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小三线的老军工 》

个人日记

阅读几遍“岁月"版刊登的《小三线的朋友们来相会》,
作者对上世纪60年代天津建设“小三线“,在蓟北深山沟的一个军工厂的工人,扎根山区搞军工做了具体,真切的叙述。读后让我这名曾在天津市主管:“大军工“ “小三线“工作的人,格外激动。见报当天我就对一起工作过的老友,喜告."中老年时报;首次刊发天津市"小三线"老军工;,在艰苦环境下,无怨无悔完成国家赋予使命的事迹。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指示各省市要搞兵工厂,先搞修理,再搞制造。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炸药。“按北京军区国防工办部署,本着三线建设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天津市由市计委负责,经与河北省协调在蓟县,兴隆,承德山区选址、经几年的开山、修路、打洞,于1968年左右建成了能生产枪、炮弹的军工厂和为其配套服务的单位共14家,至1969年10月进厂职工4200需余名。投入精力,人力之大,建设资金之多,只能算“政治账”。说到深山沟里的艰苦环境,当地山区有一种叫“大脖子病”的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使一些职工很担心,:当地的主副食供应,比如兴隆地区按计划归北京,但供应不及时是常事,价格也高一些。一些职工触景生情给食堂编了顺口溜:稀饭稀,干饭少,窝头眼大,馒头小,白菜汤卖一毛”。这些言词在文革“斗批改”阶段也受到批评。但这些艰苦毫无影响到“老军工”们,他们以车间为战场,以工具为刀枪,把多造一支枪,多生产一枚弹,看成是对保卫祖国的最大贡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战略重点转移,“小三线地区的军工单位相继划归河北省,有的军转民,“有的改做他用。工人师傅们回津由原单位安排工作。据悉有的已因病辞世。但他们为国防建设,为军工生产做的无私奉献,永远受到人们称赞。
转载田文元文

文章评论

藕香榭

三线的故事很多,三线的建设艰辛,三线的发展曲折,三线的人员各地,三线的地址深山,天津小三线人员构成来自全国各地军工企业,其中光明厂人员构成主要由各地老军工参与支援、天津机械局等企业抽调还有光明技校天津中专小六九初中千余人组成,小三线坐落在河北承德、兴隆、天津蓟县一带,靠山隐蔽挖洞建厂,成就了天津军工企业的辉煌年代,也锻炼了几代军工人员的卓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