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联网的人
理性思考
转载自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海外风情 录
作者:李斐然
作者:李斐然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不联网的人,他们生活在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的山区。
在这儿想打电话?只能去村头那个种土豆和养骆驼地点的交汇处,那是大山里唯一一个手机信号能够到达的地方。当然,也得等老天爷心情好的时候,要是赶上阴天下个雨,你就对着骆驼嗷嗷吧。
当互联网肆意张开触角抵达世界许多角落,这里却顽强地抵抗着它的到来。在这座山顶有一所山区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过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不插电生活”:通讯基本靠吼,联络基本靠走,时间要看手表,刷屏完全没有。
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倒是乐得自在。这里主要为美国精英私立学校的高二学生提供一个“远离Facebook”的独立学期。校长埃尔登·史密斯说:“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远离科技,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使用科技时更加审慎。我们希望带给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日子的好坏取决于你所吃到的粮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实事。”
在这个被大山环抱的学校,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正是爱玩的高中生。他们自愿跟学校达成契约,入学的时候交出手机,在占地300英亩的校园里,他们想要跟外面的世界通话,必须要排队等在宿舍楼外的电话间里,用老式电话卡拨打号码。
这样的生活被他们定义为“充满古典味道的难忘记忆”。在这个处处都联网的世界里,“在线”似乎是不能逃避的状态,但他们却想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行使“选择不联网”的权利。
但是,十几岁的高中生不打游戏不上网,玩什么呢?选项还挺多,喂马、劈柴、朗读诗歌,饿了可以去田里挖土豆,闷了可以结伴去乡下徒步旅行,在晴朗的夜晚,还可以聚在一起看星星。想一想,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个幸福的人也不过如此。
当然,这所学校也并不是完全无法连接网络,不过要出于有意义的目的。比如,为了好好总结一下“不插电生活”带给他们的享受,上个月学生还专门召开了“山区校友大会”,几个学生挤在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电脑视频聊天儿窗口里那些毕业的校友,叽叽喳喳地说着,没有网络的日子多好。
他们还给这次讨论设定了一个主题:“科技时代,谁说了算?”
毫无疑问,答案当然是你,就像是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写过的年度人物评语那样,“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You,而不是Youtube”。
毫无疑问,答案当然是你,就像是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写过的年度人物评语那样,“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You,而不是Youtube”。
“我们都听说过一种流行病,它的症状是‘不跟朋友视频聊天儿就活不下去’,或者‘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和生活’,新科技像是让人上瘾的毒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许多甩也甩不掉的习惯。”在他们总结发布的“校友大会实录”里这么写道,“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像是被科技绑架了,没有它似乎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跟科技和平共处,运用科技优化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受到它的控制。”“校友大会实录”这么结论道。
听完他们热烈的讨论,我也非常期待加入这种“不插电生活”之中。可是,他们都是些隐居在大山里的人,不用手机也没有网络,怎么才能联络到他们呢?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来自他们偶尔登录的网络。在山区学校的官方网站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更新在网站上,穿着T恤的男生抱着木头走在树林里,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弯着腰为地面上的菜苗松土,还有一头棕色的骆驼竖着耳朵冲着镜头咧嘴。
在这个“选择不联网”的世界角落里,他们还没有放弃跟外面世界的联络,这份友好全都写在了网页上:“嗨,欢迎发邮件,和我联络!”
文章评论
兰山听风
读了引发很多思考。如今社会,好像所有的人掉进网络陷阱都是应该的,是先进的生活方式,是进步的标志,其实不然,好多人没有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变得浮躁不安,情感混乱,心灵脆弱,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的和睦。充分说明驾驭网络能力和定力的不足,缺少应有的理性。
欣阅
非常欣赏这个理念:并不是让学生远离科技,而是希望他们在使用科技时更加审慎。科技带来的进步我们无需逃避,那些尚未受到现代文明浸染的原始的“质朴纯洁”,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受熏于现代文明却超然处之的理性,才更有价值。
塞草寒沙
人都有复古情结,就和怀念青春年少一样吧,没有通讯和网络,
芳草青青
我想,在孩子们的读书时代,如果能拥有这么一个不联网的纯净地带,供孩子们学习、劳动、生活‘,那将有多少个家庭能摆脱网络带给他们的伤害,会成就多少孩子的未来,会给社会培养多少栋梁之才..........真希望中国的孩子们也能在一个纯净、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em]e17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