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行(一)

个人日记

     关注台湾已经有几十年了。
  曾 经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看台湾岛,不过那只是在雷达的屏幕上看,看到的是台湾岛突出在太平洋上的真实轮廓,那些轮廓不是由岩石和泥土构成,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亮点堆集而成。
   我军庞大的雷达天线矗立在福建沿海高高的山顶上,它像一位不知疲倦永远睁着一双警惕的眼睛的哨兵,每时每刻扫视着台湾海峡,对台湾岛或澎湖列岛出来的每一条船或者每一架飞机都进行编号和跟踪。那时两岸严重敌视,海峡两岸重兵云集虎视耽耽,稍有风吹草动就箭上弦刀出鞘。
    当我眼睛盯着雷达屏幕看着台湾岛的轮廓时,就在心中许了愿: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走走瞧瞧,一探究竟。
    随着国共两党两军领袖和将军们陆续离开人世,两党两军结下的深仇大恨也慢慢被稀释,那毕竟是上代人在中华大地上为了各自的信念所展开的相当惨烈的博杀而结下的不共戴天之仇,后代人虽有传承因没有亲身经历,必然淡漠许多,时间又是仇恨最强的解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非曲直由历史去评判吧。
     自从2008年马英九上台之后,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开始了两岸民众在经济文化旅游上的大交流,它象一股洪流一样在两岸之间涌动着,毕竟是同文同种的民族,况且许多家庭的根是在大陆,交流的大门一旦打开想再次关闭也决非易事......
 
     多年之前我就办了一本护照,以为拿着它就可到有“台湾游资质的旅行社”报名就行了,到那儿一问,说护照不行那是出国用的,去台湾要到《公安局进出境管理处》申请一本与护照类似的“进台证”才行,也只好照人家说的去办证了,幸好先前办过护照熟门熟路,一切顺利。
       加入了山东国旅团,在一位妙龄女郎导游的带领下,在烟台莱山机场乘上山东航空的一架从烟台直飞台湾桃园机场的飞机,开始了这次台湾之 行。飞机大约载了200多名旅客,基本全是烟台去台湾的旅游观光客。飞机起飞后不久,在座位上方的一个小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飞行动画,它形象地演示了本飞机的航线。飞机从烟台起飞后在黄海和东海上空向南直线飞行,仔细研判,它的飞行路线基本在我东海防空识别区内,飞机速度900公里/小时上下,飞机高度万米左右。那天天空多云,从飞机弦窗向下看只见密密麻麻堆集连绵的白云,蔚蓝色的大海完全不见,心中多了些许遗撼。
     飞机大约飞了两个小时,到达桃园机场天已经完全黑了,在台湾海关办完手续拿到通行证后,迎面看到一个落地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中华民国入关处”。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游客立马精神亢奋起来,纷纷站到屏幕边上用手机,相机,平板电脑拍照留念,只有我拒绝拍照,站在一旁冷眼看着这些兴高彩烈的人们,心中涌出一种莫名的沉重感:什么“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些政治概念在老百姓那里没有人关心,老百姓只管吃饭,干活挣钱,那些玩意是政治家的事,与他们无关!当然老百姓中象我这样“怪人”不在其列了。
      出了桃园机场,山东国旅在台湾的缔结旅行社派来的导游带着一辆豪华大巴,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了,山东那位少女导游立马把主导权移交给了台湾导游,她自已退居到“二线”了。台湾导游是一位身材高大体格健硕近五十岁的男人,虽然身材显得魁梧,但却操着一口绵软的台湾普通话,语音平缓,语速不紧不慢,让人听着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台湾岛的外型就象一个巨大的地瓜,躺在海 面上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它与中国大陆之 间的海面就称为台湾海峡;它东边就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台湾岛从北到南直线距离大约400公里左右,岛子中部有一条从北到南延展的雄伟的山脉——中央山脉。
    这次旅行是从最北端的台北市开始,坐着那辆豪华大巴在台湾导游的引领下沿着西部的台湾海峡向南一站站的走,到达最南端的垦丁,又沿着东部的太平洋一站站的北上,最终又回到台北,用了8天7夜的时间,整整环岛一圈,走马观花,饱览了台湾的山山水水大中城市,农村乡镇和著名景点。

     台湾岛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综贯南北的中央山脉,一座座数百公尺到三千公尺陡峭雄伟的大山层峦叠璋,各种热带和亚热带的树木密密匝匝布满了山上几乎每一寸土地,远远眺望满目翠绿映入眼帘,形形色色开着五颜六色花朵的草木漠山遍野,遮掩得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泥土和岩石。台湾是中国降水最大的地区,据资料介绍年平均降水量有3600多毫米,每年有数个到十几个台风经过台湾岛,往往一个台风就能带来几百毫米的降水。难怪台湾有这么茂盛的植被,即便是茫茫的寸草不生的大沙漠有了如此大的降水不出数年也能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大自然真是一个威力超强的魔术大师。当大巴车在岛子东部沿着太平洋疾驰时,我注意到大约几公里就有一条宽窄不同的河流从中央山脉的群山中蜿延而出,汇入浩瀚的太平洋!水往低处流,如此辽阔的崇山峻岭它们所接受的雨水,以巨大的势能下泻,终年累月冲刷出这条条河流。
    当大巴车在中央山脉中,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急速的绕来绕去时,车上不少前庭功能不好的游客开始晕车呕吐;我却目不转睛地看着车窗外那一座座陡峭的郁郁葱葱的山峰,头脑中忽然闪出当年学过的深山野外生存要决:打雷不居山峰,下雨不走山谷;若在大山中迷路,勿嫌路途遥远定要沿着河流行走,才能不至于迷路找到有人居住的地方......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老百姓普遍还很穷,台湾就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建设高楼大厦。但这次到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高雄等城市一看,立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城市建筑显得陈旧和落伍,完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不用与大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比,就是与青岛大连苏州宁波等二线城市相比也相差很远。台湾的高速公路虽然也立体交叉综横交错,但路面太窄都是双向二车道,而大陆的高速路全是双向四车道。当然不能因此而指责台湾落后,毕竟台湾是一个地域狭小的海岛,与大陆辽阔的面积不具可比性,这样建路也完全从台湾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得已而为之,无可厚非。
     每天坐在大巴车上沿着高速公路从一站到另一站的途中,许多游客也许因为连日的奔波,车马劳顿,车子一开就混混欲睡;而我却一直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一双眼晴始终在看着车窗外的景象,好象生怕遗露什么似的。台湾岛西部即沿着台湾海峡一边全是平原地带,百姓的房屋布局完全不同于大陆北方的村庄那样集中,与同大陆江浙一带风格,稀稀拉拉散落的漫山遍野,房屋都是2—4层的小别墅式样,看得出台湾农村人家境是相当富足的,生活的平均水平还是高于大陆农村的。
    台湾岛的总面积是3.6万平方公里,其中高山峻岭就占去6成多,不足4成是平原。据台湾导游讲,台湾的农田都是私有化的,政府规定你在自家的田里盖房子占地面积也不能超过1/10,但实际上家家都超这个数,甚至有的达到4/10,政府也没有监察的,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许多农地被用来建工厂和其它非农设施,目前台湾耕地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地减少,每年至少50%的粮食靠进口。坐在大巴车上极目远看,台湾西部平原上到处是房子和城镇,农地的确已经很少了,台湾这个小岛真的难以承载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了。
    台湾几个有名的观光景点例如阿里山,日月潭等地,游客如织摩肩接踵,从他们的着装打扮和操着各种南腔北调就可知道,绝大多数游客是大陆游客。庞大的游客群在台湾旅游,给餐饮宾馆交通运输商业带来了滚滚商机,给台湾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为大陆政府遏制“台独”势力提供了一种手段。听台湾导游讲了一个事件,很有说服力。
    高雄市政府是由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主政,高雄人也大多数推崇“台独”理念。前年在高雄市各大影院放映“藏独”的影片,受到大陆“国台办”的劝阻,但高雄当局很霸气:我是台湾地方政府用不着你大陆政府来指手划脚,根本不理睬国台办,影片照放不误。于是大陆国台办一声命下,全部大陆旅游团一律再不进高雄的地盘,绕过高雄走下一站。结果造成接待旅游团的酒店宾馆生意立马一片萧条,然每天还要支付员工工资和银行贷款,资金压力很大,于是各大业主纷纷上门指责高雄当局为了自已一党之私,害苦了高雄百姓,要民进党副主席高雄市长下台!高雄当局开始还瘦驴拉硬屎,不认这壶醋钱,结果三个月后顶不住了,于是高雄女市长陈菊一个人偷偷跑到北京向国台办认了错,大陆旅游团又恢复了往日的程序。看来经济手段有时比飞机和导弹更事半功倍。
    在台湾住了这么多天,衣食住行接触了不少台湾人,总的感觉台湾人很讲礼貌,“请,你好,再见,谢谢”等用语常常挂在嘴上,给人一种很亲近感。
      

文章评论

馨怡

随中校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台湾之旅,获益匪浅,期待续集、、、、、、

绿竹百合

写得很好,不仅仅记录行程,更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感触,让人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次了解台湾。继续啊,加油!

桃李芬芳的季节

老乡朋友的描述能力非同一般,挺长的文章, 却把我的眼球一直拉到了篇尾,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仿佛我也去了一回台湾。而且你的立场公正客观,让人们欣然接受。

边疆泉水

他们的房子虽然陈旧,但质量特别好。别的物价高,但质量也非常好。而且他们那边的民众把大陆人都当亲戚一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