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拐矿城 静谧为你守候

个人日记

 
百年石拐矿城 静谧为你守候
  日伪时期遗留采煤遗址
  原包头矿务局矿工下班的场景(50年代末期)
  原神包矿业公司土建处办公地点(工人村)
  电影《守候》在石拐区医院进行拍摄(60年代-70年代)
  原生态街巷

  □记者 洪彬

  今年5月16日,以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为原型的电影《守候》在北京全国政协大礼堂首映。曲径的土坯巷、低矮的木门框、斑驳的小砖房、刺眼的文革标语……当剧中场景分毫不差地还原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原生态,观众的好奇心被吊了个高,《守候》到底借了何方圣土,可以穿越时间的门洞,回到过去?

  也许,出乎所有包头人的意料,《守候》的取景地与我们近在咫尺。就在石拐区,静谧地存在着一座百年矿城,它涵盖了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一五”期间、上世纪70、80、90年代近百年的历史,各时期的建筑遗址遗迹保存完整,保有量较大,极适宜拍摄各类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近年来,随着上世纪初建筑物的灭绝性破拆,“石拐区有座百年矿城”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炙手可热的影视取景地,《守候》95%左右的场景来此拍摄,《立春》、《天亮了》等多部影视剧也来此地借景。在镁光灯的闪耀下,沉寂百年的石拐矿城醒了,并星味十足地回归到21世纪的现代生活。

  缘起缘灭,石拐矿城的百年沉淀

  包头市石拐区地处大青山腹地,素以“煤炭之乡”闻名于内蒙古西部区,清康熙年间这里就有较大规模的煤炭开采。

  1914年时任晋西镇守使陆军第九师师长孔庚在石拐境内创办了“漠南矿业有限公司”,开启了内蒙古地区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石拐区煤炭生产销售形成规模。

  1939年日本侵占石拐地区所有煤窑,设立了“大青山炭矿株式会”,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在石拐大发窑设立石拐沟炭矿管理所,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省政府成立石拐煤炭产销管理委员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包头煤炭筹备处成立,作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大青山煤田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石拐成为包头市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石拐境内煤炭工业和生活遗址遗迹十分丰富,涵盖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文革时期、“一五”期间、上世纪70、80、90年代近百年的历史,苏俄时期建筑遗址遗迹保存完整,其中主要建筑如下。
       石拐区原河滩沟煤矿大全景(80年代)。民国初年漠南有限公司的窑口召沟矿,日伪时期桥梁(洋桥),20世纪50年代的煤炭转运站,60年代井架、铁路、煤炭转运站、火车站,旧石拐机械厂、运输队。

  具体设施:日伪时期商埠、邮局旧址,50、60年代矿工俱乐部、银行、食堂、医院、照相馆、理发店、澡堂、学校、粮站、办公楼等,旧石拐德厚义商号旧址,工人村土建处大院;民居:大发街道办事处、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民房保存完整。

  战争遗址:炮楼、碉堡、日伪护矿队旧址、日伪医院、旧石拐小学贺龙指挥部、旧石拐原日伪宪兵队旧址。

  矿山文化区片划分,包括大发街道办事处(原包头矿业公司长汉沟矿)。距离石拐旧区东北6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1.28万人口。1951年石拐沟矿区人民政府在大发街道办事处设立,1957年由大发街道办事处搬迁至旧石拐,鼎盛时期人口4万。目前,辖区内人基本搬迁完毕,部分民居、历史文化遗址保存完整,包括:原包头矿务局中学矿三中、大发小学、邮电所、商铺等。日本人在长汉沟矿进行过掠夺性煤炭开采,留下了带有特殊符号的铁路、洋桥、洋行、日伪碉堡等设施,还有文革期间的历史痕迹、最早石拐区委办公场所。现在保存良好。

  五当沟街道办事处。距离石拐旧区4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1.32万人口,辖区有原包头矿务局五当沟矿苏式建筑等各时期办公楼、公安处、招待所和卫生所、包头矿业公司总库、火车站、矿务局医院等生产、生活遗址遗迹,目前,遗址遗迹街道、学校、矿工民居、临街店铺等设施保存比较完整。代表着矿山60至90年代符号的历史痕迹清晰。2012年,电影《守候》在此拍摄。

  石拐街道办事处。石拐区经济、政治的中心,坐落于山包之上,四面环山,属山间盆地的山丘地带,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境内海拔1860米。面积2.5平方公里,1.33万人口,辖区内有商贸市场、公交车站、石拐大桥、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废弃厂房、“5.12”地震后重建的办公楼等设施,不同建筑物代表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历史变迁。虽为旧区但服务功能较为齐全完整。还有代表90年代至2000年建筑风格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产物。这些老一代矿工留下的资源已经成为这一代的财富,对于拍摄影视剧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资源和财富。据统计,平房样式的排房有几百栋,上千间,巷道整洁、平坦、出入便利,典型的庭院式民居。使用了40多年的工人俱乐部还在使用中。

  花谢花开,原生态演绎光影传奇

  “太完美了、原生态的东西,只要精心打造,邀请业内的摄影师、美术师等专业人士,这片热土就将发出魅力光芒,就会变成一块宝地。”今年6月25日,《天亮了》的导演小江在考察石拐区大发街道办事处、五当沟街道办事处苏式建筑、日本洋桥、遗弃的铁道等历史和近现代遗址,发出这样的感慨。

  著名导演胡玫的评价,道出了当下国内一批重量级导演的心声。近年来,借助石拐区丰富的矿山文化、五当召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北京、包头市等多家文化传媒公司来石拐区进行选景拍摄,先后有胡玫、顾长卫、蒋雯丽、郑昊等知名导演和演员来到石拐区拍摄了《立春》、《守候》、《天亮了》等多部影视剧,圈内反响非常好,石拐矿城俨然已经成为影视圈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由著名导演顾长卫、著名演员蒋雯丽拍摄的电影《立春》先后在各大影院和中央6套上映,其中40%的场景在石拐区拍摄,包括石拐区大发街道办事处小学、石拐区俱乐部、原厂汉沟矿卫生所、包十五中校园等地。《立春》描写了上世纪90年代左右,北方的一个小城中(石拐区),王采玲、黄四宝等几个普通年轻人在梦想与现实中的撞击的故事。电影《立春》作为华语电影惟一代表入围了罗马电影节,并获奖。

  2012年,由著名导演杨真执导的电影《守候》在石拐区一中开机,该片90%的场景在石拐区拍摄,历时45天,主要取景地包括五当沟街道办事处街道、菜市场、家属区,原包头矿务局医院、石拐街道办事处街景、原包头矿务局办公楼、脑部沟煤矿、阿刀亥煤矿等。

  今年6月1日,电影《天亮了》在石拐区拍摄,该片讲述了一个盲童的乒乓球梦想,其中石拐矿城拍摄场景占到45%左右,主人公的生活以及父母工作场景基本在石拐区录制。拍摄场景包括:石拐区旧街巷、原包头矿务局工会俱乐部、石拐区大桥、石拐区原鞋厂等。

  百年石拐矿城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俘获了无数影人的心。北京十月天老总袁熙伯多次来石拐区考察电影城项目,他说,石拐区是拍摄战争剧目和工业项目影视剧的最佳地方、原貌保存完整的天然摄影棚,特别是30到90年代的历史痕迹非常清楚,所以说我们拍摄电影《守候》在石拐区选取了95%左右的场景,非常珍贵。

  墨香浮动,休闲之城浑然天成

  石拐是蒙古语“什桂图”的音译,意为“有森林的地方”。这里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当召,战国时期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敖包山原始森林、马鞍山等,其旅游资源可谓浑然天成。

  素有“东藏”和“草原布达拉宫”之称的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全庙占地面积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

  五当召坐落于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内,与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毗邻。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总投资20.4亿元,项目建设完成后,年接待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提供1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和更多的相关就业机会,景区由目前的国家4A级景区向5A5级景区挺进。

  特别要提的是,战国时期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也坐落于石拐区境内。

  森林、庙宇、矿城、长城……石拐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几乎占尽了时尚旅游资源的全系列。依托现有资源,石拐区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异地转型示范区,紧紧围绕“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富民兴区”的发展定位,正在构筑“旅游文化产业”的合围态势,将新石拐打造成为包头市的生态宜居城区、旅游休闲城区和民生幸福城区。

2013-08-12
版权声明 @ 包头新闻网网站版权所有 


另:一组图片 ,感谢所有的拍摄作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秦雪艳

看到这些图片,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的回忆里。

秦雪艳

从哪里找到的这些图片,很真实的回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