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公众场合,总有人显得十分“得体”。一举手投足,一微唇颔首,一笑意含春,一轻轻言词,都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舒服不已。相反,也有的或过甚其词,或过于张扬,“有失体统”。我常琢磨,原因何在?问一位大师。他说是分寸感。待人接物,处事做人,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分寸感。一言顿开茅塞。
分寸,是一个度量单位,挪至社会人生,就是处事有“度”。我认同这种说法:它是人的天分与修养沉淀在内心的对人对事的合理认可度。古人和民间有很多说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优有缺、有长有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喻不要无视小小差错,往往这就是失败的开端;描写人美也离不开分寸:“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中庸之道”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过犹不及,允执厥中。可见,分寸虽小,可轻视不得。
人格讲分寸。做人不卑不亢,有度有量。太卑变成懦弱,太亢又咄咄逼人。性格内外协调,不扬不抑。太内向变成保守,太外向变得张扬。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有理有节,软中有硬。处事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好走极端,不偏激执拗。
人际讲分寸。不亲不疏,不冷不热,保持距离。过亲则疏,过热便冷。鲁迅说过,人和人就像带刺的豪猪,靠太近会互相刺痛,离太远不利于互相取暖,于是懂得“礼让”。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对不同对象,讲话应有所不同。开玩笑要有度,不及则笑料不足,过犹不及,反会伤人。有一小品中说:“玩笑别太过,要不都是祸。”《聊斋志异》就有不少随便开玩笑导致人命的描写。有些人喜欢取笑懦弱纳言者,常常当众面损,反显轻浮。交谈有问有答,山鸣谷应。不问而告为之傲慢,问一告二谓之多嘴。自吹自擂和自惭形秽均不可为,抢话题夺人语更不可取。
长幼讲分寸。尊老爱幼、敬长扶小、恭前掖后,都得有序。协调工作尤其注意。大小高低先后长幼分清次序,合理安排。发表意见把握好准确性,不讲过头话,不矫枉过正,才真正有分量。
爱情讲分寸。无分寸,或成痴恋狂,或成单相思,甚至轻易以命相抵。有节有制,适度把握,两相悦情,乃真爱情;互相掣肘,无穷考验,马拉松跑,是伪感情。
得失讲分寸。进退有度,恰如其分。懂得乘势而上,也善于急流勇退。分寸是人生长河的分水岭,在哪里该合哪里该分颇有讲究,否则不是洪水泛滥,便是河干水枯。
装扮讲分寸。身材相貌不同,穿着也不同。男的西装革履配运动鞋就令人啼笑皆非,女的衣服鞋帽乃至坤包上下协调浑然一体,否则便不伦不类,十分异相。高明的裁缝师会在分头寸脑中令你体态优美。推及到行为举止,能做到既不张牙舞爪,又不卑微猥琐,自然会端庄文雅,仪态万方。
技艺更讲分寸。写作讲究篇章合理、详略得当、遣词准确,“推敲”得不差毫厘;绘画讲究笔墨匀称、亦浓亦轻、画龙点睛,细致得不错点滴;演出讲究身手协调、不温不火、炉火纯青,配合得不漏滴水;体育竞技更须把分寸掌握得出神入化。
当然,讲分寸并不是无分无寸,中庸之道并不是平庸之道。真理必须坚持,人格不能丧失。坚持原则和讲究分寸,两者之间同样有把握好“度”的分寸问题。这很考量人生智慧:过于拘泥,缺乏灵活,便有失量度;陷于分寸,缺失尊严,便有损人格。还是回到上面所说的: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冷不热……
诚如大师所言,观察社会上很多人,不谓没德没才,也不谓偷懒惜力,却处处不顺。何也?往往就和不懂得把握分寸、拿捏“度数”有关。孔子说人生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分寸感最成熟的年岁。但愿不要等到七十才悟到这一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