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解释

网络日记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文章评论

1

[em]e160[/em] [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