊:身得微汗而全体舒松,头如脱帽,两眼结膜潮红及翼状胬肉已消失90%。症见舌苔 白腻,纳化不佳,易方以六君子汤加苍术、藿香、白蔻、夜明砂、晚蚕砂、鸡金、麦芽,10剂。眼结 膜黑白分明,愈后未复发。 辨病必须辨证,辨证必须了解其人素质,得以审证求因。本例形肥多湿,往来于蒙蒙细雨 中,内湿易招外湿,兼之表寒郁遏,邪走空窍,治以辛温解表,淡渗利湿,全身微汗不使如水淋 漓,则寒去湿也去,此“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观于此,“火郁则发之”,切不可见热投凉, 此案是从整体以改善局部。
健脾益气法 “眼胞下垂”,《诸病源候论》称“睢目”,《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刘氏认为:目为肝窍,目得 血而能视,眼胞属脾胃,开合在于气机。患者展眼不开,易于疲劳,以肝为罢极之本,脾为肌肉 之主,气至则力张,而开合自如矣。但用药使其由量变到质变,不可邀功旦夕。常用方:党参 18克、白术10克、土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30克、当归6克、广皮5克、升麻3克、桔梗5 克、苍术15克、晚蚕砂12克、水蛭5克、肉桂1克。煎服。每日1剂。本证北黄芪有用至60 克,苍术用至20克而收效者,此方加减治长沙吴某某、津市钟某某均获捷效。
益气通络法 刘氏认为:“建中央以运四旁”在于气,“培后天以养先天”在于精。中气一壮,百脉贯通,气 行则麻木自已,养正则滞着自除,故立益气通络法。刘氏用此法治疗产后面神经麻痹,疗效甚 捷。刘氏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中医“中风”范畴,即《金匮要略》所云:“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 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之证。曾治1例产后气血两虚、营 卫失调者,因出血、流汗过多,腠里空虚,抵抗力弱,风邪乘虚而入,损伤络脉,以致面瘫口歪,眼 闭合不全,麻木不仁,口水不收。治宜益气健脾,疏风通络。方用黄芪四君健脾以益其气;归 芍、二至养阴以活其血;三五七散(怀山药、枣皮、附片)摄纳肾阳以固其根本;全蝎、蜈蚣疏风通 络以治其标。《医学衰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 皆能开之。”外用蓖麻30克,研细,鳝鱼血调敷患侧面部,服药14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以六 君子汤合三五七散而收功。此诸药相配,以扶正为主,培后天以养先天,所谓“滋苗者必溉其 根”是也。
温阳通痹法 刘氏认为“阳虚则生外寒”,寒则凝泣而血行受阻。且“阳气不足则身冷”,形寒麻木即其表 现也。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末),温其中而阳自通,畅其流则络自活。《内经》云:“冬,善 病痹厥”,应参与考虑。刘氏用此法治愈雷诺氏病。
胡某某,女,30岁,四肢末梢如针刺感,晨 起发红,旋即发凉,肢端苍白疼痛麻木,手指僵硬,右足比左足为剧,桡动脉扪不到,下冷水受风 寒痛更甚,经西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用谷维素、地巴唑、烟酸等治疗已6个月,无进展。 1972年10月,步履困难,用车就诊我院。初诊:面色无华,四肢末端青紫,冷感麻木,血压 13?9/8?3kPa。口不渴,因痛晚上睡眠少,食纳可,月经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紫,苔薄白而润,脉 弦细。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络阻。治宜健脾助运以温阳,活血化瘀以通络。处方:北黄 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附片5克、炙甘草3克、桂尖5克、鸡血藤10克、鹿 角霜10克、水蛭3克、地鳖虫10克、炒桑枝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15剂后,肢端青紫 转红活,刺痛麻木均减,能步行五里就诊。复诊:晚上双腿(腓肠部)转筋。原方白芍加至15 克、附片加至9克,加怀山15克、枣皮6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继服20剂,病愈而上班工 作。1973年7月患者又来就诊,自述双大腿在夏天烧灼痛,皮肤表面作麻,肢端仍见青紫厥 冷,受凉则烧灼更明显。口微渴,大便干,小便黄,睡眠差,食纳少,舌质红,无苔垢,脉弦小带 涩。病人问此病去冬寒,今夏热何故。此因去冬“阳虚则生外寒”,今夏“阴虚则生内热”。病不 同,治法当异,此宜滋阴潜阳,活血通络。炙龟板15克、炙鳖甲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丹 参12克、制首乌15克、鸡血藤10克、牛膝10克、骨碎补10克。连服10剂,双下肢灼热感消 退,痛未除,原方加黄芪12克,防己10克,再服7剂,良愈。后未复发,随访10年疗效巩固。 肢端青紫症,从形象上反映络阻血瘀,肢端厥冷,但在同一患者身上,因不同时令,出现“阳 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用健脾助运,温阳通络法而治愈。“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用滋阴潜阳、 活血通络法治愈。前后临床表现不同,治法亦因之而异,可见中医治病,是因人、因时、因证制 宜的,更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温肾健脾法 刘河间治“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双足废而不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麻木), 声音不出者,主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喑痱证》),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 何也”?刘完素认为:“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反 而绝其已衰之阴气也”(《原病式·火气为病·火类》)。
刘氏据此用温肾健脾法,曾治疗1例中风 后遗症。患者平素有头晕眼花,上重下轻,行步不稳的感觉。于1985年夏季,突然卒倒,人事 不知,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诊为“脑血栓形成”,邀刘氏往诊。初诊:颜面潮红,昏沉失语,便 尿遗失。右侧偏瘫,扪其两足冰冷,知为上盛下虚,此河间所谓“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双足废 而不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声音不出者,主地黄饮子”,宜上病下取法,乃按法 加减:制首乌、白芍、丹参、炙远志、建菖蒲、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牛膝、附片、麦芽、鸡内金,锈 铁烧红入黄连淬水兑药。外用艾叶、附片煎汤洗足,每晚1次。服药两个月后能下床活动,并 坚持锻炼,逐渐恢复正常,以六君子汤加黄芪、丹参收功。 刘氏认为:此即《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之证。双 下肢冷,两尺脉空虚,乃肾气厥逆之证。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素 问·奇病论》)乃胎压肾气不至,此证乃肾气上逆,至而壅塞,故麻木短缩而舌喑。地黄饮子为治 此证之专方。恐其凝滞,故用首乌代地黄;嫌其酸敛,乃以白芍代山萸;防其滋腻,乃用黄连代 麦冬、石斛。肾气一复,即从后天着眼,以脾司运化主四肢也。
健脾补督法 刘氏认为:人体损伤,轻微者常自然修复,超过了自然疗能的界限,就必须人为地调节、整 理、补充。治损的原则莫如《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治五脏如此,使全身修复亦莫不皆然。
刘氏曾 用此法治1例患脊柱骨摔伤者,病已2年,治无进展,颈顶僵硬,头不能竖起,坐倚墙壁,步履困 难,需人搀扶,前俯后仰,失去平衡,面色苍白,神态悲观,诉腰脊痛,肢倦麻冷,懒于言动,眠食 俱差,大便量少,舌质淡红而润,脉弦小无力。刘氏认为此属“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损伤奇经, 非常法可治,宜健脾胃以资化源,补督脉而营筋骨。给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鹿筋、怀山、 山萸肉、附片、丹参、黄芪、当归、白芍、杜仲、续断、狗脊、麦芽、鸡内金,每日1剂,煎3次,温服。 另用单方猪脊髓、鹿筋、红枣、桂圆蒸汤间服,并嘱其矫正姿势的锻炼,此方加减103剂而愈。 刘氏认为脊柱摔伤,原用局部疗法,病无进展反呈肌肉萎缩,患者及父母失掉治愈信心。 因改诊中医用全身疗法,结合血肉有情的食疗,并坚持功能锻炼,给以精神鼓舞,帮助其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不到半年达到恢复正常,并已走上工作岗位。
健脾温肾变法 刘氏认为:脾虚则湿聚,肾虚则水泛。湿聚水泛是相互影响的,故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及 肾阳,真武汤温肾阳以及脾阳,此脾肾相关之正治法也。其如兼气虚下陷,湿热瘀阻,必须标本 兼治,但仍以治本为主,此变法也。
刘氏治1例尿毒症患者,神志尚清,语言低微,呼吸急促,面 浮肿,色白光白,口呼氨气,食入即吐,口干不欲饮,头晕心悸,大便溏薄,日三次,小便极少,日夜 300~400毫升,舌质淡胖,苔白腻而滑,脉弦缓。辨为脾肾两虚,脾气不升,浊阴不降,肾机减退 则三焦气化失常,治从健脾温肾,益气养阴疏通三焦。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 炙甘草、北黄芪、桔梗、法夏、广皮、白芍、白茅根、腊瓜、杜仲、五加皮、女贞子、旱莲草、鸡内金、 砂仁。连服上方13剂,恶心止,大便成形。此方加减服50余剂后,病已明显好转,仍以六君子 汤加黄芪、玉米须善后。 刘氏认为“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此病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关键在脾。由于久病 脾气下陷,清阳不升,故在上见呼吸急促、心慌;浊阴不降,而在下产生小便量少,大便溏薄。其 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桔梗“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参、术、苓、 草健脾扶中,脾气健运,则浊阴下行;白茅根、苡米利水化湿而不伤阴。如此一升一降,则气化 得行,小便自通,湿浊乃化;杜仲、附片、女贞、旱莲,肾阴阳双补,“以平为期”,故病情迅速好转, 而以健脾助化收功。
温中回阳法 刘氏认为:中宫虚寒,上呕下泻,肢冷嗜卧,渴喜热饮,甚至脱水转筋(目陷声嘶乃脱水之 征)。在温中回阳的同时,宜救津液之失。亦有冷积带下,治宜开冰解冻者,乃变回阳为通阳, 法变而方不变也。如治1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时腰腹坠胀作痛,肢冷便溏,证属脾肾虚寒,长期 吃白胡椒,符合中医远隔脏器的刺激疗法,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王太仆所谓“病寒而甚,热 之不热是无火也”。胡椒辛热而散,只能暂开阴结,不能固护元阳,常服反有耗阴损目之嫌,故 患者视力模糊。改用附子理中汤以温煦脾肾之阳,善后方用苍术者,雷?云:“苍术治目盲,燥 脾去湿宜用”。其实本品敛脾精,止带浊,使水谷之精华上注,故明目。通过整体疗法,改善了 局部症状。
补气统血法 刘氏认为:发斑分虚实二类:实证发病急,伴有高热,多为血热发斑与毒热发斑,宜犀角地 黄及化斑汤之类加减;虚证低热或中热,《东医宝鉴》称为“内伤发斑”,如阴虚血热型,宜三甲复 脉汤,脾气虚弱型,宜归脾汤补气以统血。
如刘氏用此法治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张某某, 男,7个月。低热不退,皮肤(尤以双下肢为甚)有出血点,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血象检查:血 色素7?5克%,白细胞4000/mm 3 ,血小板4万/mm 3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诊我院。 初诊:患儿面色苍白,神疲气乏,四肢无力,食减嗜睡,眼睑、唇、舌俱淡,双下肢散布陈旧和新鲜 的出血斑点甚多,上部少见,指纹淡滞。此属脾虚气弱,不能统血的虚斑,治宜补气统血。方用 归脾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5克、茯苓6克、炙甘草5克、怀山12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 克、大枣5枚、鹿角霜5克、当归5克、黄精10克、鸡血藤5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复诊:服 上方10剂,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复查:血小板增至8?4万/mm 3 ,未见新的出血斑点。原方去 黄精,加熟地10克、枸杞6克、制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6克。三诊:继进15剂,再查 血象:血色素12克%,白细胞6500/mm 3 ,血小板12?5万/mm 3 ,出血斑点消失,精神活跃,眠食 正常。3个月后复查,疗效巩固。刘氏认为:本例在哺乳期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无热 象,内不烦躁,据症征分析自非血热妄行。神疲、嗜睡、唇舌俱淡,证属祖国医学所指的“虚斑”, 系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显于皮肤所致。“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应 注意脾为后天之本,用归脾汤加减以补气统血,坚持此方加减25剂获效。
补气升阳法 刘氏认为:劳倦伤脾,脾气既弱,则健运之力不行,生化之功能失职,而嗜卧疲乏所由生焉, 法当补其脾。脾气既旺,则脏腑清阳之气升举,气虚下陷之疾愈矣。治宜补其中,益其气。此 法常用于脘腹胀坠,内脏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出,久泻久痢,久崩久漏,陷者举之,均宜补中 益气汤加减,宜重用黄芪。刘潜江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邹润安极赏之。
刘 氏曾治1例久患淋病,体劳即发,过用凉泄渗利之品,遂至缠绵不愈,溺时不痛苦,惟浊汁淋漓, 前后二阴坠胀,精神萎靡,头昏眼花,不渴,尿清,脉浮软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润。此系慢性淋 病。其治疗与急性淋病不同,宜反其道而行之。方用:北芪头30克,白蜜30克(蒸兑)作汤服 5剂,二阴坠胀感消失,小便舒畅,淋漓已止。 刘氏认为:《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本例系体劳患者,“劳伤肾气而 生热成淋”,特点是“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医用苦寒泻热,淡渗通淋,热 未去而中气已伤,故用《兰台轨范》玉屑散:黄芪以补中升陷,白蜜以滑窍通淋,肾虚是其根本, 乃以益肾药收功。
益气养阴法 刘氏认为:元气郁则易于下陷,津液少则便尿滞涩,此尿路结石形成之机理也。故举陷达 表以升其清,则气不郁,养阴利尿以降其浊,则结痛除,与运动以排石,喝水以冲击,理同而法异 也。
如治安某某,男,40岁。左侧腰部隐痛已1年余,常稍劳累及受寒则诱发,呈阵发性绞痛, 每至难以忍受,辄用杜冷丁以图缓解一时,曾住某部队医院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中段结 石”,治疗月余无变化,就诊我院。初诊: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剧痛时尿检:红细胞(0~4),血压 偏高,肾区叩击痛明显。舌质红,苔薄黄带干,脉弦数。此系阴虚有热,治宜益气养阴、通络化 石,方拟:北黄芪15克、桔梗15克、条参15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天花粉12克、金钱草30 克、六一散12克、火硝3克(胶囊装吞)、桃胶30克(如无此品以阿胶15克代)、鸡内金5克。复 诊:服上方7剂,尿量增多,排出如绿豆、芝麻大小之白色结石若干枚,疼痛霍然而解。但患者 仍感觉排尿有灼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仍数。上方加海金砂12克、鸡眼草(人字草)30 克,继续服14剂,灼热止,腰痛未再发作。后经三次X线摄片检查,结石已消失。刘氏认为: 《诸病源候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 成淋……”。此病例乃阴虚热乘,症见口渴尿赤,舌红苔燥,属气液两虚,在清热利湿的同时,必 须兼顾气液,以滋水之化源。火硝“性上升能解散阴中之郁热”,《本草纲目》谓“能化七十二种 石”。本病服药前X光显影见结石如花生米大,而服药后排下石粒仅芝麻大,说明方中火硝确 有化石之功,足见前人经验之可贵。
益气托毒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 实,临时暂用攻方”。刘氏指出内科辨证,外科亦须辨证。清热解毒,多见于始传;益气托毒,多 见于末传,可谓点出了此法之真谛。
如刘氏用本法治1例乳癌患者,右乳房肿块,疼痛溃烂,五 个溃口,化脓流黄水,反复发作不愈,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小。刘氏认为此忧思气结,肝气郁而不舒,热毒内蕴,久而不化,则溃烂流水,治宜养胃疏肝,清 血解毒,化瘀通络,托毒外出。方用:生黄芪、金银花、甘草、郁金、白芷、土贝母、土茯苓、法夏、 广皮、紫荆皮、赤芍、丹皮丝、瓜络、麦芽,20剂,并外用九一丹去腐引脓。经本方加减80余剂, 病灶消失。刘氏云:乳癌出于《丹溪心法》,又名石榴翻花发、乳栗,多见于中年妇女,多由情志 郁结,肝失条达,胃热壅滞而成。蕴热不化,则渐溃烂,溃如岩穴,形似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 治此始宜清热凉血。方中黄芪治久败疮,祛腐生新,托毒外出;金银花、甘草、土茯苓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清热凉血;终用滋阴养血(久败疮伤阴伤血)。此病妙在外用九一丹。九一丹即:红 升丹3克(陈久者良),熟石膏27克,收口时加珍珠3克,共研极细,过120目筛,外用,祛腐生 新拔毒外出,故见良效,此为内外兼治而获成功。
治疗内科疑难急症注重整体动态平衡和病机发展趋势 刘氏认为治内科急症不难,治疑难急症较难。疑难急症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内科急 症,要体现“内外环境恒动的整体观”。在治疗上要突出一个“人”字,即治病必须治人,这样才 能挽狂澜于即倒,体现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急症的特色。 1?整体认识,注意人体动态平衡 对内科疑难急症,中西医各有不同的观点。刘氏认为“内科疑难急症的发生、发展,不是孤 立、单一的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反映,而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多模式的全部相互作用的集 中表现”。鉴于此,刘氏强调:“对内科疑难急症的治疗,不应只见局部而忽视整体,只见现象而 不究本质。应从整体认识,注意人体的动态平衡,才能避免治而不治,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
如刘氏治疗“关格”一案,颇有启迪。 谭某某,男,55岁。阑尾炎切除术后3个月便闭,腹胀,呕吐渐重而住入湖南某医院,会诊 诊断为“阑尾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采取保守疗法10余天,因大小便不通停止进食,以输 液维持,日夜腹胀,用胃管反复抽液,石蜡油灌肠,大便仍不通。医用甘遂粉3克调糊从口腔灌 入,少顷即全部吐出,并呕出胆汁。故插着吸管,车载而来求诊。时发热,微恶寒,无汗,口不 渴,腹胀,大小便不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黄白而腻,脉浮弦滑,诊为“关格”。刘氏认为:此 因阴阳交阻,气机逆乱所致。宜治病治人,从整体改善局部。宣肺气、启皮毛、化湿阻、通地道。 处方:西洋参6克、苏叶15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5克、白蔻仁4克、法夏6克、广皮6 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苁蓉15克、草决明15克,4剂。每日1 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另方:番泻叶12克、沉香2克、荜澄茄2克。共研细末,胶囊装(每 粒含0?5克)。第1天3次,每次2粒。第2天3次,每次3粒。服汤药2剂,胶囊15粒后,大 便先行,小便随利,诸证顿除。予以健脾助化之剂善后。 治此例疑难急症,非常法之所宜,故上、下求通而病反剧,此知常而不知变也。刘氏据肺与 大肠相表里,紧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内外,《金匮要略》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 气乃散”。故以西洋参养阴益气,苏叶宣肺气,荆防启皮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厚朴、砂仁行 气宽中,藿香、白蔻芳香化浊,法夏、广皮降逆止呕,以和升降之枢;肉苁蓉、草决明温润肠道;重 用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结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妙在配以番泻叶、沉香、 荜澄茄研末装胶囊内服,既可使药物不刺激胃壁,又可直达病所温通沉痼之积结,诚如刘氏所 言:“治急症,特别疑难急症,须从整体认识,若为局部现象所惑,不注意人体的动态平衡,见病 治病,必然有失,惟见病而推其所以然,不为现象所惑,则事半而功倍。” 2?察临界证,掌握病机发展趋势 如果说真正的急症应是抢救“三衰”(急性循环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 衰竭),这实际是包括在多发病、常见病的范围之内,按“履霜坚冰至”的道理,绝不可能脱离其 它疾病而出现“三衰”。所以刘氏主张中医急症不仅要抢救危重病人,更要研究出退高热、止 血、止痛、平喘、解痉、抗惊厥、开闭、救脱等防患于未然的高效手段,从而早期控制“三衰”。故 对急症的诊疗,特别是疑难急症的治疗,刘氏的又一个突出的学术观点是“察临界证,掌握病机 发展趋势”,这其实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在急症诊疗中的灵活运用。如晚 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呕血是一种紧急证候,但刘氏认为:“如果摸索出 大呕血的前沿状态和临界证,采取预防措施,出血是可以避免的。”它的“前沿状态”是什么?刘 氏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总结出:①有一定的信息量,但不足以确诊为何种证,如内在的食道静脉 曲张,必然会有外在的腹壁静脉曲张;②若再出现佐证信息,症即形成,如患者近日多吃辛辣刺 激之品,或情绪激动或感冒发热;③有病情的动态变化,如胃脘灼热、烦躁不安;④与边缘证有 交叉关系,如腹胀更甚,舌下静脉怒张等。这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沿预兆。孙子云:“知 彼知己,百战不殆”。抓住了肝硬化腹水大呕血的前沿状态,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抢 救措施。刘氏的经验,是马上采取利尿消胀的“釜底抽薪”措施,则疏导得宜,堤防可固。如已 出现脉细数(是血离经而心力弱的反映),其人愠愠欲吐,则食道静脉已经破裂,血液流入胃中, 胃满则倾囊而作呕吐,约在500~1000毫升左右,因为血在胃中逗留,吐出是黑色凝块。急救 时可藉注射葡萄糖的针头抢住输液、输血的血管,避免血出过多。然
患者肖某某,男性,48岁。头部剧痛,眼复视,且具有顽固性呕吐(历时5 个月)。西医院作头颅侧位X线摄片检查(照片号76307号,编号199)均确诊为颅底蝶鞍区占 位性病变,脑部蝶鞍瘤。认为必须手术治疗,并且告诉患者家属,手术的结果可能是“一死、二 残、三苟延”。患者不愿手术而于1975年5月来所求治,头痛剧烈时,双手抱住后脑,挺向墙 壁,头晕、恶心、呕吐与进食无关,眼睛视向右侧则见物为两,烦躁不眠,大便干结,口干喜饮,舌 质红,苔黄白而干,脉弦劲细数,诊为肝风上冒,肝邪犯胃,治宜平肝降胃,熄风通络:丹参12 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2克、生赭石30克、珍珠母20克(二 味先煎)、广皮5克、竹茹10克、天葵子10克、蜈蚣1条、蛇蜕(焙)3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 黄连3克。另用锈铁、灶心土烧红入黄连淬水兑药服。15剂后,痛缓,呕稀,大便已润。舌质 红,黄苔已退,原方去旋、赭、竹茹、黄连,加龟板24克、鳖甲20克、茺蔚子12克、石决明20克, 服30剂,头痛渐止,呕更轻稀,舌红而干,少津,脉弦带数,原方加减: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 丹参10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炙龟板20 克、生牡蛎20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桑叶15克、蛇蜕(焙)3克,五诊用原方加减共服80 剂,5个月后,头痛复视消失,呕吐已止,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不数,以养肝肾药收功。 1981年复查,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体重增加,疗效巩固。
又治一例潘某,男,45岁。患右侧偏头痛,阵发性加剧,头昏眼胀已一年有余,右眼视物模 糊,因头晕目眩不能行动,夜晚尤甚。扪及右额颞部冠状缝开裂,1?5cm×5cm,凹陷0?8cm,裂 缝中有肿块,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X光检查为:“右额颞冠部裂缝新生物”,1976年8月来我 所就诊。症见头痛剧烈,浅表静脉怒张,眼球突出,视物模糊,头昏失眠,血压偏高,口干、便结, 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弦带数。此属肝阳上亢,络阻血瘀,治宜平肝潜阳,清润通络。方用三 甲复脉汤加减: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参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龟板20克、鳖甲15 克、生牡蛎15克、磁石12克、朱砂0?5克、骨碎补10克、牛膝10克、旋复花10克、红花5克。 服1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头昏缓解,视物较前明晰,但大便仍结。原方加生首乌、草决 明,服20剂而大便通畅,头痛止,视力接近正常,冠状裂缝渐缩小,眠食俱佳,舌质淡红而润,脉 弦小,因夜尿多,原方去磁石、朱砂、旋复花、红花、生地易熟地,加怀山12克、山萸10克。10剂 后,夜尿减少,冠状部裂缝仍明显,再加鹿角霜10克、核桃肉15克继服30剂。3个月后复查, 头部裂缝愈合,新生物消失,返回工作岗位,至今疗效巩固。此二例,“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治 宜上病下取,从阴引阳,通过整体改善局部,从而取得疗效。
刘氏曾治一例肺部肿瘤,
患者易某某,女,55岁,1973年6月因胸胀, 透视发现钙化点,在贵阳职业病防治院照片,右肺门有肿块如核桃大。后去上海肿瘤医院复 查,不排除肺癌,登记住院手术,患者不同意,于1973年10月来所要求中药治疗。症见胸闷气 急,胸骨柄后隐痛,咳嗽间见痰红,面黄倦怠,神色沮丧,眠食俱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无 力。此属脾虚气弱,肺失肃降,治宜健脾固本,兼清肺化痰,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条参15克、怀 山12克、茯苓10克、苡仁20克、炙草5克、冬虫草5克、紫参15克、白芨10克、白英30克、冬 瓜子15克、土贝母10克、蛤粉12克、田三七3克,每日1剂,服20剂后,胸闷气急减轻,痰红 未再出现。病者有治愈的信心,眠食转佳。原方坚持继服20剂,呼吸均匀,胸骨隐痛已止,原 方去白英、冬瓜子,加白术10克、生鸡金5克健脾助化。又30剂,自觉症状全部消失,1977年 10月乃去北京首都医院断层照片复查。右肺门前缘可见一圆形致密影边缘不齐,时期较长无 明显变化,考虑良性肿块(X线号:778927)。继续间服中药观察4年,健康情况无变化。其旅 美女儿惊为神奇,去年12月,一同来所面谢,患者红光满面,疗效巩固。
另治一例杨某某,
男,65岁。患下唇肿核,初起一粒胡椒大,6个月渐如梅核大,质坚硬,发 展迅速,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切片检查为鳞癌。手术后,历时两个月复发,因白细胞在 3500/立方毫米以下,不能进行化疗。1978年6月来所就诊时,唇肿大如覆杯,原切口处翻花如 剥开之石榴状,溃烂流水。诉进饮食困难,疼痛牵引到右侧头面部,右颌下淋巴结肿大如豌豆 大,口干,大便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带数。此属阴伤热炽,毒滞血瘀之候,宜养 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化瘀: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黄精15克、丹皮 10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蒲黄10克、天葵子10克、土茯苓12克、甘草5克、 蛇蜕(炒)5克、皂角刺炭3克煎服,每日服一剂。外用蛞蝓(鼻涕虫)、鼠妇(地虱婆)等分烘干 加冰片少量,共研极细,撒布癌灶溃烂处。初上此药觉痛感加剧,患者坚持,每日涂约4次。内 服外涂,服上方20剂,溃烂面已消平缩小,头痛缓解,进食不感困难,大便通畅,尿转淡黄。坚 持原方继续内服外涂,两个月后复诊,癌灶已全部平复,收口生肌,颌下淋巴结肿大也相继消 失,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而缓,改用六君子汤加沙参、石斛,调理脾胃善 后,3个月复查,疗效巩固。 本例证见阴虚火炽,益肾水以资化源,口渴止,二便通调,改健脾胃以增进营养,结合消肿 软坚,虫类搜剔,仍然是通过整体疗法以改善局部。 此二例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但治脾治肾各有侧重。
辨证论治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恒动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刘氏曾治几例腹主动脉瘤,治法同 中有异。
例一,伏某某,男,54岁,近年来,自觉腹部有一股气向上冲,发作时,心悸头昏,耳鸣, 恶心欲呕,颈动脉搏动明显,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于1979年7月来 所就诊时,脐上二指处扪及肿块约4cm×3cm×1?5cm,搏动应手,身体俯仰受限,纳差,倦怠乏 力,形寒便溏,舌质紫,苔润白,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缓滞涩,此属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治宜温 中助化、活血通络,主以附子理中汤:党参12克、白术10克、炮姜3克、炙草5克、附片3克、加 酒芍10克、肉桂2克、水蛭5克、地鳖虫10克、海藻10克、田三七3克、荜澄茄3克、鸡内金5 克。服14剂,食纳增进,形寒消失,大便成形,冲逆症状减轻,发作已稀,肿块未再增大。原方 去附片、炮姜,加丹参、隔山消、瓦楞子(煅红醋淬)。坚持服3个月,肿块逐渐消失,冲逆止而未 作,眠食俱佳,复诊,舌质淡红,脉已不涩,体重由52千克增至57千克。最近复查疗效巩固。 这种化瘀通络的方法,是通过健脾胃、助消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例二,卿某某,男,45岁,患者近年来自觉腹部有股气向上冲,发作欲死,心忡心烦,头晕眼 花,颈动脉冲动,恶心作呕,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于1980年2月就诊 我所,患者纳差,睡眠不好,口干,便结,舌质暗紫,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带涩,证属阴虚阳亢冲 气上逆,瘀血阻络,治宜镇冲潜阳,活血通络:丹参12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5克、赭 第四卷407 #### 石30克、龙齿12克、珍珠母20克、瓦楞子12克、海藻10克、水蛭3克、肉桂1克、地鳖虫10 克,服15剂。 复诊:气上冲胸次数减少,发作时症状减轻。精神稍好,脉仍弦涩。小腹觉隐痛。原方肉 桂加至2克,又服15剂,患者明显好转,气上冲胸渐止。眠食俱佳,大便带结,舌质稍红,苔薄 白,脉弦不涩。原方去肉桂1克,加地龙10克、草决明12克。服30剂后,患者来信,病愈,已 返工作岗位。 以上二例,都属主动脉瘤。前者偏于脾肾阳虚,形寒消失,即去姜附;后者偏于肝肾阴虚, 出现小腹隐痛,即少加肉桂以化寒凝、降冲逆,此病同证异而治法不同,必须注意个体差异。
例如老红军 王某某,男,61岁。1973年患声音嘶哑,喉部隐痛,吞咽时有异物感,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会 诊为喉癌,曾去广州部队医院放疗。因白细胞降低,体力不支,病情未改变。于1973年4月回 湖南就诊中医。治前检查,披裂水肿,假声带充血,咽后壁滤泡密布,右颈淋巴2cm×2cm,右胸 闷痛,咽干口燥,眠食俱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绛红无苔,脉弦细带数。此属肾阴亏损, 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理肺清咽: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女贞子 15克、旱莲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冬虫草5克、川贝5克、木蝴蝶3克、藏青果(另噙咽), 日夜服一剂,“治上焦如羽”,嘱每隔两小时一次,小量呷服。连服40剂,喉痛减轻,声音渐出,吞咽不困难,情 绪乐观,大便已不结,小便淡黄,舌质转淡红而润,仍无苔,脉弦细不数。原方去生地、丹皮,加 熟地15克、怀山12克、金樱肉12克,又服30剂,病情进一步好转,1974年7月经湖南医科大学 附一院复查,喉部基本良好,声带变白,披裂未见异常。根据下肢冷感,便溏,小便夜多,腰酸、 膝软等症状,为阴损及阳,治宜柔剂养阳,用金匮肾气丸去桂加牛膝、菟丝。共研细炼蜜为丸梧 桐子大。每服30丸,日夜4次,连服3个月后,下肢冷感等症状消失,语言清亮,吞咽无阻。每 年秋冬,仍间服中药,随访8年,疗效巩固。 如刘氏治康 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7剂而病 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尤在泾云:“急者缓之必以甘,不 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 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 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 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 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 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刘氏认为: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 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 也。《别录》云:“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 治“炎”而炎症自愈。
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 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 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此乃肝胆 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方用四逆散 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 (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复诊:服前方30剂,右胁胀痛缓解,停药。3个月后复查,胆囊 缩小,但仍体倦,舌红,脉弦不数。仍用原方15剂,以善其后。过1年反映,愈后未复发。 刘氏认为: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 便黄,脉弦数。方用四逆散、郁金、鸡内金、隔山消疏肝利胆,太子参、沙参、女贞子益气养阴,丹 参、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即《内经》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也。
万某,女,3岁。出生3个月后,夜啼, 烦躁不安,哭无虚夕,服镇静安眠剂,缓解暂时,不能根治。白天精神不振,食纳一般,口干饮 水,大便干结,小便夜多。烦躁啼哭时,手足乱动,汗出气急。经中西医治,已近3岁,无明显疗 效,其父母轮流守护,疲惫不堪。因亲友之荐,自贵阳市远道来长沙就诊。细察体型瘦弱,面白 无华,头毛作穗状,目有浮光,对周围事物敏感,性情乖戾,哭声尖锐。其父母代诉:近因秋燥, 更夜不成眠,口干引饮,尿多便结,舌质红,无苔垢,脉细数,断为脏躁证。拟方:甘草、小麦、大 枣、生地、丹参、龙齿、龟板、白蜜(蒸兑)。察其头热而足冷,嘱每晚用艾叶煎汤洗足,头部枕以 凉席,即“上清下温”。其药甜,儿不拒,以小量多次喂服。服第1剂后,夜间能入睡两小时,在 长沙坚持服10剂,同时使用清上温下的物理疗法,能入睡4~6小时。复诊:头不热,足不冷, 口渴大减而夜尿少,汗出止而大便调。舌质淡红,有薄白苔,脉数稍缓。带药回家,一月后来 信,坚持服用上方20剂(分1个月服完)已眠食正常。1988年元月,邮索一方:陈半六君汤加黄 芪、丹参、炙远志、枣仁、生地、百合、大枣、麦芽、鸡金。健脾助化,益气养心,14剂。1988年4 月来信,服善后方疗效巩固。 刘氏认为:妇女有脏躁证,特别易出现于更年期。此儿出生几个月就患脏躁证,实匪夷所 思。有些医家认为“子脏”发躁,推之于婴儿又如何解释?陈修园说:“五脏属阴,不必拘于何 脏”,此言甚是。观甘麦大枣汤方后注“亦补脾气”,以脾为生化之源,乃五脏之阴根本所在,可 以从中找出答案。
刘 某某,男,64岁,3个月前进食梗阻,厌油,腹部胀痛,逐渐消瘦,只能食少量糖拌稀饭。后经湖 南医科大学附二院作食道镜检,诊断为“食道中下段癌”,患者拒绝手术,遂来我院求治。就诊 时,食之即吐,日进2两流汁,厌油,腹胀,消瘦,口干喜热饮,大便干结,舌淡红,苔润白,脉弦 细。此系阴虚气结,顽痰瘀血阻塞食道,结滞不行,治宜养胃开结,软坚化痰。方拟:太子参、沙 参、丹参、制首乌、法夏、广皮、壁虎、急性子、蜈蚣、瓦楞子、草决明、肉苁蓉、杵头糠、白蜜(饭上 蒸一次)兑服。每服一茶匙,细咽缓吞,1小时进药1次。复诊:服上方10剂,食道梗阻感明显 减轻,大便亦润通,每日能进流汁5~6两,但食道仍有疼痛感,口干,舌脉同前,仍上方,加重丹 参为15克、水蛭10克、海藻10克,继续服14剂。三诊:患者症状继续减轻,胸部痛感缓解,纳 食增进,精神好转,口干减,舌淡白,苔薄白,脉弦缓,以养肝肾之阴之药白芍、女贞子佐之。另 用单方鲜菝葜240克、猪肉60克,炖汤服,始终坚持此方,服菝葜共37斤,食道梗阻感完全消 失,饮食如常,病者1年后反映情况良好。刘氏认为:食道中下段癌系中医的膈食证。《医述》 引《会心录》云:“愚按膈证病在上焦,其源实在下焦……。而膈证之火,其根实发乎肾,右肾中 水亏,不能摄伏阳光。故虚火上浮,火与痰结搏于食道,致使膈塞不通,食不得下。”余按“阴虚 气结”瘀血阻滞论治外,单方菝葜味虽甘温,配伍瘦肉炖汤,能消肿软坚,润肠通便,始终坚持服 药,与所拟复方相辅相成,济上焦之枯,润肠道之燥,因而收效甚良。加水蛭、海藻者,化瘀软坚 以治其局部症结。
清宣温化法 刘氏认为:湿热之气触自口鼻,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 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 其浊,逐其秽。若湿重于热,肺气失宣,热蒸多汗,头昏头重,胸闷不饥,口渴不饮,便尿不爽,午 后发热,状若阴虚。胸闷呕恶,饮食不入者,与三仁汤加减(《温病条辨·上焦篇》)。若热重于 湿,神识迷糊,尿短黄赤者,与甘露消毒丹加减(《温热经纬·方论》)。本法曾治一血栓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症见发热(38?9℃),胸背手足紫癜,新旧相同,散在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其夫 人代诉:头部眩晕重胀,胸闷不饥,恶心作呕,不能进食已一星期,口苦不欲饮水,出汗见于上身 齐颈而还,腹胀肢重,午后发热,傍晚神志昏糊,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舌质淡胖,苔黄白相兼而 腻,脉濡带数。据脉证分析,属湿重于热的湿温证发斑、发黄。治宜清宣温化,渗湿除黄,解毒 化斑。处方:白参须、苍术、土茯苓、法夏、广皮、藿香、薏苡仁、白豆蔻、杏仁、绵茵陈、苏丹参、牛 角片(先煎一小时)、北山楂、鸡内金。服2剂体温下降(37?8℃),呕止进食,服7剂热全退,未 再出现新的紫癜,黄疸下降至10个单位,汗止尿利,腹胀亦消,神志清醒,语言正常。 刘氏认为:本例西医诊断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紫癜”,中医辨证是“湿重于热的湿温 证发斑,发黄。”按《温病条辨》辨证为“湿遏热伏”,用清宣温化法,不斤斤于治病的现象———紫 癜,而是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抓住病的矛盾主要方面———湿温。这就是清代 温热学家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益气宣窍法 陈修园说:“上窍开则下窍泄”。刘氏认为:所谓“导水必自高源”,外窍闭则内窍塞,通便必 注意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与大肠相表里,然而,调节升降又在脾胃中气也。
某女,21 岁,患大小便秘塞不通,胀痛叫号两昼夜,医用硝黄等药,毫不为动,脉右手洪大,左手弦紧,舌 上苔薄白而润,此属气闭,而非形结,故脉洪大而不沉实。仲景云:“洪则为气”,又其人不躁渴, 舌无厚苔,且左脉弦紧,恶寒发热无汗,知病在太阳不在阳明。治宜散太阳之邪以启皮毛,升提 脾肺之气以宣上窍,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之意也。时在夏月,方用香薷10克、荆芥穗5 克、苏叶16克、广皮5克、黄芪15克、桔梗5克、葱白1握,煎汤乘热服之;外用葱白1握捣烂 炒热布包熨脐,按法行之,一剂即愈。此乃仲师所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 散”是也。
调中疏导法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刘氏认为: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开肺 气的治法,朱丹溪谓为“肠痹”。叶天士于《临证指南》中立“肠痹”一门,遵丹溪治肠痹,必开肺 气,谓表里相应治法。亦《内经》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但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又为肺气宣通之必备条件也。
如治一肠梗阻,患者腹胀如鼓,大小便俱 闭,进食则呕逆而吐出。诊为肠痹,阴阳交阻,气机逆乱。肺与大肠相表里,治宜调中疏导,先 启皮气,后通地道。时在夏月,处方:陈香薷10克、苏叶15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5 克、白蔻4克、法夏6克、广皮6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苁蓉5 克、草决明15克。当天下午开始服药,初服呕出腐秽的食物残渣,继服一剂,幸纳而未吐,半夜 后汗出热退大小便俱通,泻满一瓷盆,患者酣然入睡,取消了手术决定。次日于香砂六君方中 用白参10克善后。 刘氏认为:粘连性肠梗阻,食入即吐,小便不通,大便闭结,属中医“关格”范畴。本例患者, 乃阴阳交阻,气机逆乱所致之证,方用陈香薷、苏叶、荆芥、防风开肺气以启皮毛;厚朴、砂仁行 气宽中和胃以宣痹;藿香、白蔻芳香化浊;法夏、广皮理气降逆;肉苁蓉、草决明温润肠道而通 便;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结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所谓“观发知受”, 表出则里和。此方寒温并用,“汗腺开则内窍泻”是也。健脾助化善其后者,以防其复发。
养脾宁肺法 程杏轩《医案初辑》云:“血证愈后,每多反复者,此由胃膜肺络损伤,须用法补之。订方用 白芨、鱼鳔、绵丝、烧炭等分,为丸服之,永不复发。” 刘氏对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人,常用此法治愈多例。并认为:本病常因劳累、受寒、情绪激动 而诱发,久病成损,不易根治。因经常咯血,血管更加脆弱,须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卷 二,补络补营原理,方能收到未雨绸缪之效。方中怀山、地黄,以养脾胃之阴;白芨、三七,止血 化瘀有宁肺之效;鱼鳔甘平,性最胶粘;绵丝血染成炭亦甚凝固,二味补络补营,得生地、三七则 不留瘀。此法具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之义(见唐容川《血证论》)。杨仁斋《直指方》云:“一切 血证,经久不愈,每每以肺胃药收功。”用之得法者,此语屡验不爽。
甘温除热法 刘氏认为:“阴虚则生内热”,“阳气者烦劳则张”,此内伤发热之原理。甘温之剂能益脾胃 之气,使阳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除。少气懒言,神疲体倦,长期低热,劳累 则甚,气虚下陷,倦怠嗜卧者宜补中益气汤;眼睑、唇、舌俱淡,失血后心慌心悸者宜归脾汤;易 感冒经常汗出发热者,宜玉屏风散。
如治刘某某,男,8岁,因饮食不节,屡伤脾胃,忽感外寒遂 发热咳嗽,医者用九味羌活汤,次用柴葛解肌汤,终用钩藤饮之类,其热不但不减,反继而增高, 咳喘愈甚,腹胀便溏,肌热灼手,口渴时时饮水而不能多,脉数无力,舌润无苔,眼珠青色,无闪 灼意。此证系内伤脾虚发热,断非外感。宜用甘温兼助消化之品,东垣曰:“甘温能除大热”,方 用参、芪,于气陷者宜之,此证喘咳气升,黄芪不中与也,尤在泾曰:“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 火自除。”即对此证而言也。宜师之,方用:西党参12克、白术5克、茯苓10克、黑干姜3克、炙 甘草5克、怀山15克、麦芽10克、生北山楂6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日服1剂。服药后,1 剂热定,3剂热退,效不更方,继服10剂,调理脾胃,兼助消化而痊愈。 刘氏认为:外感发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若内伤发热,多属脾胃虚弱,元气受伤,症见 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反复表散,则反而加重病情。东垣有甘温除热法,所谓“劳者温之,损者 益之”是也。至于中虚且寒,“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按法用之,效如桴鼓。
健脾升清法 本法常用于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刘氏认为:气阴两虚者不在少数。健脾以益气,所以 制其消,养阴以升清,所以治其渴。但使方而不使于方,必须因人制宜。
如治陈某某,女,48 岁。患糖尿病3年半,经江西医学院附属一医院住院诊治虽症状改善,但出院后血糖 259mg%,尿糖+++,并有高血压病史,血压22?2~27?8/12?5~16?3kPa。初诊:“三多一少”症 状明显,日渐消瘦,腹胀肠鸣,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属脾失健运,清不升浊不 降,治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予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 克、黄芪20克、粉葛12克、天花粉12克、藿香5克、砂仁3克、怀山18克、芡实12克、生北山楂 10克、麦芽10克、鸡内金3克。另木炭浇红淬水煎药。服药14剂后,血糖156mg%,尿糖微量, 腹胀肠鸣、大便溏稀有所改善。但全身骨节疼痛,手足发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仍弦细,治法 遵上,少佐附片以温经通络: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5克、附片3 克、薏苡仁15克、蚕砂12克、鸡血藤10克、炒桑枝15克、炙远志3克、枣仁5克、麦芽10克、鸡 内金3克。原方不去天花粉者,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此花粉、附片同用, 而并行不悖也。三诊又继进14剂,尿糖消失,血糖正常,血压时有增高,口已不渴。仍形寒,四 肢末梢冷感,眼底出血,呈飞蚊状,视物模糊,皮肤易出现疮疖,舌质淡红而苔润有白沫,脉弦 小,治以健脾、养肝,通络散血之剂:条参12克、白术10克、土茯苓15克、炙甘草5克、苍术5 克、晚蚕砂12克、夜明砂6克、蝉衣5克、白芍12克、附片3克、夜交藤15克、鸡血藤10克、杜 仲12克、五加皮5克、炒桑枝15克,20剂。服后四肢已温,视力恢复、身痛痊愈,予六君子汤加 黄芪、怀山药、生北山楂以善其后。3年复查,疗效巩固。 刘氏云:本例久患糖尿病,中西治疗未获满意疗效,初诊时“三多一少”症状虽然明显,但形 寒肢冷,腹胀肠鸣一派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之象,此所谓“始传热中,末传寒中”,根据机能减退 情况,予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更以木炭烧红淬水煎药,使其肠内增加活性炭吸收作用,促使 药物直达病所。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故善后六君子汤加黄芪、怀山、 生北山楂,仍是健脾胃致津液,以根治其受病之源。
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哮喘,刘氏认为:哮喘为常见病之难治证,前人有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 开,治肾宜纳的经验。哮喘多伴痰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五液之主,痰为病之 因,亦为病之果,识病之机,索其病本而治之,则不中不远矣。
刘氏用此法治易某某,男,49岁。 素无哮喘病史,1991年7月因感冒诱发哮喘,住院治疗4个月,服消炎抗菌药及麻黄素、氨茶 碱及中药苏陈九宝、定喘白果汤,止而复发,上午稍轻,下午加重,晚上更甚。哮喘发作时,语言 不能出声,喉中痰鸣,两肩上抬,汗出形寒。初诊:除上述病症外,食纳甚少,因发作夜剧影响睡 眠,口虽干,喜热饮,大便带结而夜尿多,手有冷感,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而润,脉弦小。此 属肺气不肃,肾气不纳,脾失健运而升降失调,治宜润肺、健脾、温肾,以复其升降之常。方用: 明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法夏5克、广皮5克、炙远志3克、杏仁10 克、冬花6克、怀山15克、白芍12克、附片5克、杜仲12克、补骨脂3克、肉苁蓉12克。连服7 剂,喘平汗减,四肢转温,眠食安而夜尿减。复诊,察其形虽肥而气不足,哮喘虽平而动则有汗, 且易感冒。原方附片减为3克,加北黄芪15克,继服14剂,汗止而语言清亮。再拟参须30 克、蛤蚧(酥炙)1对,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每服1丸,日夜4次,以巩固疗效。 刘氏云:本例形肥气弱,外强中干,因连续感冒诱发哮喘,医见其形盛,屡用宣表治肺之剂, 致汗多肢冷,而病转增。今改用真武合六君温中以暖下,辅以杏仁、冬花、远志润肺以祛痰,怀 山、肉苁蓉、杜仲、补骨脂补肾以纳气,用整体调节以改善局部,不治哮喘而哮喘自平。善后用 参须蛤蚧丸者,肺肾同治以固其本也。
健脾利湿法 刘氏认为:脾主湿而恶湿,脾虚气弱则湿聚,凝于内则为痰为饮,泛于外则为肿为胀。痰与 水同源而异流,其因虽有内外之不同,而其病机则脾肺肾三脏相关最为密切,故张景岳说:“水 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湿是治水的 主要环节,也是开门洁府的关键所在。本法常用于水肿之证,刘氏认为本病与脾肺肾相关,理 脾为正治之法,因脾主运化,重用白术或苍术,“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故先以六君子加北 黄芪、晚蚕砂、苡米、怀山、麦芽、鸡内金健脾益气以安其中土,中土安则水自有出路。而久病伤 阴,终以益气养阴,育阴利尿为治,使湿去而阴不伤,邪去而正气复。
健脾平肝法 刘氏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木郁则达之”。然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气 下陷固病,脾气不运亦病,“当先实脾”,见在机先。肝脾不和,抑郁不舒,郁于上则胸胁隐痛,宜 魏氏一贯煎(治在肝胃),郁于下则小腹坠胀,宜逍遥散(治在肝脾),低热不退者,叶天士加桑 叶、丹皮。中气虚弱,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交阻,引动肝风,则头晕眼 花,房屋旋转等症发作。治以健脾助化,平肝熄风,则眩晕停而呕吐自止,善后以六君健脾,天 麻以熄风,黄芪以舒肝用,白芍以敛肝体而疗效巩固。
健脾化痰法 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刘氏认为:脾失健运,肝风内动,出现头重头晕目眩欲倒,恶心作 呕,类似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又称内耳眩晕症)。东垣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化 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风无湿不恋,痰无湿不生,健脾以治痰湿之源,因而这三味是主药。
如治肖某某,女,17岁,住南县机械厂。1年前开始发作头痛、眩晕,经常昏倒,头晕甚时,伴见 呕吐,病情逐渐加重。后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摄片检查(照片号165890),报告为:“右耳内听 道扩大,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疑脑肿瘤”。经西医降颅压治疗,头痛稍减,呕吐止,但反复发 作,遂来我院。初诊:头晕,行动失去平衡,常欲仆地,晕甚时不能睁眼,躺倒则舒;纳差,精神疲 乏,眼睑浮肿,口不干,小便多,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弦小带滑。此乃脾胃失其健 运,肝风挟痰,上扰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方拟半夏白术天 麻汤加减:明党参12克、丹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天麻10克、法夏6克、 广皮5克、白芍12克、珍珠母20克、钩藤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代赭石15克、天葵 子10克。另以锈铁烧红淬水兑药。复诊:服上方14剂,头痛眩晕减轻,眼睑浮肿已消,步履平 衡。但仍纳差,食后腹胀,大便见溏,舌质淡红,苔润白,脉弦小。上方去代赭石、女贞子、旱莲 草,加麦芽10克、荜澄茄5克、砂仁5克、鸡内金5克,继服14剂,健脾以助化。三诊:眩晕已 止,头痛未发,纳食增进,口不干,二便如常,舌脉正常,仍以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加白芍、珍珠 母,平肝熄风以善其后,1年后反映,疗效巩固。 刘氏认为:本病乃脾虚失其健运,痰浊内生,肝气挟痰上扰清空,致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 出现眩晕,经常跌仆、呕吐。治宜六君子汤健脾化痰,珍珠母、白芍、代赭石、锈铁平肝降逆,女 贞子、旱莲草养肝肾之阴。用药得当,收效甚速,效不更方,故仍用此方加减善后。
健脾利水法 刘氏曾用此法治疗一例“颅咽管瘤”。刘氏认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素问·五脏生成篇》),又“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 论》),“上病下取”已有治则。特别是健脾胃以利转输,边补边脱,此不治之治也。
如治易某某, 女,8岁,住醴陵瓷厂。1981年初,开始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同年8月份突现头痛、剧烈呕吐, 经当地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即止。后经广州医学院神经科检查“心电图异常,T波改变”,又 转上海华山医院CT扫描,诊断为“颅咽管瘤”,建议手术。开颅后,因肿瘤不能摘除,行抽水 术,保留金属管于颅内,建议如发现颅压增高,随时来沪行抽水术。家长负担不起,遂来我院中 医治疗。初诊:偶发头痛,手术部突出坚硬,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叫喊心胸不适,精神疲乏, 偶见神志不清,乱摔东西,甚则打其父母。纳差,大便溏,日1~2次,睡眠不好,口不干,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滑。此系脾失健运,水停心下,水气乘心则见心忡,脑内瘀阻,则神志不 清。治宜健脾利水,养心安神,佐以活血化瘀,方拟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土茯苓15克、白 术6克、党参6克、炙甘草4克、怀山15克、丹参15克、炙远志3克、枣仁10克、琥珀3克(研 冲兑)、白芍12克、灵脂8克、蒲黄8克、建菖蒲3克、鸡内金3克、麦芽8克。复诊:进上方10 剂,头痛缓解,心痛、心忡、心胸不适等症状明显减轻,神志清楚,纳食增进,但仍烦躁,睡眠不 安,脉舌同前,仍以上方加龙齿15克(先煎)、柏子霜5克镇以安神。三诊:上方再进20剂,头 痛减轻,发作间隙延长,每夜能睡10小时。但患儿两腿无力,烦躁,腰酸,不愿活动,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小,仍以健脾利水,养心安神佐以强筋壮骨之品,仍上方去琥珀、蒲黄,加杜仲、巴戟 天、牛膝,坚持服1个月,小儿腿已有力,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给以养心安神,调理脾胃而收 功。迄今已两年,情况良好,服中药后,未行过抽水术,上海复查,原医者叹为奇迹。刘氏认为 本病由脾肾虚弱,水饮内停于心下,则心中抑郁不宁,时而烦躁,时而神志不清,水泛高位,脑内 瘀阻,间歇性头痛头昏,治以健脾利水,养心安神,未斤斤于治颅咽管瘤,通过整体疗法,改善了 局部病变。
健脾解表法 刘氏认为:辨病必须辨证,辨证必须了解其人素质,或云“解表无必要健脾”,此乃就一般而 言。如病久脾虚,非健脾则无以为发表之地,此仲景用桂枝汤啜热粥即其义也。况屡表而寒不 解,屡清而眼尚红,岂不考虑“始传热中,末传寒中”之变乎?
龙某某,男,56岁,住长沙市。据述2个月前往返于滨湖水灾区,患上当时流行的“红眼 病”,经西医院眼科治疗,抗病毒、滴眼药,虽获好转,但未根治,近两周以来因劳累受寒,病复发 而加重,仍用前法治疗效不明显。因请中医面诊,诉头重恶寒,四肢倦困,两眼结膜暗红成片, 翼状胬肉侵及角膜,沙涩难开,无眵泪冷,眼胞不肿不红,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而胖,苔 薄白,脉弦小。据脉证分析,此属“寒沙眼”,所谓“眼疾无表不发”是也。方用明党参12克、苏 叶10克、荆芥穗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藿香6克、晚蚕砂12克、夜明砂6克、白蔻3克、 蒺藜10克、蝉蜕5克,每日1剂连续5剂。 复诊:身得微汗而全体舒松,头如脱帽,两眼结膜潮红及翼状胬肉已消失90%。症见舌苔 白腻,纳化不佳,易方以六君子汤加苍术、藿香、白蔻、夜明砂、晚蚕砂、鸡金、麦芽,10剂。眼结 膜黑白分明,愈后未复发。 辨病必须辨证,辨证必须了解其人素质,得以审证求因。本例形肥多湿,往来于蒙蒙细雨 中,内湿易招外湿,兼之表寒郁遏,邪走空窍,治以辛温解表,淡渗利湿,全身微汗不使如水淋 漓,则寒去湿也去,此“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观于此,“火郁则发之”,切不可见热投凉, 此案是从整体以改善局部。
健脾益气法 “眼胞下垂”,《诸病源候论》称“睢目”,《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刘氏认为:目为肝窍,目得 血而能视,眼胞属脾胃,开合在于气机。患者展眼不开,易于疲劳,以肝为罢极之本,脾为肌肉 之主,气至则力张,而开合自如矣。但用药使其由量变到质变,不可邀功旦夕。常用方:党参 18克、白术10克、土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30克、当归6克、广皮5克、升麻3克、桔梗5 克、苍术15克、晚蚕砂12克、水蛭5克、肉桂1克。煎服。每日1剂。本证北黄芪有用至60 克,苍术用至20克而收效者,此方加减治长沙吴某某、津市钟某某均获捷效。
益气通络法 刘氏认为:“建中央以运四旁”在于气,“培后天以养先天”在于精。中气一壮,百脉贯通,气 行则麻木自已,养正则滞着自除,故立益气通络法。刘氏用此法治疗产后面神经麻痹,疗效甚 捷。刘氏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中医“中风”范畴,即《金匮要略》所云:“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 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之证。曾治1例产后气血两虚、营 卫失调者,因出血、流汗过多,腠里空虚,抵抗力弱,风邪乘虚而入,损伤络脉,以致面瘫口歪,眼 闭合不全,麻木不仁,口水不收。治宜益气健脾,疏风通络。方用黄芪四君健脾以益其气;归 芍、二至养阴以活其血;三五七散(怀山药、枣皮、附片)摄纳肾阳以固其根本;全蝎、蜈蚣疏风通 络以治其标。《医学衰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 皆能开之。”外用蓖麻30克,研细,鳝鱼血调敷患侧面部,服药14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以六 君子汤合三五七散而收功。此诸药相配,以扶正为主,培后天以养先天,所谓“滋苗者必溉其 根”是也。
温阳通痹法 刘氏认为“阳虚则生外寒”,寒则凝泣而血行受阻。且“阳气不足则身冷”,形寒麻木即其表 现也。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末),温其中而阳自通,畅其流则络自活。《内经》云:“冬,善 病痹厥”,应参与考虑。刘氏用此法治愈雷诺氏病。
胡某某,女,30岁,四肢末梢如针刺感,晨 起发红,旋即发凉,肢端苍白疼痛麻木,手指僵硬,右足比左足为剧,桡动脉扪不到,下冷水受风 寒痛更甚,经西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用谷维素、地巴唑、烟酸等治疗已6个月,无进展。 1972年10月,步履困难,用车就诊我院。初诊:面色无华,四肢末端青紫,冷感麻木,血压 13?9/8?3kPa。口不渴,因痛晚上睡眠少,食纳可,月经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紫,苔薄白而润,脉 弦细。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络阻。治宜健脾助运以温阳,活血化瘀以通络。处方:北黄 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附片5克、炙甘草3克、桂尖5克、鸡血藤10克、鹿 角霜10克、水蛭3克、地鳖虫10克、炒桑枝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15剂后,肢端青紫 转红活,刺痛麻木均减,能步行五里就诊。复诊:晚上双腿(腓肠部)转筋。原方白芍加至15 克、附片加至9克,加怀山15克、枣皮6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继服20剂,病愈而上班工 作。1973年7月患者又来就诊,自述双大腿在夏天烧灼痛,皮肤表面作麻,肢端仍见青紫厥 冷,受凉则烧灼更明显。口微渴,大便干,小便黄,睡眠差,食纳少,舌质红,无苔垢,脉弦小带 涩。病人问此病去冬寒,今夏热何故。此因去冬“阳虚则生外寒”,今夏“阴虚则生内热”。病不 同,治法当异,此宜滋阴潜阳,活血通络。炙龟板15克、炙鳖甲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丹 参12克、制首乌15克、鸡血藤10克、牛膝10克、骨碎补10克。连服10剂,双下肢灼热感消 退,痛未除,原方加黄芪12克,防己10克,再服7剂,良愈。后未复发,随访10年疗效巩固。 肢端青紫症,从形象上反映络阻血瘀,肢端厥冷,但在同一患者身上,因不同时令,出现“阳 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用健脾助运,温阳通络法而治愈。“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用滋阴潜阳、 活血通络法治愈。前后临床表现不同,治法亦因之而异,可见中医治病,是因人、因时、因证制 宜的,更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温肾健脾法 刘河间治“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双足废而不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麻木), 声音不出者,主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喑痱证》),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 何也”?刘完素认为:“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反 而绝其已衰之阴气也”(《原病式·火气为病·火类》)。
刘氏据此用温肾健脾法,曾治疗1例中风 后遗症。患者平素有头晕眼花,上重下轻,行步不稳的感觉。于1985年夏季,突然卒倒,人事 不知,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诊为“脑血栓形成”,邀刘氏往诊。初诊:颜面潮红,昏沉失语,便 尿遗失。右侧偏瘫,扪其两足冰冷,知为上盛下虚,此河间所谓“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双足废 而不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声音不出者,主地黄饮子”,宜上病下取法,乃按法 加减:制首乌、白芍、丹参、炙远志、建菖蒲、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牛膝、附片、麦芽、鸡内金,锈 铁烧红入黄连淬水兑药。外用艾叶、附片煎汤洗足,每晚1次。服药两个月后能下床活动,并 坚持锻炼,逐渐恢复正常,以六君子汤加黄芪、丹参收功。 刘氏认为:此即《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之证。双 下肢冷,两尺脉空虚,乃肾气厥逆之证。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素 问·奇病论》)乃胎压肾气不至,此证乃肾气上逆,至而壅塞,故麻木短缩而舌喑。地黄饮子为治 此证之专方。恐其凝滞,故用首乌代地黄;嫌其酸敛,乃以白芍代山萸;防其滋腻,乃用黄连代 麦冬、石斛。肾气一复,即从后天着眼,以脾司运化主四肢也。
健脾补督法 刘氏认为:人体损伤,轻微者常自然修复,超过了自然疗能的界限,就必须人为地调节、整 理、补充。治损的原则莫如《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治五脏如此,使全身修复亦莫不皆然。
刘氏曾 用此法治1例患脊柱骨摔伤者,病已2年,治无进展,颈顶僵硬,头不能竖起,坐倚墙壁,步履困 难,需人搀扶,前俯后仰,失去平衡,面色苍白,神态悲观,诉腰脊痛,肢倦麻冷,懒于言动,眠食 俱差,大便量少,舌质淡红而润,脉弦小无力。刘氏认为此属“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损伤奇经, 非常法可治,宜健脾胃以资化源,补督脉而营筋骨。给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鹿筋、怀山、 山萸肉、附片、丹参、黄芪、当归、白芍、杜仲、续断、狗脊、麦芽、鸡内金,每日1剂,煎3次,温服。 另用单方猪脊髓、鹿筋、红枣、桂圆蒸汤间服,并嘱其矫正姿势的锻炼,此方加减103剂而愈。 刘氏认为脊柱摔伤,原用局部疗法,病无进展反呈肌肉萎缩,患者及父母失掉治愈信心。 因改诊中医用全身疗法,结合血肉有情的食疗,并坚持功能锻炼,给以精神鼓舞,帮助其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不到半年达到恢复正常,并已走上工作岗位。
健脾温肾变法 刘氏认为:脾虚则湿聚,肾虚则水泛。湿聚水泛是相互影响的,故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及 肾阳,真武汤温肾阳以及脾阳,此脾肾相关之正治法也。其如兼气虚下陷,湿热瘀阻,必须标本 兼治,但仍以治本为主,此变法也。
刘氏治1例尿毒症患者,神志尚清,语言低微,呼吸急促,面 浮肿,色白光白,口呼氨气,食入即吐,口干不欲饮,头晕心悸,大便溏薄,日三次,小便极少,日夜 300~400毫升,舌质淡胖,苔白腻而滑,脉弦缓。辨为脾肾两虚,脾气不升,浊阴不降,肾机减退 则三焦气化失常,治从健脾温肾,益气养阴疏通三焦。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 炙甘草、北黄芪、桔梗、法夏、广皮、白芍、白茅根、腊瓜、杜仲、五加皮、女贞子、旱莲草、鸡内金、 砂仁。连服上方13剂,恶心止,大便成形。此方加减服50余剂后,病已明显好转,仍以六君子 汤加黄芪、玉米须善后。 刘氏认为“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此病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关键在脾。由于久病 脾气下陷,清阳不升,故在上见呼吸急促、心慌;浊阴不降,而在下产生小便量少,大便溏薄。其 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桔梗“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参、术、苓、 草健脾扶中,脾气健运,则浊阴下行;白茅根、苡米利水化湿而不伤阴。如此一升一降,则气化 得行,小便自通,湿浊乃化;杜仲、附片、女贞、旱莲,肾阴阳双补,“以平为期”,故病情迅速好转, 而以健脾助化收功。
温中回阳法 刘氏认为:中宫虚寒,上呕下泻,肢冷嗜卧,渴喜热饮,甚至脱水转筋(目陷声嘶乃脱水之 征)。在温中回阳的同时,宜救津液之失。亦有冷积带下,治宜开冰解冻者,乃变回阳为通阳, 法变而方不变也。如治1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时腰腹坠胀作痛,肢冷便溏,证属脾肾虚寒,长期 吃白胡椒,符合中医远隔脏器的刺激疗法,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王太仆所谓“病寒而甚,热 之不热是无火也”。胡椒辛热而散,只能暂开阴结,不能固护元阳,常服反有耗阴损目之嫌,故 患者视力模糊。改用附子理中汤以温煦脾肾之阳,善后方用苍术者,雷?云:“苍术治目盲,燥 脾去湿宜用”。其实本品敛脾精,止带浊,使水谷之精华上注,故明目。通过整体疗法,改善了 局部症状。
补气统血法 刘氏认为:发斑分虚实二类:实证发病急,伴有高热,多为血热发斑与毒热发斑,宜犀角地 黄及化斑汤之类加减;虚证低热或中热,《东医宝鉴》称为“内伤发斑”,如阴虚血热型,宜三甲复 脉汤,脾气虚弱型,宜归脾汤补气以统血。
如刘氏用此法治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张某某, 男,7个月。低热不退,皮肤(尤以双下肢为甚)有出血点,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血象检查:血 色素7?5克%,白细胞4000/mm 3 ,血小板4万/mm 3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诊我院。 初诊:患儿面色苍白,神疲气乏,四肢无力,食减嗜睡,眼睑、唇、舌俱淡,双下肢散布陈旧和新鲜 的出血斑点甚多,上部少见,指纹淡滞。此属脾虚气弱,不能统血的虚斑,治宜补气统血。方用 归脾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5克、茯苓6克、炙甘草5克、怀山12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 克、大枣5枚、鹿角霜5克、当归5克、黄精10克、鸡血藤5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复诊:服 上方10剂,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复查:血小板增至8?4万/mm 3 ,未见新的出血斑点。原方去 黄精,加熟地10克、枸杞6克、制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6克。三诊:继进15剂,再查 血象:血色素12克%,白细胞6500/mm 3 ,血小板12?5万/mm 3 ,出血斑点消失,精神活跃,眠食 正常。3个月后复查,疗效巩固。刘氏认为:本例在哺乳期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无热 象,内不烦躁,据症征分析自非血热妄行。神疲、嗜睡、唇舌俱淡,证属祖国医学所指的“虚斑”, 系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显于皮肤所致。“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应 注意脾为后天之本,用归脾汤加减以补气统血,坚持此方加减25剂获效。
补气升阳法 刘氏认为:劳倦伤脾,脾气既弱,则健运之力不行,生化之功能失职,而嗜卧疲乏所由生焉, 法当补其脾。脾气既旺,则脏腑清阳之气升举,气虚下陷之疾愈矣。治宜补其中,益其气。此 法常用于脘腹胀坠,内脏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出,久泻久痢,久崩久漏,陷者举之,均宜补中 益气汤加减,宜重用黄芪。刘潜江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邹润安极赏之。
刘 氏曾治1例久患淋病,体劳即发,过用凉泄渗利之品,遂至缠绵不愈,溺时不痛苦,惟浊汁淋漓, 前后二阴坠胀,精神萎靡,头昏眼花,不渴,尿清,脉浮软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润。此系慢性淋 病。其治疗与急性淋病不同,宜反其道而行之。方用:北芪头30克,白蜜30克(蒸兑)作汤服 5剂,二阴坠胀感消失,小便舒畅,淋漓已止。 刘氏认为:《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本例系体劳患者,“劳伤肾气而 生热成淋”,特点是“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医用苦寒泻热,淡渗通淋,热 未去而中气已伤,故用《兰台轨范》玉屑散:黄芪以补中升陷,白蜜以滑窍通淋,肾虚是其根本, 乃以益肾药收功。
益气养阴法 刘氏认为:元气郁则易于下陷,津液少则便尿滞涩,此尿路结石形成之机理也。故举陷达 表以升其清,则气不郁,养阴利尿以降其浊,则结痛除,与运动以排石,喝水以冲击,理同而法异 也。
如治安某某,男,40岁。左侧腰部隐痛已1年余,常稍劳累及受寒则诱发,呈阵发性绞痛, 每至难以忍受,辄用杜冷丁以图缓解一时,曾住某部队医院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中段结 石”,治疗月余无变化,就诊我院。初诊: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剧痛时尿检:红细胞(0~4),血压 偏高,肾区叩击痛明显。舌质红,苔薄黄带干,脉弦数。此系阴虚有热,治宜益气养阴、通络化 石,方拟:北黄芪15克、桔梗15克、条参15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天花粉12克、金钱草30 克、六一散12克、火硝3克(胶囊装吞)、桃胶30克(如无此品以阿胶15克代)、鸡内金5克。复 诊:服上方7剂,尿量增多,排出如绿豆、芝麻大小之白色结石若干枚,疼痛霍然而解。但患者 仍感觉排尿有灼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仍数。上方加海金砂12克、鸡眼草(人字草)30 克,继续服14剂,灼热止,腰痛未再发作。后经三次X线摄片检查,结石已消失。刘氏认为: 《诸病源候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 成淋……”。此病例乃阴虚热乘,症见口渴尿赤,舌红苔燥,属气液两虚,在清热利湿的同时,必 须兼顾气液,以滋水之化源。火硝“性上升能解散阴中之郁热”,《本草纲目》谓“能化七十二种 石”。本病服药前X光显影见结石如花生米大,而服药后排下石粒仅芝麻大,说明方中火硝确 有化石之功,足见前人经验之可贵。
益气托毒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 实,临时暂用攻方”。刘氏指出内科辨证,外科亦须辨证。清热解毒,多见于始传;益气托毒,多 见于末传,可谓点出了此法之真谛。
如刘氏用本法治1例乳癌患者,右乳房肿块,疼痛溃烂,五 个溃口,化脓流黄水,反复发作不愈,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小。刘氏认为此忧思气结,肝气郁而不舒,热毒内蕴,久而不化,则溃烂流水,治宜养胃疏肝,清 血解毒,化瘀通络,托毒外出。方用:生黄芪、金银花、甘草、郁金、白芷、土贝母、土茯苓、法夏、 广皮、紫荆皮、赤芍、丹皮丝、瓜络、麦芽,20剂,并外用九一丹去腐引脓。经本方加减80余剂, 病灶消失。刘氏云:乳癌出于《丹溪心法》,又名石榴翻花发、乳栗,多见于中年妇女,多由情志 郁结,肝失条达,胃热壅滞而成。蕴热不化,则渐溃烂,溃如岩穴,形似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 治此始宜清热凉血。方中黄芪治久败疮,祛腐生新,托毒外出;金银花、甘草、土茯苓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清热凉血;终用滋阴养血(久败疮伤阴伤血)。此病妙在外用九一丹。九一丹即:红 升丹3克(陈久者良),熟石膏27克,收口时加珍珠3克,共研极细,过120目筛,外用,祛腐生 新拔毒外出,故见良效,此为内外兼治而获成功。
治疗内科疑难急症注重整体动态平衡和病机发展趋势 刘氏认为治内科急症不难,治疑难急症较难。疑难急症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内科急 症,要体现“内外环境恒动的整体观”。在治疗上要突出一个“人”字,即治病必须治人,这样才 能挽狂澜于即倒,体现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急症的特色。 1?整体认识,注意人体动态平衡 对内科疑难急症,中西医各有不同的观点。刘氏认为“内科疑难急症的发生、发展,不是孤 立、单一的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反映,而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多模式的全部相互作用的集 中表现”。鉴于此,刘氏强调:“对内科疑难急症的治疗,不应只见局部而忽视整体,只见现象而 不究本质。应从整体认识,注意人体的动态平衡,才能避免治而不治,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
如刘氏治疗“关格”一案,颇有启迪。 谭某某,男,55岁。阑尾炎切除术后3个月便闭,腹胀,呕吐渐重而住入湖南某医院,会诊 诊断为“阑尾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采取保守疗法10余天,因大小便不通停止进食,以输 液维持,日夜腹胀,用胃管反复抽液,石蜡油灌肠,大便仍不通。医用甘遂粉3克调糊从口腔灌 入,少顷即全部吐出,并呕出胆汁。故插着吸管,车载而来求诊。时发热,微恶寒,无汗,口不 渴,腹胀,大小便不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黄白而腻,脉浮弦滑,诊为“关格”。刘氏认为:此 因阴阳交阻,气机逆乱所致。宜治病治人,从整体改善局部。宣肺气、启皮毛、化湿阻、通地道。 处方:西洋参6克、苏叶15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5克、白蔻仁4克、法夏6克、广皮6 克、厚朴5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30克、砂仁3克、肉苁蓉15克、草决明15克,4剂。每日1 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另方:番泻叶12克、沉香2克、荜澄茄2克。共研细末,胶囊装(每 粒含0?5克)。第1天3次,每次2粒。第2天3次,每次3粒。服汤药2剂,胶囊15粒后,大 便先行,小便随利,诸证顿除。予以健脾助化之剂善后。 治此例疑难急症,非常法之所宜,故上、下求通而病反剧,此知常而不知变也。刘氏据肺与 大肠相表里,紧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内外,《金匮要略》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 气乃散”。故以西洋参养阴益气,苏叶宣肺气,荆防启皮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厚朴、砂仁行 气宽中,藿香、白蔻芳香化浊,法夏、广皮降逆止呕,以和升降之枢;肉苁蓉、草决明温润肠道;重 用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结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妙在配以番泻叶、沉香、 荜澄茄研末装胶囊内服,既可使药物不刺激胃壁,又可直达病所温通沉痼之积结,诚如刘氏所 言:“治急症,特别疑难急症,须从整体认识,若为局部现象所惑,不注意人体的动态平衡,见病 治病,必然有失,惟见病而推其所以然,不为现象所惑,则事半而功倍。” 2?察临界证,掌握病机发展趋势 如果说真正的急症应是抢救“三衰”(急性循环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 衰竭),这实际是包括在多发病、常见病的范围之内,按“履霜坚冰至”的道理,绝不可能脱离其 它疾病而出现“三衰”。所以刘氏主张中医急症不仅要抢救危重病人,更要研究出退高热、止 血、止痛、平喘、解痉、抗惊厥、开闭、救脱等防患于未然的高效手段,从而早期控制“三衰”。故 对急症的诊疗,特别是疑难急症的治疗,刘氏的又一个突出的学术观点是“察临界证,掌握病机 发展趋势”,这其实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在急症诊疗中的灵活运用。如晚 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呕血是一种紧急证候,但刘氏认为:“如果摸索出 大呕血的前沿状态和临界证,采取预防措施,出血是可以避免的。”它的“前沿状态”是什么?刘 氏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总结出:①有一定的信息量,但不足以确诊为何种证,如内在的食道静脉 曲张,必然会有外在的腹壁静脉曲张;②若再出现佐证信息,症即形成,如患者近日多吃辛辣刺 激之品,或情绪激动或感冒发热;③有病情的动态变化,如胃脘灼热、烦躁不安;④与边缘证有 交叉关系,如腹胀更甚,舌下静脉怒张等。这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沿预兆。孙子云:“知 彼知己,百战不殆”。抓住了肝硬化腹水大呕血的前沿状态,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抢 救措施。刘氏的经验,是马上采取利尿消胀的“釜底抽薪”措施,则疏导得宜,堤防可固。如已 出现脉细数(是血离经而心力弱的反映),其人愠愠欲吐,则食道静脉已经破裂,血液流入胃中, 胃满则倾囊而作呕吐,约在500~1000毫升左右,因为血在胃中逗留,吐出是黑色凝块。急救 时可藉注射葡萄糖的针头抢住输液、输血的血管,避免血出过多。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