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国防路
个人日记
从烟台到青岛有一条204国道,称为一级公路,路面宽阔四车道,平整舒适的沥青路面,与高速公路的唯一区别是两侧不封闭。这条204国道我从地图上粗略的一看,它是沿着海边横穿山东和江苏两省,一直到达长江边为止。前几年走车也收费,费用比高速路低一些。大概从前年才不收了,据说是收得费用已经还完了当年建造该路的银行贷款,沿途几处收费站也拆除了,行车明显畅通了许多。204国道大概是90年左右才修成通车的。90年之前在烟青之间有一条老的“国防路”,沙石路面,车子开快了后面尘土飞扬,烟尘滚滚,从现代环保的理念来看,这无疑是一条长长的烟尘污染源。那个年代,烟青之间只有一条铁路和这条“国防路”相互联接,我们在烟青之 间坐汽车往返都走这条路,中途经过高疃,栖霞县城,杨础,松山,莱阳等地。
自从204一级路通车以后,我们从烟台到青岛就再也没有走这条免费的“老国防路”了,它也似乎被人们渐渐忘记了。
昨天从青岛(莱西)返回烟台,开车走到莱阳时突发一念:已经有20多年没有走“老国防路”了,这次走一次,看看沿途有何变化,于是方向盘一转拐了上去。
一上“老国防路”立马眼前一亮,过去那条又窄且弯弯曲曲的沙土路不见了,变成了象204国道几乎完全一样的柏油路,显然那条烟尘滚滚的沙土路国家又重新进行了改造,这也是山东省实施的“蓝天碧水”工程其中的一个项目吧。
车子到达栖霞近郊,放眼东眺,留在记忆中原来栖霞那些低矮的小平房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也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和高层住宅,大楼上高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强烈的日光,令人眼花目炫;一条条鲜花族拥的笔直的马路纵横交叉着,马路上也是红绿灯闪烁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改革开放的国策真是一味良药,迅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真可谓日新月异!
令我惊奇的是,在栖霞的北部赫然出现了一大片湖水,碧蓝的湖水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看到公路指示牌上写着“长春湖”三个大字。在过去的记忆中根本没有这么一个湖啊,难道这里的地壳发生过大的迁移,又造出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湖泊吗?这显然是一句玩笑了。环顾四周发现在与湖相连的向南边遥遥延伸的一条河流上出现了一座高高的大坝,哦,明白了,栖霞人民在雨季用这座人造大坝拦截了从山上流下的雨水,汇集而成眼前这座美丽的长春湖。
在长春湖的三面矗立着几座形似“馍头”状的山峰,山势不算陡峭,山上绿树成阴,郁郁葱葱,她的形状倒映在碧蓝的湖水中,使得湖水看上去显得更加深遂莫测。那天秋高气爽,微风拂面,湖水平静的象一块巨大的镜面,甚至连细微的涟漪都没有。山在水中,水绕山转,山水相连浑然一体!
岸边用木板修建成几座小码头,若干艘游船停在那里,湖中有人在划船。长春湖成了栖霞一个旅游的景点,节假日人们有了一个放松心情观赏大自然的好去处了。一个地方只要有了水,各种植物均会生机勃发,茁壮茂盛,万物都会显得富有灵气。看《动物世界》知道,非洲大草原上百万只角马和班马的大迁徙构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深究这种大迁徙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季节性的降雨;也可以说,庞大的排山倒海似的非洲动物群是追随着“雨水”的脚步在不停地移动着。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时,就听老师讲过,栖霞县地盘上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的真名不详,只知道他姓牟,人送外号“牟二黑子”。他家有良田万顷,多的就连自家账房先生都难以准确知晓,周围方园几百里的农民都是他家的佃农。牟家家有万贯资产,其庄园建得也相当宏大和华丽,其建筑规模在中国北方庄园排名中也一定名列前矛。“牟二黑子”剥削劳动人民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其中借粮时用小斗,收租时用大斗,就这一招就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了......
传说清朝年间某一日,有一个乞丐走到牟氏庄园来讨饭,庄园的伙计看他衣衫褴缕,篷头垢面就赶他走,乞丐看到这家如此富足又这般吝啬,自然不愿离去,双方产生了争执。庄园管家看到这个情况,就对伙计说:你给他一些干粮吃吧,反正吃了之后变成屎也会拉在我们家地里!
说来这个乞丐也是个犟种,听了管家的这番话后极不服气:天下这 么大,我的屎非得拉到你们家地里吗?我就不信这个茬,今天就得试一试!于是吃过干粮后就迈开大步奔向远方。他走啊走,即便走累了也不肯歇一歇;有屎顶到肛门上来了,也用力憋着,继续走路。实在憋不住了,就只好在路边一块地里拉了出来。拉完屎后,找到一个当地人一打听,才知这块地的主人是栖霞姓牟的!唉,乞丐一腚坐在地上,重重地低下了脑袋。
牟氏庄园虽然遭受过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民国时期政局的动荡,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空军的轰炸,解放战争时期战火的洗历,文革时期人们疯狂的破坏等天灾人祸的洗劫;遭受过近三百多年时间的磨励和大自然风霜雪雨的折损,但依然基本保存完好。改革开放后,国家把这处庄园收购了,对遭到损坏的地方参照原图纸进行了修缮,把它列为国家文物保护设施,2000年前后又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供人参观。每年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仅门票收入一项就相当可观,带动了大批人就业。
看着公路上“牟氏庄园”的指示牌,按照它的指引,车子顺利地到达了庄园。
整个庄园占地足有数百亩,房屋有上千间,整个规划布局条框清楚,显示出古人的建筑风格。庄园由几条南北和东西向的大街相互垂直交叉,形成了它的基本框架,大街地面全用条形大石铺设;垂直于各条大街延伸出一条条相互平行的胡同,胡同内均匀排列着一个个小四合院,胡同和小院的地面也用碎石或小条石铺设。每个小四合院内都是三间座北朝南的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差不多每个小院内都有防空洞,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寇的空袭而建的。防空洞在地下数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洞口很隐秘,不仔细找很难发现。房屋全是青砖灰瓦,木梁木椽构建而成,建筑质量相当过硬,虽经历几百年的沐风淋雨到如今依然挺拔屹立!
庄园还有公共粮库,里面陈列着当年收租用的大称小称,大斗小斗
,碾房和粮仓;还有高大的书房和祠堂。整个庄园的吃水来自一口深井,井上按装了一驾木制的水车,用牲畜拉车作为动力......由于时间紧迫还要急着跑路,所以并未全部参观,只是象征性地观看了几处宅院,反正各宅院都大同小异,窥一斑而知全豹。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在一座四合院街门旁边的墙上钉着一块铁质告示牌,上面写着:1942年八路军渤海军分区司令部在此院住过一段时间,军分区司令员是刘浩天......我七十年代刚入伍东海舰队时,舰队司令员就是刘浩天,我还听过他做的报告。那时只知道刘浩天是开国将军,曾经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到今天才知他当年在栖霞同日寇进行过殊死的战斗!老将军已故去多年了,但是栖霞人民却没有忘记他!
........
望着这片青砖灰瓦,古扑庄重,饱经风霜的古老建筑群,与不远处用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塑钢铝合金构建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两个时代的变迁。 它象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无言诉说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度过的磋砣岁月;它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科学和文化的载体,是现代建筑规划科学的基础;它记载了我们民族曾经的磨难和耻辱;记载了我们民族反抗外族侵略,顽强不屈的斗争过程;它告诉后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它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有义务使它永远活下去!
自从204一级路通车以后,我们从烟台到青岛就再也没有走这条免费的“老国防路”了,它也似乎被人们渐渐忘记了。
昨天从青岛(莱西)返回烟台,开车走到莱阳时突发一念:已经有20多年没有走“老国防路”了,这次走一次,看看沿途有何变化,于是方向盘一转拐了上去。
一上“老国防路”立马眼前一亮,过去那条又窄且弯弯曲曲的沙土路不见了,变成了象204国道几乎完全一样的柏油路,显然那条烟尘滚滚的沙土路国家又重新进行了改造,这也是山东省实施的“蓝天碧水”工程其中的一个项目吧。
车子到达栖霞近郊,放眼东眺,留在记忆中原来栖霞那些低矮的小平房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也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和高层住宅,大楼上高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强烈的日光,令人眼花目炫;一条条鲜花族拥的笔直的马路纵横交叉着,马路上也是红绿灯闪烁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改革开放的国策真是一味良药,迅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真可谓日新月异!
令我惊奇的是,在栖霞的北部赫然出现了一大片湖水,碧蓝的湖水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看到公路指示牌上写着“长春湖”三个大字。在过去的记忆中根本没有这么一个湖啊,难道这里的地壳发生过大的迁移,又造出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湖泊吗?这显然是一句玩笑了。环顾四周发现在与湖相连的向南边遥遥延伸的一条河流上出现了一座高高的大坝,哦,明白了,栖霞人民在雨季用这座人造大坝拦截了从山上流下的雨水,汇集而成眼前这座美丽的长春湖。
在长春湖的三面矗立着几座形似“馍头”状的山峰,山势不算陡峭,山上绿树成阴,郁郁葱葱,她的形状倒映在碧蓝的湖水中,使得湖水看上去显得更加深遂莫测。那天秋高气爽,微风拂面,湖水平静的象一块巨大的镜面,甚至连细微的涟漪都没有。山在水中,水绕山转,山水相连浑然一体!
岸边用木板修建成几座小码头,若干艘游船停在那里,湖中有人在划船。长春湖成了栖霞一个旅游的景点,节假日人们有了一个放松心情观赏大自然的好去处了。一个地方只要有了水,各种植物均会生机勃发,茁壮茂盛,万物都会显得富有灵气。看《动物世界》知道,非洲大草原上百万只角马和班马的大迁徙构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深究这种大迁徙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季节性的降雨;也可以说,庞大的排山倒海似的非洲动物群是追随着“雨水”的脚步在不停地移动着。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时,就听老师讲过,栖霞县地盘上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的真名不详,只知道他姓牟,人送外号“牟二黑子”。他家有良田万顷,多的就连自家账房先生都难以准确知晓,周围方园几百里的农民都是他家的佃农。牟家家有万贯资产,其庄园建得也相当宏大和华丽,其建筑规模在中国北方庄园排名中也一定名列前矛。“牟二黑子”剥削劳动人民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其中借粮时用小斗,收租时用大斗,就这一招就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了......
传说清朝年间某一日,有一个乞丐走到牟氏庄园来讨饭,庄园的伙计看他衣衫褴缕,篷头垢面就赶他走,乞丐看到这家如此富足又这般吝啬,自然不愿离去,双方产生了争执。庄园管家看到这个情况,就对伙计说:你给他一些干粮吃吧,反正吃了之后变成屎也会拉在我们家地里!
说来这个乞丐也是个犟种,听了管家的这番话后极不服气:天下这 么大,我的屎非得拉到你们家地里吗?我就不信这个茬,今天就得试一试!于是吃过干粮后就迈开大步奔向远方。他走啊走,即便走累了也不肯歇一歇;有屎顶到肛门上来了,也用力憋着,继续走路。实在憋不住了,就只好在路边一块地里拉了出来。拉完屎后,找到一个当地人一打听,才知这块地的主人是栖霞姓牟的!唉,乞丐一腚坐在地上,重重地低下了脑袋。
牟氏庄园虽然遭受过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民国时期政局的动荡,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空军的轰炸,解放战争时期战火的洗历,文革时期人们疯狂的破坏等天灾人祸的洗劫;遭受过近三百多年时间的磨励和大自然风霜雪雨的折损,但依然基本保存完好。改革开放后,国家把这处庄园收购了,对遭到损坏的地方参照原图纸进行了修缮,把它列为国家文物保护设施,2000年前后又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供人参观。每年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仅门票收入一项就相当可观,带动了大批人就业。
看着公路上“牟氏庄园”的指示牌,按照它的指引,车子顺利地到达了庄园。
整个庄园占地足有数百亩,房屋有上千间,整个规划布局条框清楚,显示出古人的建筑风格。庄园由几条南北和东西向的大街相互垂直交叉,形成了它的基本框架,大街地面全用条形大石铺设;垂直于各条大街延伸出一条条相互平行的胡同,胡同内均匀排列着一个个小四合院,胡同和小院的地面也用碎石或小条石铺设。每个小四合院内都是三间座北朝南的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左右对称;差不多每个小院内都有防空洞,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寇的空袭而建的。防空洞在地下数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洞口很隐秘,不仔细找很难发现。房屋全是青砖灰瓦,木梁木椽构建而成,建筑质量相当过硬,虽经历几百年的沐风淋雨到如今依然挺拔屹立!
庄园还有公共粮库,里面陈列着当年收租用的大称小称,大斗小斗
,碾房和粮仓;还有高大的书房和祠堂。整个庄园的吃水来自一口深井,井上按装了一驾木制的水车,用牲畜拉车作为动力......由于时间紧迫还要急着跑路,所以并未全部参观,只是象征性地观看了几处宅院,反正各宅院都大同小异,窥一斑而知全豹。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在一座四合院街门旁边的墙上钉着一块铁质告示牌,上面写着:1942年八路军渤海军分区司令部在此院住过一段时间,军分区司令员是刘浩天......我七十年代刚入伍东海舰队时,舰队司令员就是刘浩天,我还听过他做的报告。那时只知道刘浩天是开国将军,曾经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到今天才知他当年在栖霞同日寇进行过殊死的战斗!老将军已故去多年了,但是栖霞人民却没有忘记他!
........
望着这片青砖灰瓦,古扑庄重,饱经风霜的古老建筑群,与不远处用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塑钢铝合金构建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两个时代的变迁。 它象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无言诉说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度过的磋砣岁月;它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科学和文化的载体,是现代建筑规划科学的基础;它记载了我们民族曾经的磨难和耻辱;记载了我们民族反抗外族侵略,顽强不屈的斗争过程;它告诉后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它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有义务使它永远活下去!
文章评论
~~雪莲 ~~
这篇日志写的真有水平,写自己重走国防路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文章自然、顺畅,读来耳目一新,让人咂舌!
绿竹百合
变化日新月异,让我们好好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
桃李芬芳的季节
老乡朋友的叙述能力不一般呐, 国防路的今昔对比以及周边的环境让你描写的栩栩如生, 笔下生花。随着你的讲述,我也着实地走了一遭“国防路”,回顾了昔日国防路的烟尘滚滚,领略了今日国防路的秀丽风采,还游了长春胡,分享了“牟二黑子”的故事。这篇文章读下来,俺的收获真是太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