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的重心位置在哪里?(转)

个人日记

 

浅谈浑元桩(一)--站桩的重心位置

 

大成拳中兴之主王选杰撰写的浑元桩练法原文:   

    浑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式,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的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有往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全身放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浅谈浑元桩(一)--站桩的重心位置

   身体重心放在两脚掌上,有朋友认为就是将重心搁于脚掌前端。从养生角度来说,重心搁于脚掌前端,并无不妥。但从技击角度来说,重心应搁于脚后跟。重心搁置于脚后跟,是需要配合身体的向后微靠,收下颌,头如悬顶(头顶百会处犹如有绳索向上吊住)。其目的,是训练躯体处于一种含蓄待发的状态,此为大成拳的“练蓄不练发”;其原理,是通过以上站桩要领,使人体脊柱得以充分的挺拔,身体内部避免了挤压,内脏、隔膜得以放松,在这种状况之下,人体的整体气血活动通畅,气血得以温养,气力得以增长,是一种整体性的锻炼。其技击运用,在于人体脊柱、骨架、肌肉等保持舒展,在发力之时,上下、内外合一,松紧切换,从而爆发出整体性力量。

   重心搁于脚后跟,初学者容易走入一个弊端,就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不知不觉中,下肢、腰部向上顶劲,从而导致胸部发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初学者对重心后置、身体后靠做的太绝对了,导致躯体力量出尖,解决这问题,初学者应重点掌握“四容五要”中的“和”字一诀。(“四容五要”为站桩的基本原则,四容是指“头直、目正、神庄、气静”,五要是指“恭、慎、意、切、和”)。“和”,就是要求任何东西,不能做得绝对。站桩者的身体后靠,以身体放松为前提,并且要求头如悬顶,使后靠的力量,不是单纯的向后倒,保持一种均衡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
  站桩之关键,重心 
 
  
说站桩的时候大多把腰胯姿势当作最重要的部分讲。比如,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提到第一题条是尾闾要正。
  
我感觉在谈论各个身体部位用力要求之前,有个大方向上的要求,即身体重心的摆放。它决定了身体各处的用力方式(重心->腰背用力方式->头部->全身用力方式),因而是重中之重。
  
仍然看图说话。附件一,重心应落在脚底涌泉穴出。但经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很多人却不讨论这样要求的结果,我觉得是重心被前置。因为涌泉穴位于脚心和前脚掌交界出。重心落于此,其实有重心前置的暗示(相对于7分脚跟,3分脚掌而言)。而我感觉,重心即便从涌泉再向前一点更利于放松腰胯部。
  
而我在前面的评论里(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1194&id=12282)画的图就有错误,重心太靠后。
  
讨论重心摆放,就离不开脚。附件二里(图1'),给了我认为的脚的用力方式。感觉身体重量从涌泉穴垂直向下。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想象”一方面前脚掌有向前“搓”的劲,同时后脚跟有上提的劲。
  
而这样的想象的结果,就如同(图2)中的用力效果一样。即,人站在斜坡上,脚尖用力维持重心,同时阻止自己下滑。这样的好处,小腿肌肉均衡用力,不只是小腿肚子肌肉还有小腿侧肌肉。同时,踝关节这样可以有锁死的感觉。
  
这就有点像脚上套了个皮靴(图3),能辅助脚踝用力。注意,这时膝盖跟脚尖差不多垂直,至于超不超过膝盖,我倒是觉得没有大的要求,只要膝盖受里不大均可。这里膝盖接近或者超过脚尖的目的就是一个,本文的中心,让重心前置。
  
想象(图2)中“下坡效果”很有用,其余部分用力在(图4)里说明了。比如:
1. 脚踝锁死;
2. 膝盖则由大腿外侧一条肌肉绷紧也锁死;
3. 脊柱上腰肌绷紧;
4. 膝盖和脊柱的绷紧,终于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就是胯部的放松后座;
5. 这时很多人都担心会造成向后撅屁股,我这里有个窍门可以试试,就是肩膀(包括胳肢窝下面的肋部)完全放松,并稍稍前送。这样会使这部分脊柱竖直,而这就会联动这矫正尾椎不会太向后厥。这里我想起李仲轩说的站桩如抱女人,这里暗示的不止是肩部和上臂往里搂的力量,还有一个重点是把“重心往前交给对方”的含义(只是意念,不能破坏自己的实际平衡)。
  
这里肩部可以想象像变形金刚中的“红蜘蛛”一样,在上臂侧有激光枪,感觉肩部+上臂是控制范围,而小臂则不受控制。这样的目的就是强调和体会肩部发力。
  
最后,当做好这一切准备后,由于胯部的放松和脊柱的绷紧,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脚下力可以直接传到头顶,如(图5),其余中间环节全部消失。这也许就是很多人说的“松”。但在我看来,理论上绝对有很多的肌肉在紧张着,就是(图4)中所示的大腿和脊柱。而这个松的感觉来自腰胯部的自由转动平移的感觉(肩部也有),因为少了横向冗余的杂力,只有垂直向上的力,所以感觉脚下的力直传头顶,没有耗费。
  
(忘提了一点,呼吸。利用呼吸微调自己上身的仰伏角度,可以找到一点,让颈部感觉头正好坐在颈椎和下面的脊椎上,保持纯正上顶。我是吸气吸了不少才找到这个角度,再恢复到正常呼吸后也不会丢掉。)
  
最后补充一下腹式呼吸的重要。有:
  
1. 腹式呼吸代替胸部呼吸,可以让人在正常的呼吸的同时,整个胸廓仍然具有上下开合的活动自由,而这是沉肩坠肘的基础,而后者是肩胯结合的基础。
  
2. 腹式呼吸膈肌+腹肌可以产生压力,这提供矫正脊柱竖直的横向压力。如附件3,这个横向压力跟腰肌配合,可以保证脊柱竖直。我想一般人都有这个经验,竖直的脊柱可以承担很大的力,比如200公斤,但稍稍从竖直姿势上的弯曲可能完全破坏和伤害脊柱。有膈肌腹肌通过呼吸提供的力虽然不大,但由于是横向的力,仍然可以对脊柱(腰部)提供很好的安全保障。
  
作为结尾应该说一下,重心前置对走路姿势有影响。7分脚跟3分脚掌的效果是走路看上去像坦克,稳重有余灵活不足;而重心前置走路跟常人差异不大,比较轻松,更重要的是腰胯松弛有空间,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重心,改变脚跟,脚掌的重心分布。
  
总之,就是好的重心分配可以给腰胯更大的更灵活的活动条件,反过来可以更容易的控制重心。(全国最大太极交流群,1.2.3.4.5.6群均满,7群159930842刚建可进。)

文章评论