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良:每天思考写作的最大好处
教师写作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写,必定是每天都思考,或者每天都阅读,否则,他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写作的热情的。一个人每天都思考、写作的好处就是保持了自己的生命活力。作为人,最显著的生命特征就是说话、思考、书面表达这些工作。
世界上的书籍、资料乃至经典,其实都是为那个爱思考的头脑准备的。只有那样的头脑才可能关注到前人关注过的问题,才可能愿意通过阅读与前人交流、对话与辩论。一个人如果拿到一本书就读,手不释卷,手头上要是没有一本书,自己就不知道怎么活似的,这样子究竟好不好呢?我觉得这种习惯其实并不好。如果这样阅读,就有如一个人遇到食物就吃,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是不是饥饿一样。
一个人应该拿出三分时间用来阅读,七分时间用来思考,这也与人用三分时间吃食物,七分时间用来消化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整天用来阅读,必然是消化不良的。读得太多,写起来自然常常是引经据典,只不过是在掉书袋,卖弄学问,炫耀渊博而已,却最终不知所云。比如钱钟书先生,据说其博学当今无人出其右,然而,那个《管锥编》其实也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麻袋子,遇到什么垃圾都往里装,最后又有什么创见?有什么思想上,学术上的独特贡献?其实是谈不上的。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中国获得很高的声誉,其实还是因为中了儒家学者的毒,他们坚信“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因此,务必要将相关的一切知识都一网打尽,搜罗一空,因此,皓乎穷经,弄到最后,真是白活了,连一个字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受都没有了。其实只是为他人的思想作注释,密密麻麻,非得用放大镜,才可以分辨清楚。书读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非常可悲的了。他们不知道书是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书而活的。
一个人每天说话,表达,这样是不是一定就是一种空疏的文风?浮躁的心态?有些人以为说话多,写得多,必定是言之无物。难道非得惜字如金,弄得像孔子似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才好?那结果,孔子加三千弟子及弟子的弟子,弄了一百年,才弄了个一两万字的《论语》,而且还是七零八落的,没有逻辑顺序。以为那些必然是字字珠玑,言则为天下则,行则为天下法。这就是圣人之言的追求。
然而,我观西方苏格拉底,则遇人讨论时,总是喋喋不休,且咄咄逼人,反复质疑问难,直把对方逼到山穷水尽,哑口无言而后快,最终又不肯示人以终极答案。其实,我以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才显示了真理的光芒。真理正是在看似啰嗦的话中显现,过程复杂,但是结论简单。那些对话是真正地激发人的思考的对话。正是苏格拉底的对话,让人把阅读、思考、写作与对话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而没有互相分离。但是,一部语录文体《论语》其实读后很难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思考,只会引起人们的背诵的兴趣。因为短小,类似格言警句,背诵不会太难,没有人会拿起苏格拉底的对话就背诵的。那些对话录翻译成中文常常在数以百万字以上。背诵不了的文字,人们才会真正地用逻辑推理的功夫去对待他,否则,人们只是用了记忆力代替了我们的推理论证力。这就是变成了悲剧了。中国人习惯于背诵记忆,而不太喜欢逻辑推理与说理论证,与这种文本的源头的不同是密切相关的。
每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我们除了用自己的记忆力之外,就是立即感觉自己的膝盖骨开始软下去了,因为我们面前高高耸立着一个最高的圣人,然后是一大堆的次等圣人与再次一点的贤人与君子,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人都高大得让我们只能够崇拜与仰慕,没有丝毫可以让我们与之对话的感觉,而且这里也不容你去质疑,去分辨。加上那些书的内容,可以说,读儒家经典,常常让我们深感自卑,自卑的原因不在自己没有发现那些知识与思想,而是自卑自己出生的年代不太古老,而且道德上也不及人家圣人贤人君子高尚。在这里温驯、敬意与自卑交替着,形成了儒家读书人的共同风格。其实就是《论语》里所说到的:温良恭俭让。所以读儒家经典的结果,常常是把自己的个性读没了,把生命激情给读没了,把自己的质疑与好奇心给读没了。
喜欢写作与思考的人,其实写作就是思考,思考也就是在写作,还有说话其实也是在写作。只是他们在不同的表达阶段而已。思考是在内心里打腹稿,说话、演讲是即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写作是将想说的话落到纸上,形成文字固定下来。而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是与书的作者在进行思想交流。一个人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其实他的写作,就是他的思考,也就是他的生命激情的展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激情写作,数量很多,不要轻易批评人家文风浮躁,要看作人家的生命激情与思想智慧火花的旺盛。爱好写作与思考的人,其实是不容易衰老的。那些苦思冥想之类的词汇其实是不准确的,人的思考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越是爱好思考的人,越是容易思考,而且越是容易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越是容易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独特的发现,而且也越是喜欢与他人无偿分享。
写作绝对是一种好的活法,而且绝对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健身好办法。比什么静养、打坐、修心、素食,钻进山林隐居起来之类要有益得多。因为,写作的人,即使身处闹市,即使是公务缠身,即使每天脚步匆忙,也不能够阻止他的写作热情,也能够让他血气旺盛,精神饱满。这是我体验到的写作的最大好处。那些写得特别苦逼的文字,其实读起来也是令人痛苦欲绝的。像唐代那几个苦吟诗人孟郊、贾岛和姚合,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就是苦吟,每天刻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其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偶有佳句,绝少佳篇。为什么他们的诗作成就那么少?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思用错了,格局太小了,视野太狭窄了。这也说明做任何事情,如果做成了一个苦逼样,那必定是要失败的,每一样事情,要做就要做出乐趣来,思考、阅读与写作这样的事情也是这样的。至于那是不是符合了认知论,是不是注重了方法论,本体论,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要相信一点,一件事情做出了乐趣,其实已经是暗合了天地韵律,自然之美,是真正的人性与天性相通了。
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
(文章转自微公号:悦读馆,配图摄影:浪迹)
(文章转自微公号:悦读馆,配图摄影:浪迹)
文章评论
向往大海
读书给人的感觉真好!
春子
思考 阅读 实践
天高云淡
“一件事情做出了乐趣,其实已经是暗合了天地韵律,自然之美,是真正的人性与天性相通了。”
木棉朵儿
皓乎穷经?笔误?[em]e112[/em]
明∑川
“三分阅读,七分写作”说得好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异常强大的世界,学习不一定向外,向内学习或许比向外学习对自己更重要。阅读和写作的分成,看人的学习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