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粟裕为什么得不到平反?

个人日记

 
 
矮子为什么不给粟裕平反?


图片

图片

 

77年邓矮子掌权后,他和另一个比他还矮的家伙胡乱棒掀起了一股为全国的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以及文革中被人民群众打倒的资产阶级反动分子、敌视共和国、破坏国家建设的汉奸、特务、反毛小丑的大平反浪潮。他们把人民手中的权力夺过来又交给那些坏蛋们掌管。但是,唯独两个人邓矮子不予平反,直到这两个人死去,邓矮子仍然不平反。这两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和大元帅——粟裕和刘伯承。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邓矮子如此仇恨这两个人?让我们走进历史,揭开其中的秘密。

提到粟裕和刘伯承,人们很容易想到解放战争的经典杰作——淮海战役,主要指挥粟裕,胁从指挥刘伯承。正是这次战役让邓矮子深深结怨于大将军和元帅。

这篇文章先谈粟裕和邓矮子的恩怨。

邓矮子不给粟裕平反的理由可以归结为四点:

1、 粟、邓结怨于淮海战役

毛主席是个军事天才,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看出了全国这盘大棋的棋眼在哪里——中原,只有占领中原,和蒋介石对弈的这盘军事大棋就可以走活。

毛主席先派林彪率十万之众轻装出关,北上抢占东北,吸引蒋介石调兵北上腾空中原。再派陈赓、谢富治速进中原,但陈、谢大败而归,中原不能得手,于是毛主席想起了刘伯承。

刘伯承虽是第一军事理论家,但却有典型的学院派风格,属于眼高手低式的军事家,做参谋工作甚为恰当。

而争夺中原也正是刘伯承向毛主席建议的,于是毛主席在陈、谢中原大败时即刻命令刘伯承率部挺进中原站稳脚跟,为走活全国一盘棋做好准备。毛主席甚至把解放军里最好的武器和重武器全部抽调过来交给刘伯承。可以说,毛主席为刘伯承压上了血本。可是刘伯承是学院派军事家,搞军事学问一流,真正临阵打仗随机应变就只能算二流了。

刘邓进中原就被国民党部队赶着跑,这让毛主席非常失望,最后刘邓被赶的没有地方去就请示毛主席,是否可以让他们打开血路回撤陕甘?毛主席的答复很灵活:“若可撤回陕甘,则可;否则南下”。当时实际上去陕甘的路已经被国民党封的死死的,企图回撤根本不可能。毛主席的意思非常明确:你除了南下,别无他路。  
  这可难为了刘邓。因为南下要过黄泛区,那么多重炮怎么办?于是邓主张炸掉重装备轻装南下。邓催促刘下决心,就这样,刘邓炸掉了重装备,带兵进了大别山直到淮海战役,刘邓一直躲在大别山,没有什么建树,倒是因为南下把毛主席的家底给折腾光了
  
  (当然,邓矮子当政后把自己进大别山的作用写成是“一把尖刀插到了蒋的胸口”,这么说,没什么不对,但逃跑变成尖刀是粟裕后来的作用,更是毛主席委婉拒绝刘邓回撤陕甘的结果。)

然而,刘邓部队躲在大别山的日子里出不来的时候,华东粟裕、东北林彪、西北彭德怀都有骄人的战绩。特别是华东,毛主席在抢占东北时并没指望华东出彩,然而,正是华东部队帮助毛主席走活了这盘棋粟裕把国民党部队吸引到华东战场,这样才让刘邓在大别山站住了脚。
  
    
    当然,这段
历史在79年邓主政后,把逃进大别山说成是“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部队,所以导致粟裕打得好,这完全是在颠倒黑白地抢夺功劳。如果刘邓遇上国民党74师的张灵甫刘邓早就完了,至少刘邓逃的更快。刘邓把毛主席的重武器家底带出来然后自己炸掉,而粟裕当时可是白手起家并成为蒋介石在东北之外的主要对手的
 

    矮子得势后拼命鼓吹刘伯承的“两军相逢勇者胜”实际就是洗脱当年军事上的胆小无能导致的“逃窜进大别山”。其实连挺进大别山都是毛主席军事意图,否则以刘邓当年的打算是希望毛主席率陕甘部队向东打给他们解围,刘邓向西打,这样刘邓就可以突出重围回撤陕甘。不过毛主席的军事部署不允许刘邓这样干,所以压着刘邓南下。
  
  应该说,毛主席把重大的机遇给了刘伯承(比如大渡河与争夺中原),可刘伯承没有能力抓住,所以在解放后刘伯承自称“主要还是做做参谋长更合适”,进入了他最擅长的军事理论研究。刘伯承在军事理论研究上是解放军的第一把交椅,这在以后中苏对抗中刘的理论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是后话。
 

  
  2、“挺进大别山”是怎样发挥重大作用的?
 

  这就要归功于粟裕。毛主席当时规划大决战时,实际上对淮海战役没有明晰的概念,因为淮海地区是蒋介石的,毛主席只是希望粟裕能守住淮河以北,不让蒋介石北上增援。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理论构想往往会被实际变化所突破。
  
  淮海地区是蒋介石老家门户,驻扎的都是蒋的精锐(淮海战役蒋经国都亲自出阵,可见老蒋的重视)。毛主席原来是想先把北部(东北华北)彻底解决后再考虑华东。这时,粟裕在济南战役刚刚结束消灭了张灵甫后就向毛主席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就是刘邓的大别山部队在西线,粟裕的华野在东线,两军合起来打一个淮海战役。如果蒋不想打淮海,则刘邓或粟裕一部可以渡过长江,直接威胁南京,使长江北线国民党军回一部分,减轻北方战事的压力;如果蒋想打淮海战役,则蒋就必须把部队向北调动,这刚好把我军的运动战优势发挥出来,而且蒋北进会使蒋的后方空虚,这样蒋就不能专心于北线战事。
  
  粟裕的这个战略构想非常了不起,一下子就把大别山的刘邓棋子给用起来了。不过,这里个问题,就是军队的山头派系问题。毛主席一方面表示完全同意粟裕的构想,并高调支持粟裕,另一方面却向粟裕请教协调指挥的问题,并请教刘邓军队武器不足的问题(刘邓已经把重装备给毁了,轻武器也不完整,弹药匮乏,无力解决补给),再就是如何解决粟裕兵员不足的问题。
  
  毛主席向粟裕请教问题可是大有学问的。因为,刘邓的部队在三大战役前夕,一个团的火力配备还不如粟裕的一个连。刘邓连发动一次歼灭团级国民党军的火力能力都没有。而且,刘伯承是长征的老红军,粟裕则是外系。这个时候,粟裕给毛主席出了个点子:可以把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合在一起,让刘伯承、邓矮子做总指挥,建立一个空设机构,给他们一个空名字,这样就可以让刘邓出兵,再利用刘伯承和邓矮子两人早已不合的矛盾,把陈毅派过去,名义上是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监督他们出兵。这个机构叫《淮海战役前敌总协调委员会,简称:淮海总前委》,让最难缠的邓矮子当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当副书记。毛主席立刻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和委任状,这等于是把刘邓赶鸭子上架,不出兵也得出兵,但指挥权又不在刘邓手里,而在淮海战役代司令员粟裕手里,刘、邓、陈实际上就是粟裕的后勤部长和人事部长,粟裕需要什么,总前委马上遵照执行就是了。主席在用人上显示了高明的一面:毛主席让陈毅去刘邓那边实际是压着刘邓上阵,然后按粟裕的建议给刘邓安上总指挥的名头,但实际指挥权则给了粟裕。
  (当时的刘邓是互相顶牛的,根本不是后来美化的那样,刘邓是一家,是黄金搭档等等。其实他们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听谁的。两个人的矛盾积怨已久,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起办公,各带一队人马互不来往。刘打了胜仗,邓马上就说:这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刘一打败仗,邓又说:不听毛主席的话就要吃败仗。刘反驳说:你怎么不说打了败仗也是毛主席领导的结果?邓马上恐吓刘伯承:你敢攻击毛主席,当心我向中央报告。把刘伯承气的,拿这个刁钻的小矮子没办法。)

当中央军委组建总前委的命令刚一下来,刘伯承的第一反应是:“我连武器都没有,怎么打?”邓故意抬杠说:“就是打光了也要打。”  
  邓79后在自己的文选中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准确地说,邓就是粟裕的大总管。  
  毛主席派陈毅到刘邓那边起了作用,陈毅打着毛主席的旗号,拿着毛主席给的尚方宝剑(任命陈毅为淮海总司令)力压刘邓出兵,并协调粟裕给刘邓提供了大批武器。陈毅如果不力压刘邓出兵,则华野就必须单独作战,所以陈毅尽管对粟裕架空自己非常恼火(陈毅在58年军内整风时揭发粟裕是“第一阴险小人”,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自己的血本被粟裕压了上去,所以陈毅就必须压刘邓上阵。这是毛主席高明的一面:先把仗给我打赢,你们自己怎么打架我不管。
  毛主席后来把淮海战役说成是“粟裕硬把夹生饭吃了下去”,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毛主席这句话不仅仅是指战场上的形势,还有刘、邓、陈、粟之间的关系也是夹生饭。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主席发现了粟裕,这可不是一般的人才,在军队里可是难得的战神。毛主席爱惜人才心切,有一段历史可以说明:
    建国后,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的时候,越过诸将,把粟裕从后排拉出来跟自己一起去铲土,那可是除了朱德外唯一一个军人,由此可见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之后毛主席在51年封粟裕为副总参谋长,54年封粟裕为总参谋长,这让很多高级将领和中央领导为之嫉妒。

1958年军内整顿,邓矮子串联了一帮老帅恶意攻击粟裕,挑拨老帅们和粟裕的关系。彭德怀、陈毅、聂荣臻、周恩来、黄克诚等人开始向粟裕发难,
    给粟裕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说粟裕右倾,不尊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彭德怀是国防部长),有个人野心等等。他们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无非就是想瓜分淮海战役的胜利成果。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他组织的百万民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刘伯承说淮海战役是他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胜利,邓矮子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他插入敌人心脏的结果,周恩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他策反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结果。毛主席心里最清楚,没有粟裕的献计献策和神来之笔的战场指挥就不可能有淮海战役的大捷,你们争来争去无非是嫉妒粟裕的军事才能。所以,毛主席考虑到粟裕耿直的性格不适合跟这些居功自傲的人在一起共事,只适合打仗,不适合当政客,就把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当院长,但他们给粟裕扣得帽子始终没有机会给摘掉。
 


图片 
 
    1962年在上海,粟裕有幸见到毛主席,作为毛主席的知己粟裕有万般苦衷想向毛主席倾诉,没等粟裕开口毛主席就说:“你那点小事和我没关系,是他们在那个千人大会上搞得,心胸宽一点,不要太在意。”
    正因为他们给粟裕扣了帽子,才使得粟裕在文革中免受他们的陷害,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3、 粟裕在邓矮子当政后仍然忠于毛主席
 

    邓矮子当政后,很多人找邓矮子要求为自己平反。一些老将军为粟裕鸣不平,多次给邓矮子上书要求给粟裕平反,邓矮子想起当年淮海战役被粟裕戏弄就大为光火,就连矮子胡乱帮也力主给粟裕平反,邓不批。后来多人劝粟裕亲自给邓矮子写一个要求平反的书面请求,可粟裕却在请求里一再歌颂毛主席,并反复强调“我是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好学生”。粟裕的这些话,却触犯了邓矮子的大忌,邓是急于要把毛主席拉下神坛批倒批臭,然后自己登上神坛的人,他怎么能给忠于毛主席的粟裕平反并让粟裕重新掌握军队呢?  
  而且粟裕在请求中强调“我是被彭德怀诬陷打击的受害者。粟裕的这句话也犯了邓的大忌,因为邓就是要树立反抗毛主席的标本,而彭德怀就是反抗毛主席的急先锋,如果给粟裕平反,就是说彭是错的,毛是对的。粟裕在这方面也表现了一个职业军人对政治的弱智。

 

  
  4、 邓打越南,被粟裕讥讽。
 

  在此不讨论打越南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象对越作战那么狼狈过。邓的理论家把越南之战的狼狈说成是“毛的战争思想过时”。粟裕则说,仅仅5年前对美都没过时,10年前对苏也没过时,碰到小小的越南就过时了?粟裕的这种言论直接刺痛了邓矮子的心窝,分明是公开嘲笑邓不会打仗只会瞎指挥。  
  至于后来谭震林找到粟裕说:“邓在大会上公开说淮海战役是他打的”,粟裕马上说:“放他娘的屁,没有老子,他和刘伯承恐怕早就被蒋介石捉走了”,这话传到邓的耳朵里,他对粟裕的恨就可想而知了。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大将走完了一生。尽管没有平反,似乎有点悲凉,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是毛主席最忠诚的战士和学生,他到那边一样受到毛主席的欣赏和重用。中国人民会永远怀念这位为共和国打天下的战神——粟裕大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