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

个人日记

 蔡锷——护国军魂铸春秋 
 

  梁启超一生桃李满天下,文才武将者不乏其人,如果说最能文的是徐志摩,那么最能武的当属蔡锷。遗憾的是,这两人都在35岁之前早早离世。蔡锷被誉为“士官三杰”之一,当年之所以能够留学东瀛,完全得益于袁世凯的倾囊相赠。应该说,袁世凯对蔡锷是有恩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年仅29岁的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首任都督,手握重兵,权倾朝野。袁世凯窃取帝位后,担心这么有权力的人万一哪天想不开反了自己怎么办?还是放到身边安全一点,于是调蔡锷进京,明升暗降,封其为“昭威将军”,派出盯梢严密监督蔡锷行动。在那段日子里,八大胡同成了蔡锷唯一的依托。也就是这个时候,33岁的一流男人蔡锷与17岁的二流妓女小凤仙竟然一见钟情了,也许蔡锷的初衷并非如此,但他确实最终动情了。据有关资料记载,两人夜夜春宵,数天不下床,还被蔡锷的发妻潘慧英抓了现行,这些都是当时北京城最最热门的话题,就连心机甚深的袁世凯也对他放松了警惕。在小凤仙和蒋百里等人的掩护下,蔡锷神绕道天津,辗转日本,最后潜回云南,然后不顾自己疾病缠身,迅速投入到反袁护国战争的第一线。护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年仅33岁的蔡锷却因为久病不治而永远离开了人世间。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小凤仙的挽联说尽了这位护国英雄的一生。同时,小凤仙在哀叹蔡锷英年早逝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像红拂女心属李靖一样早已钟情于蔡锷。也许是蔡锷的形象实在太好了,他的青楼经历似乎特别能给人以创作灵感。他与小凤仙的风流韵事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常演常新。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是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的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刀子磨的太快,用起来顺手,但也容易折断。才高不寿也许是对纳兰性德最好的安慰。《红楼梦》问世以后,有人“考证”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真相到底怎么样,后人无从知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纳兰性德是当之无愧的“满洲第一才子”,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二甲第一名,随即被康熙钦点为御前侍卫。值得注意的是,国人认识纳兰性德主要还是他在诗文领域的贡献,《中国文学史》将他列为清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其所作《出榆关》被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全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年仅30岁。好友曹寅为了悼念他,写下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的诗句。由此不难看出,老百姓对纳兰性德的受欢迎程度。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纳兰性德是不幸的,他很年轻就因病辞世了,让他原本可能更加辉煌的文学之路在30岁就戛然而止。纳兰性德又是幸运的,他的英年早逝让后人对他无比的思念。

 
七、雪莱——不许人间见白头


  天妒英才,不仅仅是中国历史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比如说,地球人都知道的荷兰艺术大师梵高和以及英国作家中的勃朗特三姐妹。当然,还有壮年而逝的雪莱。在英国文学史上,雪莱是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马克思谈到英国诗人雪莱和拜伦时,就曾经感叹雪莱的英年早逝。虽然他仅仅活了30岁,但留下了他美丽的诗歌。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1822年7月8日,雪莱驾船去一个叫里窝那的地方看望朋友,他当晚没有成功回到家里。直到10天之后,家人才发现他的尸体,秃鹫已经将他的肌肉撕离骨架了。拜伦为雪莱举行了火葬仪式,雪莱的一个朋友不顾一切的冲进火里,把他的心脏拾了起来,后来,雪莱的妻子将这颗心脏安葬在了济慈的坟墓旁。

      最近很火的一段话:我们都想要牵了手就能结婚的爱情, 却活在一个煮成熟饭也不一定有结果的年代。 对一个男人来说,最无能为力的事儿就是“在最没有物质能力的年纪,碰见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遗憾的莫过于“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等不起的人。
 

 


文章评论

*风*

生如夏花。听你的!子路。

幽篁听琴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飘落。生不逢时,也有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