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说词之押韵——填诗词最重要的一步
红袖分享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韵脚是诗的第一要素。 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和谐,所以诗歌一般都是押韵的。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先秦诗歌中只有《诗经-周颂》里有几章不押韵,汉代到“五四”以前,古典诗歌没有不押韵的,可见押韵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一般说来,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韵腹、韵尾都相同的音节,都是同一个韵,在韵书中称作“韵部”。古典诗歌押韵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都是隔行押韵。例如:李白《夜思》首句入韵,押“光、霜、乡”韵;王之涣《登鹳雀楼》首句不入韵,押“流、楼”韵。至于现代诗歌,押韵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韵辙。
(一)先秦古韵
先秦时期的语言属于上古音。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觉得很多地方不押韵,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经王力先生考定,先秦古韵为《诗经》时代29部,《楚辞》时代30部。包括:阴声9部(之、支、鱼、侯、宵、幽、微、脂、歌);入声11部(职、锡、铎、屋、觉、物、质、月、缉、盍);阳声10部(蒸、耕、阳、东、文、真、元、谈、侵、冬——《楚辞》时代从侵部分出)。
今天我们读《诗经》、《楚辞》要以先秦古韵看待其押韵的问题。例如:《诗经-关雎》二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诗中“服”和“得、侧”按今音是不押韵的,可按先秦古韵则押“职”部韵。
(二)平水韵
古代诗人是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相押。南北朝以后,我国出现了许多韵书,如隋代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北宋的《广韵》(206韵,《辞源》依《广韵》注字)。但这些韵书较为繁琐,南宋时期,金代王文郁著有《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包括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计206韵。(详见本空间《近体诗韵》)尽管《平水韵》出现在南宋,却反映了唐人写诗用韵的情况,清代的《佩文韵府》就是根据此书编成的。
汉魏六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到了唐代产生格律诗成为今体诗,也叫近体诗。古体诗包括五古、七古,其用韵大体有三种情况:(1)用韵较宽泛,既可用平水韵的一个韵,也可合用平水韵的相邻韵。(2)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3)可单用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也可用上、去声通押韵。近体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言长律。近体诗用韵比较严格,只能依照平水韵,押其中的平声韵。例如:王维的五绝《相思》押“枝、思”韵,属于平水韵的“上四支”。杜甫的七律《客至》押“来、开、醅、杯”韵,属于平水韵的“上十灰”。唐代以后,虽然语音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可诗人作近体诗仍然依照平水韵。按近体诗格律要求,每首诗的韵脚,必须是平水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叫作“出韵”。出韵的诗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三)词林正韵
词也叫“诗余”,成于唐代,兴于宋代。词用韵可以完全依照平水韵,押其中同一个韵部的韵。但是,词用韵一般比较宽泛,往往把平水韵中相邻的韵合并为一个韵部。宋元时代的词韵著作早已亡佚。在清代最通行的词韵著作,是道光年间戈载的《词林正韵》,其韵部包括舒声(平、上、去)14部、入声5部、计19部。(详见本空间《词林正韵》)尽管《词林正韵》的韵部,和宋词用韵尚有一定出入。但是,后人论词韵都以此韵书为准。凡不按词林正韵填词的,严格说是不合格律的。
词的押韵大体有三种情况;(1)同部一韵到底。如《浪淘沙》押平声韵,《渔家傲》押仄声(上、去)韵,《念奴娇》押入声韵。(2)同部平仄韵互押。如《西江月》上、下阕的二、三句押平声韵,四句押仄声韵。(3)不同部平仄换韵。如《菩萨蛮》押两平声韵,换押两仄声韵,又换押两平声韵,再换押两仄声韵。
(四)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产生于元代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周德清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这部韵书取消入声,分阴平、阳平、上、去四个声调,简化了《广韵》的许多韵部,共分19个韵部。包括: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详见本空间《中原音韵》)从中可以看出,中原音韵和现代北京语音系统极为接近。
《中原音韵》是为适应当时创作戏曲杂剧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今天我们欣赏元曲或创作散曲都要以此书为据。
(五)十三辙
十三辙是戏曲用韵的十三大类。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中广泛运用十三辙。合辙就是押韵。它包括:一发花、二坡梭、三乜斜、四姑苏、五一七、六怀来、七灰堆、八摇条、九油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产生。尽管新诗是对旧体诗的反动。大多数诗人写新诗往往依十三辙押韵。如郭沫若1921年的新诗集《女神》中,有些诗的韵律还是相当严格的。
(六)中华新韵
为适应新诗发展的需要,1941年语言学家黎锦熙等编著了《中华新韵》。这部韵书将“十三辙”中“坡梭”一辙分为“波、歌”二韵,将“一七”一辙分为“支、儿、鱼、齐”四韵,将“中东”一辙分为“庚、东”二韵。这样,中华新韵比十三辙多出5个韵,所以简称为“十八韵”。包括:一麻(a.ia.ua)、二波(o.uo)、三歌(e)、四皆(ie.ve)、五支(-i)、六儿(er)、七齐(i)、八微(ei.uei)、九开(ai.iai)、十模(u)、十一鱼(v)、十二侯(ou.iou)、十三豪(ao.iao)十四寒(an.ian.uan.van)十五痕(en.in.uen.ven)、十六唐(ang.iang.uang)十七庚(eng.ing.ueng)、十八东(ong.iong)。
中华新韵(十八韵)是创作新诗所用的韵部,创作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都不能依此来用韵。否则,尽管冠以诗体、词牌、曲牌的名称,也不是正宗,不过是“赝品”罢了。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同声相应为之韵”。所谓韵,就是在同一位置上同一元音的重复,从而形成声音的回环,产生音乐美。因此,我们在欣赏和创作诗歌的时候,都要十分注意押韵的问题。
文章评论
绿柳 如蓉
最真挚的是看望
一粒微尘
[ft=,2,]读书不少,收益颇多![/ft]
爱晚
[em]e179[/em][ft=,2,]喜欢,转走了。谢谢博主![em]e181[/em][em]e160[/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