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立意
诗词学习
第三讲诗词如何立意
要写诗词如何立意时,我们先来写立意的作用,和重要性,还有什么叫立意,这样才能让学员有层次地去理解。下面是我收集后编出来资料,供各位主讲老师参考:
欲写诗文,必先命意。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这句话,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呢?“志”就是“意”,就是指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心意。你写诗的目的,也是要表达的这个“意”。写诗不是写小说,更不是记流水帐,写诗的主要功能目的就是“言志”。
写诗须先立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块垒就各不相同,所要立的意也是不同的。没有块垒的催动,我们不会去写诗,想去写诗,必然有所立意。 所以,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意象不同。
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那么诗的写作中表达出来的意的格调,有分类吗?有规律可循吗?有!
我们可以看一下司空图写的《二十四品诗》,那里将诗意分为了二十四个风格品位。现罗列如下:
01【含蓄】02【纤秾】03【悲慨】04【雄浑】05【委曲】06【超诣】
07【自然】08【豪放】09【高古】10【清奇】11【形容】12【沉著】
13【飘逸】14【实境】15【流动】16【绮丽】17【旷达】18【缜密】
19【冲澹】20【疏野】21【劲健】22【洗炼】23【典雅】24【精神】
清代的袁枚还写过一个《续诗品》,写有“崇意、精思、用笔、布格、结响、葆真、……”等等有32种之多,不一而足。皆可做参考,闲来读读,算是增加营养吧。今天我们对这个不做深入探讨,找时间我可以专门介绍这24品诗的解读。
大家自己也可以找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
从上述知道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骨架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那么什么叫立意?
我们知道,我们每次写诗词,都是有其明确的目的的。才去写诗,在你握笔写诗之前,脑子里就必须首先确立一个中心,弄明白自己在这首里,要告诉朋友一个什么道理,什么观点。什么思想。这道理、思想、观点,就叫立意。清朝刘熙载说过:“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小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当然做不好诗,可见立意是写好诗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再从诗的过程来看,诗的构思、选材、布局、谋篇都是靠立意来统帅;全诗的句子、词语。
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
那么当我们写诗如何立意
如要写好一首诗,首要不是考虑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等,就要必须先确定其立意,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诗歌的主题正确与否;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写诗深刻程度。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因作者的立场、感情不同,写出来的诗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效果。
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立意在那儿呢?首先抓住诗人诗中的名句或者是名词语,对些字进行解悉才明白诗人在诗中讲些什么内容。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句中的“世味”是指世态人情,陆游远离了政界,
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是体会得更深,所以诗人这个“世味”就是对于世态炎凉。再看下“薄似纱”是作者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吧世态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纱一样。谁让我骑马远行而来客居在京城呢?
本句以比喻的方法写人情世态的淡薄,对当时的环境和社会风气予以否定。正因如此,便对自己京华客居中的行为发生疑问。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上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描写了江南二月都市景色,意深味浓,情趣盎然,小楼听雨,是一重境界:杏花沐雨,是一重境界,
下联“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晨幽深静谧的小巷中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
下联“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晨幽深静谧的小巷中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声,又是一重境界。前者写雨,后者写晴,又浑合成春季的综合色彩。此外,这诗既有实写,也是虚写,有景语,也有情语。一夜听雨,当然是愁思所致,而叫卖杏花所传达的春光,诗人着意于春的消息,花的消息,是惜春、伤春、又含蓄地融进了思归情绪,所以《书剑南诗集后》云:“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上联 “矮纸”实是暗用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则衬托诗人的愁思愈加寂寥和百无聊赖。
下联“晴窗细乳戏分茶。”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恬静的境界,然面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前联是严肃而激愤,后联是诙谐而忧郁。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结尾两句是陆游的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神,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愤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最后便想到回家,从而引发主旨: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该诗集中反映陆游对官场冷淡、对世事炎凉的感叹心情。陆游曾因主战,救济江西灾民被秦桧打击,罢官。后孝宗召见陆游到临安(今杭州),但陆游 对它无兴趣,准备回家。深:指诗词中表达的认识、看法要深刻,情感要深厚。
写第四景物的运用,其实这个景物就量指名词,主要要求我们在写起句时用名词不要过多。
至于咏物诗的避题。但避题不是绝对,所以我要要提醒大家,尽量避题是为诗能表现出静与动写法,使诗富有情感的。下边布置本讲作业:1、写一首诗歌之前,你怎么立意?2、立意后你如何安排诗歌的布局,3、温习讲义。
要写诗词如何立意时,我们先来写立意的作用,和重要性,还有什么叫立意,这样才能让学员有层次地去理解。下面是我收集后编出来资料,供各位主讲老师参考:
欲写诗文,必先命意。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这句话,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呢?“志”就是“意”,就是指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心意。你写诗的目的,也是要表达的这个“意”。写诗不是写小说,更不是记流水帐,写诗的主要功能目的就是“言志”。
写诗须先立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块垒就各不相同,所要立的意也是不同的。没有块垒的催动,我们不会去写诗,想去写诗,必然有所立意。 所以,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意象不同。
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那么诗的写作中表达出来的意的格调,有分类吗?有规律可循吗?有!
我们可以看一下司空图写的《二十四品诗》,那里将诗意分为了二十四个风格品位。现罗列如下:
01【含蓄】02【纤秾】03【悲慨】04【雄浑】05【委曲】06【超诣】
07【自然】08【豪放】09【高古】10【清奇】11【形容】12【沉著】
13【飘逸】14【实境】15【流动】16【绮丽】17【旷达】18【缜密】
19【冲澹】20【疏野】21【劲健】22【洗炼】23【典雅】24【精神】
清代的袁枚还写过一个《续诗品》,写有“崇意、精思、用笔、布格、结响、葆真、……”等等有32种之多,不一而足。皆可做参考,闲来读读,算是增加营养吧。今天我们对这个不做深入探讨,找时间我可以专门介绍这24品诗的解读。
大家自己也可以找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
从上述知道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骨架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那么什么叫立意?
我们知道,我们每次写诗词,都是有其明确的目的的。才去写诗,在你握笔写诗之前,脑子里就必须首先确立一个中心,弄明白自己在这首里,要告诉朋友一个什么道理,什么观点。什么思想。这道理、思想、观点,就叫立意。清朝刘熙载说过:“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小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当然做不好诗,可见立意是写好诗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再从诗的过程来看,诗的构思、选材、布局、谋篇都是靠立意来统帅;全诗的句子、词语。
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
那么当我们写诗如何立意
如要写好一首诗,首要不是考虑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等,就要必须先确定其立意,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诗歌的主题正确与否;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写诗深刻程度。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因作者的立场、感情不同,写出来的诗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效果。
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立意在那儿呢?首先抓住诗人诗中的名句或者是名词语,对些字进行解悉才明白诗人在诗中讲些什么内容。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句中的“世味”是指世态人情,陆游远离了政界,
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是体会得更深,所以诗人这个“世味”就是对于世态炎凉。再看下“薄似纱”是作者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吧世态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纱一样。谁让我骑马远行而来客居在京城呢?
本句以比喻的方法写人情世态的淡薄,对当时的环境和社会风气予以否定。正因如此,便对自己京华客居中的行为发生疑问。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上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描写了江南二月都市景色,意深味浓,情趣盎然,小楼听雨,是一重境界:杏花沐雨,是一重境界,
下联“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晨幽深静谧的小巷中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
下联“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晨幽深静谧的小巷中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声,又是一重境界。前者写雨,后者写晴,又浑合成春季的综合色彩。此外,这诗既有实写,也是虚写,有景语,也有情语。一夜听雨,当然是愁思所致,而叫卖杏花所传达的春光,诗人着意于春的消息,花的消息,是惜春、伤春、又含蓄地融进了思归情绪,所以《书剑南诗集后》云:“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上联 “矮纸”实是暗用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则衬托诗人的愁思愈加寂寥和百无聊赖。
下联“晴窗细乳戏分茶。”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恬静的境界,然面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前联是严肃而激愤,后联是诙谐而忧郁。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结尾两句是陆游的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神,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愤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最后便想到回家,从而引发主旨: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该诗集中反映陆游对官场冷淡、对世事炎凉的感叹心情。陆游曾因主战,救济江西灾民被秦桧打击,罢官。后孝宗召见陆游到临安(今杭州),但陆游 对它无兴趣,准备回家。深:指诗词中表达的认识、看法要深刻,情感要深厚。
写第四景物的运用,其实这个景物就量指名词,主要要求我们在写起句时用名词不要过多。
至于咏物诗的避题。但避题不是绝对,所以我要要提醒大家,尽量避题是为诗能表现出静与动写法,使诗富有情感的。下边布置本讲作业:1、写一首诗歌之前,你怎么立意?2、立意后你如何安排诗歌的布局,3、温习讲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