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始点与阿是穴及《黄帝内经》的关系
健康宝典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邪气作用于足太阳经络,令人感觉脊背拘谨,引起肋痛,从颈椎向下数数个脊椎,旁边用手按时感觉疼痛的位置,在旁边针刺三下,立即见效)
《黄帝内经·太素·缪刺论》杨注:“脊有廿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脊椎有二十一个,用两手可以寻找到其中的“按之痛”的位置,那是足太阳经,在它的左右两旁个刺三针即可)
黄帝内经记载有“疾按之应手如痛”和“按痛处”的说法。说明两条文献记载的是在脊椎两侧寻找出的“隐痛点”。因此,黄帝内经的记载与原始点是相同的点,只是处理方法不同而已。
阿是穴是一类奇穴,对于治疗疾病具有特殊的功效。相传阿是穴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发现病首次使用的。
据说,孙思邈约70岁那年,一天清晨,他正在屋里编写《千金要方》。突然有一个乡邻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说:“孙先生,昨天我路过青石村,见陈阿大的病越来越重啦!已经疼得昏死过几次,看样子活不长了。他吃了许多药,也扎过许多次针灸,仍然疼得厉害。他很想请您去治一治,只是家里很穷,怕付不起诊金呀!”。
孙思邈听后,毫不迟疑地说:“我现在就去给他看看”。
那人问:“青石村离这儿足有三十里路,尽是羊肠小道,还要翻两座山、三条沟,您是上了年纪的人,能走得动吗?”
孙思邈毫不犹豫地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但身板还硬朗着呢!”
孙思邈备好银针,背起药囊,柱上拐杖,就上路了。
黄昏时分,孙思邈终于赶到了青石村,在一座破烂不堪的茅舍里找到了陈阿大。
陈阿大躺在一张破席子上,昏迷不醒。经过孙思邈的尽心抢救,陈阿大终于在半夜里清醒了过来。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在为自己治疗,又惊又喜又感动,想坐起来道谢,谁知身体稍微一动就又刀割一样地疼了起来,孙思邈连忙扶病人躺下,并说:“只要止住了疼,再吃几剂汤药,病就会好起来的”。说着,他又给病人扎了止痛针。
银针拔出来了,病人还是疼得大声呻吟,孙思邈另选穴位又扎了针,仍然没有见效。他一个又一个地扎着古医书中记载的能止疼的穴位,能用的穴位都扎过了,疼痛还是没有能止住。孙思邈心想:人体上的穴位难道只有古书中写的这些,就没有别的吗?
孙思邈想了一阵,问病人哪儿最疼?病人疼得有气无力地说:“左、左、左……腿。”孙思邈于是选中病人左腿的一个部位,用拇指轻轻地按了下去,问:“是不是这儿?”病人摇了摇头。孙思邈耐心地又按了好几处,病人一直在摇头。当他按到膝关节左上方一个部位时,病人突然叫了起来:“阿——是——是这儿!”孙思邈于是就将银针从这儿扎了下去。
病人痛苦的面容终于舒展了,他抹了抹满头的大汗说:“先生,您这一针可真灵呀!针一进,我浑身一麻,就不疼啦!”他抬头瞧了瞧扎针的部位,好奇地问:“先生,这叫啥穴呀?怎么针一进疼就止住了呢?”
孙思邈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展开了,眼睛眯成了两条缝,笑哈哈地说:“你刚才不是说‘阿——是——’吗?这就叫‘阿是穴’呀!”
此后,阿是穴的叫法便流传下来了。
这段传闻说明以下几个问题,①阿是穴不是病痛的位置,而是在病痛的位置之外。②阿是穴是“隐痛点”,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③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与经络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许在经络上,也许不属于任何经络。
阿是穴这一名称首见于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从文献记载来看,阿是穴并不是孙思邈发现的,而是前人发现并且已经使用多年后,由孙思邈记录在文献中而已。
中医界对阿是穴的认识为:
①人的体表出现阿是穴,它具有反应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在人体相关的部位反应出阿是穴。如:颈椎病,在病变的棘突水平两侧;肩周炎,在肩的周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突出椎间盘棘突水平两侧;腰椎横突症,在腰椎病变的横突附近;人体某部损伤,在伤的局部;肝病,在肝区;脾大腹胀,在左肋下;肾病,在背部肾区等部位均可出现阿是穴。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
②阿是穴不但反应疼痛,而且在疼痛的部位,出现条、扁平、圆形、椭圆、条索等形状反应物;腰椎病,在两髂骨上缘痛点出现圆状、椭圆状反应物;足痛不履地,在足弓内侧痛点出现条状反应物;风湿性关节炎,在膝周围疼点出现条状反应物;胃痛,在腹部痛点皮下出现条状反应物;肠痛,在小腹痛点皮下出现椭圆或条状反应物等。
这些反应物随病的发展而结聚。具有反应病的轻重和病程长短的性能。临床观察:病程越长反应物越大。临时出现的病症只有痛点而无反应物。凡有反应物的部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
③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出现阿是穴。有的不在经,不在穴;有的在经,在穴。平时人体无病不存在阿是穴,只有某部发生病变前提下才会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在体表反应出疼痛及反应物。
一旦产生阿是穴;在位置上就不会转移。随病产生,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如:病轻反应小,病重反应大,病程长反应重,病程短反应轻。治疗过程中疾病好转,阿是穴疼痛缓解;疾病未好转,阿是穴疼痛无改善;疾病治愈,阿是穴疼痛消失。
中医在临床上应用的阿是穴具有以下特征:
①取阿是穴一般以治疗各种局部性痛症为主,还可以治疗躯体病、脏腑病。只要诊断正确,手法适当,往往收到立竽见影之功效。
如:颈项痛,阿是穴在左侧胸锁乳突肌,在此施拨揉手法,当阿是穴缓解后,颈项痛治愈;岔气呼吸疼痛,阿是穴在胁肋,施用点拨手法使疼痛、岔气消失;胃痛,阿是穴在腹有条状反应物,按摩此部,疼痛消失,反应物软化,胃痛治愈。
②当患者反应疼痛或医者手指感到皮下有结节,此处为阿是穴。即为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医者再结合其它诊查,判定疾病。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阑尾炎的诊断。
③阿是穴在经、在穴、在络、在筋、在肉,都会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所以按摩者要想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充分发挥经络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
如感冒头痛在头和颈项部;背腰痛而不能弯屈在背腰部;下肢痛在下肢部;患者感到筋短并疼痛等上述部位的阿是穴,重点施术。在治疗过程中,阿是穴可作主治穴,也可以与其它穴相配。
④用于疗效判定:人体只有在疾病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阿是穴,这说明阿是穴本身就是疾病。它的出现反应某部有病,它的消失说明病就缓解。因此阿是穴的存在与消失,可以证明疾病的存在与消失。
中医确定阿是穴位置的方法:
①循经取穴: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沿经脉逆顺方向推压、拨揉。根据病变部位与经脉脏腑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经脉线上寻找到痛点和阳性反应物;沿经筋循行逆或须方向进行拨揉,根据病变部位与经脉、经筋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经筋部位寻找疼痛和痉挛部位;循皮部用掌或鱼际部进行推擦,根据病变部位和皮部的划分与经脉的关系,在相应的皮部寻找痛点和阳性反应物。这些痛点和反应物就是阿是穴。
②反应区内取穴:医者根据患者感觉到的某部疼痛范围进行触摸。如:头顶部痛,腹部痛,项部痛腰痛,臀痛,腿痛等身体的局部区域,具体哪一点;是否具备阿是穴,患者不清楚,但给医者一个范围。在患者反应的区域进行触摸寻找阿是穴。
③腧穴取穴:根据穴位具有反应病候的功能,用手触压与病相关的穴位取阿是穴。
如:肾病触压肾俞穴,有条状或扁于状反应物和疼痛感;不思饮食,腹胀,上逆,胃痛,触压胃俞穴:有条素状结节和轻痛感;人体皮肉、筋骨病变,在相关穴上反应出来。
如颈椎病,触压风池、天柱、肩井、百劳等穴位有扁千、圆形,条状等反应物和疼痛感。另外跌、扑、损伤岔气等在相应穴位也有反应。
如岔气,触压胁堂穴有条状反应物和痛感。
上述触及到的反应有些在经穴或经外奇穴,与阿是穴重合,这些穴位也应该临时视作阿是穴。因为这些穴位不一定是辨证选穴中所考虑到的腧穴,如果视为阿是穴,就是按摩治疗的重点穴位。
原始点与阿是穴的差别:
从以上有关中医对阿是穴的理解和应用可知,原始点与阿是穴已存在以下差别:
①原始点固定在脊椎两车人的筋以及几个特殊区域的筋上,而阿是穴则散见于身体各处。
②原始点即是疾病的隐痛点同时也是疾病的根源所在,而阿是穴只是疾病的隐痛点。
③原始点只是疾病的隐痛点,不存在“酸、麻、胀”等其他感觉。而阿是穴却兼而有之。
④原始点只是医患共同确定的隐痛点,而阿是穴除此之外还有医者自己在患者身上寻找出来的“筋疙瘩”。
⑤原始点处理疾病的方法是按推,只要位置正确,力量得当,没有任何禁忌。而阿是穴是使用针刺的方法处理疾病的,有些位置有禁忌,不能针刺。
当今阿是穴疗法已经演化为林一中疗法--经筋疗法。
因此原始点与孙思邈的阿是穴取法用异曲同工之妙,而与当今的阿是穴和经筋疗法则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后世中医业者偏离了孙思邈的初衷。
文章评论
少年狂
[em]e100005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