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之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个人日记
普陀洛迦山,坐落在舟山本岛的东南莲花洋,明 、清时期,普陀山除少数商店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居民,当时真可谓“有宅皆寺, 有人皆僧 ”。据1936年的统计资料查证,在这个仅有1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当时已建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28禅院,128处茅蓬,僧尼达1878人,每年从海内外来山礼佛的游僧也有千人以上。那时节,岛上无处不供佛,无人不诵经。观世音的塑像、画像到处可见,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清净道场”。它与供奉普贤菩萨的峨嵋山、供奉地藏菩萨的九华山、 供奉文殊菩萨的五台山齐名于世,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据古籍记载,普陀洛迦早先叫梅岑山,改称“普陀洛迦”是在唐僧和尚去西天取经以后的事 。《大唐西域记》一书有这样的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怛洛迦山瞻仰观音 圣地。布怛落迦按梵文potalaka音译为普陀洛迦、布达拉,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小白华山。舟山的 普陀洛迦和西藏的布达拉,都是由此译音而得名。
普陀山真正成为“观音道场”,应是唐大中年间开始。据舟山历史上第一本普陀山志《补陀洛迦山传》(元代编,1334年版)记载:“唐大中中,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指,指尽,亲见大士示现,授与七色宝石,灵感遂启。”可见在唐大中年间已有中外僧侣来普陀礼佛。
后梁明贞二年,日僧慧锷到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看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这条船驶进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逻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涌现无数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使船不能前进。如此三日三夜,船无法开出,只能绕着普陀山四周打转转。慧锷见此奇异,当即跪在圣像前面求忏悔说: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与而取的,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船飞速的驶到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慧锷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渔民的茅舍,见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地说:菩萨愿意住在这个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师父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慧锷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就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菩萨了。
不肯去观音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毁坏,现存者系1983年重建。到宋高宗绍兴元年,高僧真歇和尚在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易律为禅,动员全山700多户渔民迁往外岛,使普陀山成了名符其实的清净佛国。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御赐“普陀宝陀寺”“大圆通宝殿” 额,钦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 的道场;到晚清时期普陀火轮(轮船)直通沪甬,香客游客纷至沓来,岛上香火日益兴旺,观世音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菩萨。康有为1919年游普陀时 作诗曰:“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他也认定这里是“第一人间净土”了。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赋诗更名为九华山。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 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9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坐落在山西省北部,距太原市230公里,以秀丽的高山自然风光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著称。山中寺庙众多,有的小巧、有的精制、有的雄伟、有的肃穆。全山以东、南、西 、北、中五座平台形的山峰环抱而成。五峰之外,称台外,有寺庙8座;五峰之内,称台内,有寺庙39座。以佛光寺(创建于471—499年间)、南禅寺(782年重建)、显通寺(创建于58—75年)等最为有名。众多的寺庙成为佛教信男信女门烧香拜佛的好地方,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五台山的标志是位于塔院寺内的藏式舍利塔,塔高60多米,极为庄严雄伟。108级台阶直通顶端,气势雄伟,登顶远望,美景尽收眼底,为全山远眺最佳之处。主峰“北台顶”,有“华北屋脊”之称,海拔高度2893米,绝妙之处在于峰上阴冷之处,有终年不会融化的“万年冰”,峰峦层叠,林木耸翠,夏季凉爽宜人,为旅游避暑胜地。五台山众多古迹庙宇,只有等您亲临其间,才能充分领略
四川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里各个寺庙里,整天都是香火最旺的。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的场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菩萨表“智”,即负责大智大大慧;普贤菩萨表“德”,即负责具体行动,付诸实践(空谈误国的某些领导干部,就应该好好拜一拜普贤菩萨,学会亲身参加革命实践)。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普贤菩萨因峨眉山而兴盛,峨眉山因普贤菩萨而扬名。
峨眉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缘。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
在汉代以前,峨眉山原为道教天下。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也是吕仙剑划而成。至今在神水阁前,还留下刻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还有“大峨”石刻,传为吕纯阳之手迹。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但在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终于一统为佛家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侣3000多人,香火鼎盛。许多梵宇琳宫,依山而建,有的隐藏于翠林树海之中,有的耸立于高山峻岭之巅,有的建于深壑幽谷之内,有的筑于危崖绝壁之畔,与峨眉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普贤菩萨,是梵文音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现在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